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795514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本文由小月牙玉洁冰清贡献doc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郑卿吾,高青县实验中学初三的学生,最近荣获英语奥赛冠军,北京四中网校的老师前 往祝贺。 交谈中得知,他每天上网校的时间在 1 个小时左右,星期天会更长一些。他的一句话 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他说: “学校布置的作业,每晚 8 点就完成了。 ” 我走访过许多优秀学生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说的一句共同的话就是,“孩子每晚 8 点就 能完成作业” 。这些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比别人率先发展了思维能力,解题速度快。说他们 幸运,还在于他们

2、遇到了一些好老师,没有大量的垃圾作业去侵占学生们的宝贵时间。我在郑卿吾家遇到了另一位尖子学生,读初四,她的解题速度也很快,每晚的数学作 业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自上初中以来,深夜 11 点半之前就没有睡过觉。哪门课的 作业占据了她的时间最多呢?地理和历史。 每天晚上地理占一个半小时, 历史占一个半小时, 共计 3 个小时。干什么呢?抄书、背书。读初三的郑卿吾的班里,历史、地理从来就没有任 何家庭作业!鲜明的对比,那位学生的 1260 个夜晚,每晚 3 个小时花在抄写地理、历史上, 是多么巨大的浪费啊!这位学生严重缺觉,视力下降,数学成绩已经开始滑坡。学生的母亲 十分着急, 问怎么办?我说,

3、 “很简单, 果断地让孩子放弃垃圾作业。 ”那位母亲摇头说: “那 怎么行。完不成作业,第二天上学,老师要罚站。 ” 面对这种伤害,竟然没有一位学生家长意识到老师那样做是违法的,竟然没有一位学 生家长援用法律去保护孩子稚嫩的生命! 显然,那些每晚 3 个小时的地理、历史作业是垃圾作业,而另一些深夜 11 点还不能睡 觉的学生,垃圾作业是以另一种较为隐蔽的形式存在,家长们难以分辨。当堆积如山的垃圾 作业把孩子压垮了,沦为差生了,为时已晚。中国人的权益意识正在觉醒,孩子的教育,乐 莫大焉。 垃圾作业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老师缺乏自信,怕漏了什么,只要能搞到手的题 统统印给学生,把自己降格为印刷工

4、人。另一方面,老师惟恐学生们有自主利用的自由时间 去干一些看电视、读闲书、玩游戏之类的“坏事” ,大量的作业是用来填充空间的材料!这 样以来,受害最深的是那些刻苦努力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权威,作业是神圣 不可动摇的, 他们把每一根鸡毛当成了令箭, 把每一道垃圾题都虔诚地做完, 直至深夜。 “勤 能补拙”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悖,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当学生 接受了自己拙、笨的心理 暗示之后,强烈的自卑感会毁灭他的自信,他是不可能勤的,他选择的往往是 放弃。 当我们的孩子在垃圾作业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做无效劳动的同时,北京四中的学生,更 多的优秀学校的学生, 以及有效地从网上利用北京四中教育资

5、源的学生, 他们只做少而精的 典型题,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自主读书,这是一场龟兔赛跑啊。从郑卿吾身上,从王晓光身上,从北京四中的学生身上,从全国各地历届中考、高考 状元身上,我们会得出这们的感慨:成功的学生都是相似的,因而,成功可以模仿,成功可 以拷贝。 普通人的大脑与爱因斯坦的大脑同样拥有 1000 亿个脑细胞。塞德兹博士认为:“根据 生物学、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们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是 隐密地潜藏在人体内,是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天才并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 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天赋。 ”人类从走出森林到刀耕火种,从旧石器时代到电脑时代,每一代 人的劳动与创

6、造的智慧都在改善着人类的 DNA 编码,历经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拥有了一 颗尽善尽美、绝顶聪明的大脑。每一个人都是天才,后天的学习,外界的知识,仅仅是对人 脑的巨大潜能的唤醒。一个孩子考了 59 分,另一个孩子考了 99 分,这与孩子天才的大脑的无限潜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学生们的天赋是相同的,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仅仅是表 面现象。学习好与学习不好,不在于知识水平的高低,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感觉。卓 越的教育家,成功的教育案例,不在于帮学生解出了多少难题,而在于巧妙地、个性化地设 计情景,帮学生找到感觉,找到“我很聪明的感觉” ,找到“我能行的感觉” ,找到“天才的 感觉” ,在具体的操

7、作中,就是让学生去体验成就感。 淄博实验中学的化学老师宋宏昌,在 20 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现象,教师子女 现象:数学老师的孩子,数学成绩往往最差;物理老师的孩子,物理很可能不及格。为什么 会这样?一方面,老师对待学生可能心平气和,对待自己的孩子往往感情用事,最常说的一 句话是: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另一方面,父母很热心、很有精力、很有能力回答孩子的 所有问题,把孩子作业、和试卷中出现的每一道错题都详细而准确地讲一遍。这两种行为, 前者破坏了孩子“我能行的感觉” ,后者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就感的机会,学习生活长期缺乏 刺激,缺乏激情,由厌倦而失败。当宋宏昌的孩子开始学化学的时候,他仔细

