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879393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走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关于今后我国经济走势的问题 1.要关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种不确定性从国际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中, 既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向上的,也有可能使其向下的。向上的因素包括政府换届效应、灾后重建需求增大,刺激供给。向下的因素主要是企业 的成本上升,包括企业的各种环境趋紧以后,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如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社会保障、 通货膨胀使得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从紧的货币政策等等,这都是促使经济往下走的因素。价格走势,同样也有不确定性。尽管现在 CPI 有 所回落,但是否存在反弹的可能,还需要观察。因为成品油和电价调整

2、以后,CPI 指数往上是必然的结果。此外,抗震救灾、奥运召开导致 的需求增加对价格都有拉动作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和居住价格。资本市场中股市、楼市,走势也不明朗。 2.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金融发展仍然带来很大压力。前 5 个月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但货币增长的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到 5 月 末,外汇储备是 17970 万亿美元,15 月份增加了 2687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 424 亿美元,增幅 39%。说明外部流动性输入压力比去年 严峻。从创造货币供给的另一个渠道-国内信贷看,今年前 5 个月同比多增 2920 亿,同比增幅在 16.22%。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数据看, 各

3、类委托贷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增长也很快。总之,单从货币层面看,目前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需要我们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 3.要防止经济的迅速下滑。首先看消费水平,今年的购买力与去年相比,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另外农民工的转移收入也会下降。 其次是看投资,从统计数字上看,虽然今年上半年投资达到 25.6%,高于 30 年来的平均 20.8%,但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投资的需求只有 不到 18%。而且今年第二季度投资下降的程度很大,尽管可能这次地震灾害的重建工作能增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但还是不抵国家出 口导向需求的下降和长三角、珠三角投资需求的下降,以及整个经济景气度下降所带来的投资需求

4、的下降。 4.要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滞”、 “胀”和“滞胀”三种风险。所谓“滞”,就是担心增长速度下滑,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紧缩过度的话, “叠加效应” 则有可能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出现泡沫破裂,经济停滞的局面。所谓“胀”,就是担心通货膨胀,但不担心增长速度,认为只要压下 通货膨胀,速度降低一点,到 9%左右正合适。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过度担心经济下滑,对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以及地震灾 害做出过度反应,就难免出现类似 20032004 年中断刹车、重新踩油门导致投资过热、物价上升的局面。所谓“滞胀”,就是一方面物价继续 攀升,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失业人员增多。有人提出,

5、只要增长速度在 8%以下,通货膨胀在 8%以上,也就是“低增长,高通胀”, 就应当算是中国式“滞胀”。这种观点认为,目前,引起“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耕地减少,将产生推高 消费物价的因素;二是国际方面,由于国际游资从股市流向大宗商品市场,由此推高国际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 国,所以输入型通货膨胀会越来越明显。认为引起“滞”的因素主要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方面,上一轮投资到 2007 年下半年接近尾声,到 2008 年中期会明显回落,但同时此轮投资周期所形成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将会显著改变总供求的对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产能过剩,导致 经济增长

6、率下滑;二是国外方面,美国房地产泡沫所积累的危机爆发,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显著萎缩,也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增速下降。因此, 这种观点担心“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从而形成“滞胀”。而种种迹象表明,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走向“滞胀”的可能性的确是在增加。一是 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不断地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解决失业问题,结果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地朝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推移; 二是政府管制 过度,政府通过行政管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过度;三是社会福利过度,工资、福利的刚性特征导致物价只升不降。 5.对可能出现的失业和银行呆坏账增加要早谋对策。首先,要注意城市隐性失业问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制鞋、家具等行业的企业大

7、 量外迁或倒闭,主要影响的是农民工就业,这可能会形成社会隐患。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问题也会凸现出来。 其次,在股市大起大落之后,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过程。如果销售持续萎缩、资金持续紧张,对银行资产质量和实体经济带来的 影响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房价相对于广大居民的购买力而言是偏高的,与股市估值过高有相似之处。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三、关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问题 专家们总体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政策出台要慎重,要考虑时机和力度,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企 业的实际承受能力,要防止矫枉过正,要防止造成经济的萎缩和经济的

8、急速下滑。即使是继续实行从紧的政策,也要在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 之间寻找平衡。 1.紧运行的环境与企业结构调整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匹配关系。去年以来企业经营环境明显趋紧,能源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 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相对收缩等多因素“叠加”“碰头”所导致的累积效应,促使许多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自觉或被迫进 行结构调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但我们应当探索和把握一个合适的“度”,使环境收紧的程度对于企业结构调整而言达到逼而不死、死而 不多、增量调整阔步前进、存量调整逐步推进的效果。因此对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政策调整要特别慎重。 2.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适度平衡。从紧的政策还要坚

