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946375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者如何发现新闻和选题1、新闻敏感 24 小时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3、不要

2、放过每个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 309 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

3、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

4、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

5、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

6、正是你。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二、记者采访的“八要”、 “八不要”(一)“八要”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

7、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

8、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7、深度报道要勤写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8、批评报道要公正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二)八不要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

9、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

10、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4、专家面前不要装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

11、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

12、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

13、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 “而且”、 “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4、勤着掰段别超 3 句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 150 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 1000 字,每 300 到 400 字要有一个小标题。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 4000

14、字,每版刊发条数在 810 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 400 字。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 d.了算。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

15、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 “强奸犯李某”、 “妓女岑某”、 “小姐赵某”、 “无照小贩张某”等。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 “山西人陈某”等。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

16、独考虑。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11、文章署名要规范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 8 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