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870586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草驻足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备教策略 袁卫星一、专题概说 人类之所以生存得如此美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湖光山色可以寄情, 还有许多草木虫鱼足以相伴。拉斯金说,在每一只动物的眼睛里都有一片模糊的影像和一 点人性的闪光,通过这点奇异的光亮,他们的生命在警惕并渴望了解我们之所以能够控制 他们的那个伟大的奥秘,它要求人类承认它们是生物中的伙伴,如果不是灵魂的伙伴的话。的确, “征服自然”是人类最狂妄的一句话。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只不过是大自然中 的一个部分,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他不是自然的中心,万物的主人;他和其他生物在地 球上享有同等的生存

2、权利,他的生存和其他生物密切相关。 “像山那样思考”带有祈使、号召意味,号召我们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为友,和自然相处。 尤其在自来水、纯净水取代了“曲水流觞” 、 “一方天井” ;高速公路、立交桥取代了“十笏 茅斋” 、 “曲径通幽” ;汽笛马达、卡拉 OK 湮没了阵阵鸽哨、声声牧笛;有线电视、宽带网 络插足书香家庭的今天,思考如何与自然唇齿相依,休戚与共。 也许只是一脉清流,一带远山;也许只是一钩新月,一汀白沙;也许只是一次风的偶然, 把蒲公英的种子吹散;也许只是一声心的呼唤,百灵鸟撒下半空咏叹“像山那样思考” , 也许,你更多的是释然:我们好久没有对一朵花微笑了,我们也好久没有为一片草驻足了

3、。 那么,让我们放下身段, “慢慢走,欣赏啊” ,看自己的一颗心,像露珠一样晶莹透明 二、文本简析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作为一位“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 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恐惧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在他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时时流 露出赤诚的爱国忧民之心;在他远离家乡的凄苦生活之中,常常隐藏着生活情感的压抑。 然而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看到是充满着生机的情调,充满着春之将至的美的冬景。 这美的冬景暖融融的,一扫郁达夫其他作品的忧郁和寂寥,甚或颓废。这和作品的写作年 代有关。该文创作于 1935 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就的。1933 年 4 月, “为王映霞他 到杭

4、州去” (汪飞白) 。到杭州后,郁达夫深居简出,每天读书,写作,会友,过了一段十 分平静的日子。直至 1935 年秋,郁达夫倾囊所有,建起“风雨茅庐” ,期望与爱人一起趋 避乱世。因此,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看到的是带着闲适的郁达夫,语句清新、语调 舒缓地向我们描述江南冬景的清朗,多方位展开对比,多角度反复渲染,字里行间写满了 “美好”二字。 西地平线上 。原名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 ,编入教材时有删节。文章记写了西地平 线上动人心魄的三次落日,脉络分明。这三次落日都可以称为“雄伟的风景” ,乃“世间之 大美” 。它让我们感受到,西部是一处别样的风景,西部有一种特别的生存。有评论认为, 作者高建群

5、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 的写作者。当三次落日的景象如三幅巨画展现于我们面前,我们需要追寻的,或许正是 “理想” ,或许正是“崇高” 。 赤壁赋 。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作。 “乌台诗案”使昔日的廊庙之 器,一下子沦为戴罪之身。而“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真可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 度秋凉” 。这次贬谪,深深打击了苏轼积极入世、忠君报国的心,但也使他完成了一次精神 的自我救赎,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转变为“以与造物者游” ,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 道路进行反思和盘整。 赤壁赋中,作者通过记叙自己与“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主

6、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泛舟畅饮的快乐到怀古伤今的悲切,再到虽身处逆境而 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的一种脱变或转折。这是苏轼在险恶环境下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 是今天我们读者坦然面对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的一种依照。在写法上, 赤壁赋虽没有“骚 赋”和“律赋”那样极尽华丽(宋赋有逐渐走向散文化的特点) ,但它仍然运用传统的铺张 排比的手法,讲究词采,杂以骄偶韵语。全文情感跌宕,文采飞扬,声韵和美,宜于诵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 永州八记开篇之作。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仕途失意时,并未自 暴自弃,而是将孤独、苦闷以及对人生的参悟寄寓山水,诉之诗文。他笔下的山水,都具 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 始得

7、西山宴游记记登高畅饮的乐趣,记人与自 然的融合,记山势之高峻,记气象之阔大,从每日登临的泛泛而谈转入具体的西山之行, 在极细的描摹后转入登高远眺,以作者自身“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感受收束,充满 了主观情感色彩,令读者在这种充满感情的叙述中获得人生的启悟。西山有情,慰藉柳宗 元的心灵;西山有幸,一个耿直文人的精神突围由此而始。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 既是写山,又在暗示作者遭贬的原因,同时还表明了作者做人的原则:傲视权贵,不与朋 党为伍。柳宗元善于布局谋篇,运用虚实相生、忽叙忽议的方法,使文章开阖变化,意趣 无穷。 神的一滴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日,一个叫梭罗的美国人住进了一个叫