8、分析了同行们 失败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有一天,宋宏昌审慎地选择了一道化学题,对孩子说: “儿子, 你爸爸真的老了,这道化学题我这么就解不出来呢。 ”儿子很兴奋,全市化学权威解不出的 题,是什么样的题?我来试一试。不大一会儿孩子解出来了,那份心花怒放的感觉不亚于在 全市化学竞赛中拿了头奖。 宋宏昌巧妙地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虚拟舞台, 让孩子找 到了“天才的感觉” 。往后的日子里,宋宏昌很少给孩子讲题,而孩子却是经常兴致勃勃地 问他: “老爸,你还有不会做的题吗?”这孩子的化学成绩一直非常棒,在去年的全国化学 竞赛中获大奖,考取了南京大学化学系。 什么是难题?哈罗德 帕尔墨博士是这样描述英

9、语难题的, “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让学生去运用语言技巧,于是大量地犯错误。 ”同样,数理化方面的难题,也是“在没有充 分准备的情况下” ,让学生去解决技巧性问题,于是大量地犯错误。挫折感败坏了兴趣,伤 害了自信, 破坏了聪明的感觉, 破坏了“我能行” 的精神状态, 久日久之会形成消极的个性。 北京四中前任校长邱基隆这样说: “教育上的高质量, 与教学上的高标准,不是一码事。 那些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最差的地方,往往给学生的考试题却是最难的。 ”老师给学生出的 练习题越难,不但不表明老师的水平越高,正相反,恰恰表明老师的教学水平很糟糕。一组 练习题,一张考试卷,难倒学生一大片,破坏了学生的成

10、就感,这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失败的 根源。北京四中注重基础的扎实学风,体现在练习题和考试题的设计上,是以让学生体验成 就感进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北京四中网校的学生们感慨地说: “北京四中的题 很容易,然而当循序渐进积累这些看似容易的典型题之后,在中考的时候,在高考的时候, 你依然会感到很容易。北京四中老师们的绝招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处显伟大,北京 四中的教学理念与美国人的现代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卡耐基的一本书人性的弱点阐明了这样的理念, :一个人无论多么强大,多么狂妄, 他的内心深处都是脆弱的。哈姆雷特说: “国王和乞丐,是一张桌上两道不同的菜。 ”从总统 到流浪汉,每一个人的内心

11、都潜藏着自卑,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真诚的微笑,需要别人去发 现他的优点并谈论这些优点,这是令人愉快的,这是希望之光。成就感是战胜自卑感的一剂 良药,考试应该设计成为孩子创造成就感的机会,而不应该是用“杀伤力”的难题去折磨学 生,不该让学生在挫折、失败中被自卑感压垮。不错,中考和高考是淘汰性考试,会有杀伤 力的难题,然而,无论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在三年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只要不断地体 验到成就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和强劲的动力,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中考、高考时,他才 有能力战胜难题。更多的学习失败的学生,是还没有等到中考、高考,就早已被难题挫败, 放弃了学习。 北京四中的学生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每一

12、个人的每一门功课都很优秀, 也是有物理 不及格或数学不及格的学生。 北京四中的老师在对待学生不及格现象的态度上, 与很多学校的老师是截然相反的。 很多老师认为, 考试不及格是因为这个学生没有物理脑子或没有数学 脑子,是天资上的差别,心安理得地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成次品淘汰掉。北京四中的老师坚 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 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潜能, 他们绝对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 他们认真地对不及格的试卷进行分析,找出错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讲知识点,讲典型例题, 最终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错题, 必要的时候还要让学生把曾经错过的题讲一遍, 当小老师。 这样以来,学生不但真懂了,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这些

13、学生的成绩会稳步提高,待到中考 或高考的时候,班里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考试成绩相差不到 10 分! 态度决定一切!一届又一届学生大量地沦为差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老师的态度。有 的校长公开对老师们讲: “只抓前 20 名学生。 ”这些校长和老师为自己开脱责任最常用的一 句话是: “要承认差别。 ”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究竟是本质上的差别,还是现象上的差别,两种观念,两 种态度,决定了学生们的两种命运。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孩子刚开始拉琴就学得即快又好, 明显地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乐感,这是天赋上的差别吗?这与铃木镇一的教育信念相矛盾, 因为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铃木镇一对

14、这几个似乎有特殊天赋的孩子的家庭进行了研 究发现,这几个孩子都曾有哥哥姐姐来学过琴。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哥哥姐姐就在家里练 琴,孩子的啼哭声随着哥哥姐姐的琴声戛然而止。听着琴声,孩子处于美好的情感状态。孩 子常用啼哭呼唤琴声,琴声响起来,孩子静静地欣赏。他们是伴随哥哥姐姐的小提琴练习曲 长大的。当他们来学琴的时候,已经有几年的听的积累,明显地比别人更有“天赋” ,这是 后天的积累,而非遗传。孩子音乐才能上的差别是现象上的差别,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别。铃 木镇一的观察与分析的结果不但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教育信念, 更可喜的是, 他发现了一条改 进教学的办法。 他选择了一些古典小提琴曲的唱片, 让新的母亲们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放 给孩子听,待孩子来学小提琴的时候,个个都有特殊的“天赋” 。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三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受到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暗示,他 们是最优秀的老师,他们教的学生是最聪明的学生(其实是些普通学生) ,仅仅是因为这种 心理暗示而导致的老师态度上的变化, 一年以后, 那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在整个加利福尼亚 学区都是最优秀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1979 年春节后接了一个由差生组成的初一特差班, 他相信孩子们潜能巨大,两年半以后参加中考,全县第一。王泽钊老师说,教育的失败,是 因为“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只要相信,奇迹就会发生。哀,莫大于心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