9、持,因为总需求是推动通胀的根本原因。尽管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 如果将通胀压得太低(比如说 4.8%) ,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压通胀肯定会导致增长率下降。根据测算,0.4%的通胀率可以换取 1%的增长。 反过来说,压 0.4%的通胀率,就会压低 1 个点的经济增长率。从这个角度而言,保持增长与通胀之间的一种适度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3.政策调整短期内不能太频繁,太密集。政策调整短期内太频繁,太密集,对企业的成本和出口竞争的影响很大,就深圳情况而言,企业综 合成本要上升 30%,这是很难靠企业自己消化的。深圳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的调研做出的判断是深圳出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形

10、 势。江苏、浙江、上海基本上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4.调整和稳定我国的出口政策是重中之重。有专家认为,如果我们的出口是个位数增长,那就意味着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而出口零增长 或者负增长是我国出口制造业和宏观经济绝对不能承受的,会面临像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调整政策,稳定出口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 重要内容,过去有些政策调整或是调整时机不对,或是没有充分考虑国情,或是没有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出发,这种情况绝不能再次出现。四、关于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现在的国内通货膨胀仍然属于结构性和输入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不能靠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紧缩 银根来解决。也不应过多用行

11、政手段来干预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寄托于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否则会得不偿失。专 家普遍认为,今年年初制定的全年物价指数控制在 4.8%的目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并认为全年 6%7%的物价控制目标是适合的, 也是可以实现的。 针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格局并没有变,更多表现在输入性增长压力加大上。最近全球通胀可 以反映和印证这一点。因此靠单个国家完全解决通胀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全球通胀的压力向我国传递,也是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不是 简单地通过贸易进出口渠道传递的,既有心理预期的传递,也有热钱流入的因素,等等。总之,在全球经济联系特别密

12、切,尤其是金融市场 联系紧密的情况下,这种输入型、结构性是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把整个通货膨胀的动因归结为货币因素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结构性因素太明显。上半年食品起了主要的作用,下半年的 因素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能源、原材料推动 PPI 上升,扩散到 CPI,这可能成为主导的因素。所以,要客观的对待通胀率,而不能采用行政 干预等不适当的方式来对付通货膨胀。关于通胀的动因,有关专家认为,国内因素仍是最主要的,外部冲击虽有直接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也不是最主要的。国内因素首先是需 求拉动。尽管我们看到的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但这和过去五年经济高速增长有极大关系。过去五年,中国现实经济增长

13、率大致高于潜在增长 率一到两个百分点。这显然在不断积累通胀压力,一定会有一个爆发。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主要是需求拉动也就是说 与过去五年全球的强劲增长有关。其次是成本推动。特别是要素价格在向一个合理比价回归。不过成本推动也与总需求有关。因为加速发展 的工业化、城镇化,会带动要素价格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城镇化的推进对于粮食价格上涨也有很大的推动。第三才是外部冲击。外部 冲击有几方面,有全球流动性过剩,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政策层面,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的扩张性政策的影响。当然,次贷危 机导致美国以及全球经济下滑,对国内通胀也有向下的压力。孤立地看输入性通胀肯定不合适。因为

14、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国。进入新世纪以 来,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上升有直接关系。所以,从通胀的动因来看,总需求仍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希望过多寄托在汇率升值上,否则可能得不偿失。理论上讲,本币升值使 得进口石油等产品更加便宜,可抵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这是因 为:第一,抵消进口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需要几乎与涨价幅度相当的汇率升值,而这是做不到的。第二,从国际经验看,目前的通胀是 全球性的,无论货币贬值的美国,还是货币升值的欧洲,都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15、 有专家认为,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的作用有限,更不能把通货膨胀的目标放到压缩银根的政策上。单纯靠从紧的货币政 策,对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抑制作用不是很大。这两种价格都是由于供给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生产周期的影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 受国际炒作的影响。并不是货币供给多少所能左右的,因此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价格的上涨。相对来说,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还有一些防 火墙,还有可短期出台一些应急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价格干预和贸易干预。人民币升值是错误性的导向。因为升值预期的影响,已经远 远超出升值对经济基本面,对进出口的价格产品的影响。人民币哪怕再升值 20%30%,对物价的作用也很有

16、限,但是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即会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有专家认为,要注意平衡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只要在 9%10%,就应该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毕竟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的杀伤力太大,其黏性也比较大,一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会对长期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控制食品价 格的上涨,因为它对整个 CPI 上涨的贡献率一般都在 84%85%。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既要重视,大力抑制,又 不能压得太过。和过去几个高通胀的时期比,现在 8%左右,全年降到 6%7%的 CPI,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再退一步,对于治理通货 膨胀,我们实际上还有一些手段可用,如加息、保值储蓄等。 五、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于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随时会受到国际环境重大事件和波动的影响。专家认为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许多重大 的不确定性,其中主要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动荡以及国际油价和粮价的上涨。在这种形势下,有专家认为我国更应重视调整 自己的出口政策,并且有效防止热钱的涌入。 专家认为,当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