8、瓦尔登湖的地 方。这一住就是两年零两个月。也就在那些日子里,梭罗开始了他的瓦尔登湖一书的 写作。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徐迟) 。这个 静,是宁静。如果说平静是成熟,冷静是沉着,文静是优雅,恬静是舒适;那么宁静,则 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绝佳体现。宁静不仅是一种环境气氛,而且还是一种理念,一种哲学, 一种辨别社会行为的坐标,一种人生选择的向导。 瓦尔登湖让我们找回丢失的宁静,返 回精神的家园。而神的一滴 ,正是瓦尔登湖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 。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 笔。作者开篇就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进行特写,由此引出

9、文章的文眼。作者把 诗意的叙写和深沉的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强烈的感官震撼。松林、野狼、牧牛 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以及这些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深刻的、只有山能听懂的 含义,引人悬念,启人思考: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引 发生态危机,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策略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具有下述特点: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人文话题统 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提高;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开放的弹性机制,提 供选择创造空间。我们在备教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采取适当的策略。 首先,立足专题,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可让散乱的语文学习有

10、个“核” ,形成语文学习中的 “场效应” 。 本专题是一个有关自然的专题,但这里的自然并不是孤立的自然,需要我们 把它和人的生存联系起来思考,引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这个专题的学习 中,我们必须创设“情境” ,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生活态情境来开展 语文学习。这个“情境”是老黑格尔所说的“使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未发展的东西得 到真正的自我外线和表现”的“更特殊的前提” 。老黑格尔还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 蕴的那种情境。 ” (美学 ) 其次,扣住文本,组织研习。本专题提供的六篇文章

11、,都可谓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在创设 了专题阅读对话情境的基础上,必须着力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 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习的同时发展理 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在研习文本的时候,要力求以“语文的方式”创造出“语文味”来。 要让学生学会品词品句,咬嚼文字;学会圈点批注,评品赏析;学会动情诵读,掩卷沉思。 特别是两篇文言经典,虽不必一范读二正音三串讲,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但也不能丢了 文本失了文言,腾云驾雾在文章的架构、文学的韵味、文化的积淀上。两篇文章所涉及的 文学、

12、文化,及由此深透的精神、人格,这些语文教育的“灵魂”应该附“体” 。这个“体” ,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本身。 最后,比较阅读,整合教学。本专题六篇文章分三个板块。每个版块的两篇文章在内容及 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点。教师可考虑避开传统教学中“单打一”的模式,采取整合教学手 段,用比较分析、示例导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分析地进 行阅读。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也可以小到课文具体作品遣 词造句。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 力,使之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 解,从

13、而提高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比较阅读和 整合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课堂目标意识,而且要有课堂目标的达成意识。 四、教学设计 板块一:谛听天籁。两篇文章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 行整合教学。 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的名篇, 有许多共同点。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将自然景 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 用简约的文笔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 鲜明地体现了郁 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西地平线上的作者高建群则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富有激情与文采地 描述了我国西部令人震撼的“雄伟风光” 落日之美。学生可以通过两篇课文的整合比 较,学到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品味

14、不同语言风格的特点,感受自然美的多样。 在实施比较的时候,可采用二重比较。一是文内比较,比如, 江南的冬景作了哪些比较? 目的是什么?本文哪些地方是实景,哪些地方是虚景?虚实结合收到了怎样效果?文章多 处引用,如果用自己的话替换,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有什么 不同?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落日的风景是“雄伟”的?等等。二是两篇文章的比较。 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有何不同的特征?你更(注意这个“更”字)喜欢哪个景色?你觉得 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互换一下,效果如何? 等等。 板块二:感悟自然。两篇文章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可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进 行文本研习

15、。 两篇文章都是写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感悟自然,获得山水之乐。 赤壁赋 “乐水” ,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乐山” 。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这一点是设计问 题、引导学生研习的关键。 赤壁赋可抓住文章情感发展的脉络设计问题。其文章情节为:明月出,主人乐,箫声 起,客人悲,苏子发水月之论,客人喜笑而尽兴。其情感发展脉络为:扣舷而歌(乐) 客吹洞箫(悲),苏子愀然(悲)客喜而笑(乐)。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什么写得宛如仙境?作 者因何而乐又是因何而悲?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的呢?“苏子与客泛舟”与“客有吹洞 箫者”之“客”系指何人?采用的“主客问答”手法应如何理解?“变”与“不变”有什 么辩

16、证关系?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等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清风明月成为疗治心病的良药,一个失意文人自此由一个“政治家”羽化 为一个“艺术家” 、 “哲学家” 。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问题导学可从题目出发。关于“西山”:课文的描述是, “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而实际的情形是, “西山” ,今湖南零陵境内,现称“娘子岭” , 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课文的描述和实际情形相去甚远,为什么现实和描写有 如此差距?关于“宴游”:“宴游”是安逸、闲适地游览, 汉书贾山传中就有“大臣 不得与晏游”之说。柳宗元平日“宴游”和西山“宴游”在时间、地点、路线、景色、游 兴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柳宗元为什么会对貌不惊人的西山情有独钟?西山 如何满足柳宗元的“宴游”需求,成为了柳宗元的知音的?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