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4133200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十七位高分子牛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卓禧仁卓禧仁,男,1931 年 2 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 年 7 月复旦大学毕业后,到 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19571959 年去天津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 硅化学研究。19831984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现任武汉大学“教 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委 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务,还担任离子交换与吸附 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

2、s副主编,Polymer International执行编辑,高等 学校化学学报 、 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编委。目前主攻科研方向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1983 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 年、1999 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 已发表论文 240 余篇。1986 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 年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 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曹镛曹镛,男,1941 年 10 月生。湖南长沙人。1965 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高分 子专业,化学学士。1979 至 1981 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进修,1987

3、 年获东京 大学理学博士。1966 年至 1988 年任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 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 年至 1988 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研究室副 主任。1988 年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 年至 1990 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0 年至 1998 年美 国州圣巴巴拉 UNIAX 公司资深研究员。1998 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 年 12 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自 1975 年起余年来,曹镛教

4、授开始从事有机固体,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二十余年, 曹镛教授一直在该研究领域前沿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多 年来曹镛教授对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阴离 子诱导加工性(Conter-Ion Induced Processibility)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从实验上实现了使高导 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分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同时还发现,通过对阴 离子与溶剂及聚苯胺主链间的相互作用,可改变聚苯胺主链的链结构与构像,从而使通过 这一方法加工后的聚苯胺具有比一般方法所得到的电导率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这样,第 一次实现了人们开展

5、导电聚合物研究的最初梦想研制出同时兼具高导电性和加工性的 导电聚合物。这一研究成果目前已转让给有关公司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产品有可能在防静 电材料、抗电磁波屏蔽、光电器件的透明电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一新的概念与 方法已被很多导电聚合物研究者所采用和跟踪,并已被推广到其他导电聚合物(如聚砒咯等), 成为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曹镛教授的研究工作重心转向 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他与物理研究人员合作,成 功地用可溶性高导聚苯胺涂复在聚酯(PET)薄膜上取代 ITO 作为透明电极,首次在国际上 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通过对发光高

6、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 使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达到实用要求(初始光强 100cd/m2 时连续运转达数万小时)。提出 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在使用铝等较稳定的金属作阴极时,其电萤光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 等低功函数金属作阴极的量子效率。同时,他们对电荧光及光荧光效率的关联提出了新的 认识。按目前公认的传统的概念,电荧光量子效率不可能超过其光荧光效率的 25%。曹镛 教授等人最近用严密的实验表明,在一些体系中这一理论不成立。这一结果不仅有重要的 科学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曹镛教授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 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共发表有关论文 130 余篇(其中有

7、 2 篇是发表在 NATURE(London)杂志),根据 SCI 的检索,被他人引用达 2200 余次;已获得专利 13 项, 其中中国专利 1 项,美国专利 12 项,另有 6 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与其他同志共同分别于 1988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 1991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程容时程容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27 年 10 月生,宜兴和桥镇人。1949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 学系,同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读研究生并于 1951 年毕业。1952 年起任中科院上海物 理化学研究所(后迁并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3 年调任南京大学化

8、学系教授。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 学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高分子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高分子学报 、 色谱等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编委。程 钅容 时是我国著名高分子物 理化学家,他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征、溶液性质、体积排除色谱、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高 分子链的构象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 110 余篇。曾两次应邀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凝胶色谱专题讨论会。他主要参与研究的顺丁橡 胶工业化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和高聚 物的分子量测定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主持的凝胶色谱的扩

9、展和分离效 应的统一理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指导的“高 分子长链支化结构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制分别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 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a$ y. 2 ?8 q8 K ! p. |- |6 _$ Vl9 v. j+ O; h# X. _! + P林尚安林尚安,男,汉族,福建省永定县人,1924 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盛誉。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 年获岭南大学化学 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1960 年、1978 年晋升

10、为副教授、教授。1993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山大学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曾兼任广东省 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评议组成员和国家教委科 技委化学化学学部委员。长期从事聚烯烃优质材料合成及功能高分子研究,成绩卓著。已 出版专著 4 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50 多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 20 多项,曾获国家自然 科学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成 果奖 12 项,及全国优秀教师和南粤杰出教师称号。林尚安教授在中山大学先后担任化学系 副主任、主任,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学

11、术委员会和学位评 定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山大学国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在社会兼职 上,曾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委科技委 员会化学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高分子学报编委, 中国大百科 全书高分子化学组副主编,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高分子学科组成员。并受聘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他在 50 年的教学工作中,主讲过有机化学 、 有机结构理论 、 高 分子化学 、 高分子专论 、 高分子合成与聚合原理 、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高分子等主 要课程。指导培

12、养 30 名博士生,40 多名硕士生以及博士后。他还与美国麻省大学钱庆文 教授及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杨南乐教授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林尚安教授对有机化学和高分 子化学的理论基础有很深的造诣。先后主编过 4 本专著和教材,在教育和学术界颇具影响。 1960 年和 1982 年先后编著理科大学教科书高分子化学两种版本,后一种被选为我国 参加德国法兰克弗国际书展获得好评,并于 1989 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4 年、 1988 年还主编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论和配位聚合等专著。林尚安教授在科学研 究方面,五、六十年代他主要从事有机硅高分子缩聚研究。所研制的有机硅新材料曾被应 用于国防及尖端装置中,获

13、国防工委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七十年代以后,林尚安教授对 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与各种聚烯烃合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极大 地丰富了配位聚合理论,美、日、德等国际著名高分子专家盛赞他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已达 到国际前沿水平。他研制成功的多种新型高效催化剂,用于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中 低密度聚乙烯、无规聚丙烯、等规聚丁烯及多种烯烃共聚物,效果甚佳。所研制的“苯乙烯 定向聚合高活性催化剂”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程 塑料、乙烯气相高效率聚合催化剂和各种烯烃共聚合催化剂,以及茂金属催化剂合成间规 聚苯乙稀及其嵌段共聚物的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因有所

14、创新,从而获得国家 发明专利,纳入国家“八五”、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通过验收鉴定。在聚烯烃的化学 改性、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合成有发展前景的功能高分子富氧膜的新构 思。他还研制成醇水透过蒸发膜材料和属于国家“863”计划的“人工种子的高分子种皮研 究”的成果,均为有新颖性、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技术专家组好评。 林尚安教授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为我国高分子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 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 150 多篇;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1 项,国家 教委科技进步奖 4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7 项

15、。他热心促进我国学者 对外学术交流,曾主持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6 次。八十年代以来应邀赴美、英、日、韩等 国及台、港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 10 多次。在教学成果方面,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 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 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 “南粤杰出教师奖”和“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 及中山大学授予“特别贡献奖”。他在 1983 年至 1992 年担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期间,大 力推动学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成绩显著,该会连续 6 次被广

16、东省科协评为先进学会。“ l9 b- C2 a$ m黄葆同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 年 5 月生于上海市。1940 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2 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 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48 年在 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 年在 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 室任 ResearchAssociate。在美期间, 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 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他积极参加留学 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 纽约区会主席)。1955 年 4 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 年起任 室主任,80 年代初兼任副所长 4 年。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 6 所高校的兼职教 授、名誉教授。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