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265583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华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文题目: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姓名: 梁 华 冲 单位:茂名市第一中学学科: 物 理 手机:15976507902 2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高中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摘摘 要:要: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关关键词键词: :兴兴趣、趣、创创新能力、新能力、创创新意新意识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中国现在是科技大国,在实现“中国

2、梦”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努力实施以下三点措施:一、一、激激发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习物理的物理的兴兴趣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学生对物理

3、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执着地去探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巧妙的引入,激、巧妙的引入,激发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引入正是一节课的知识构建的开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体现学生在课堂3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把亲切熟悉的生活实例,生动有趣的生活经历以及诙谐幽默的生活故事,适时、适度地引入教学中,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

4、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怕学”到“想学”再到“乐学”。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这则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 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认识的事例,作用于课堂的引入,不仅丰富了物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2、利用、利用实验创设实验创设物理情境,激物理情境,激发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5、”、“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这表明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可通过创新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等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可以引发注意,新颖、直观的物理现象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特别是一些惊奇性实验,演示结果出乎学生的“心理准备”,更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惯性”时,用鸡蛋做惯性实验:一个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水,杯上放一硬纸片,将鸡蛋置于硬纸片上,用木棒猛击硬纸片,

6、学生担心鸡蛋会遭受“灾难”,结果鸡蛋完好地落入水杯,这一场面既让学生感到惊险,又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参与,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43、 、贴贴近生活的近生活的实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习兴趣趣物理课程改革中,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为贯彻这一理念,就要做到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加强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留心、多用心。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

7、律的形成过程,都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出发,既要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物理。例如: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惯性”概念理解是个难点,我讲述下面一个故事:在一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有一老伯和一时髦少女,该车突然急刹车,致使老伯向前碰到少女,少女大怒,瞪着老伯说:“瞧你的德性”,顿时气氛紧张,全车人都看着他俩,只见涨红了脸的老伯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这时候乘客都哄笑,该少女变得灰溜溜的。通过身边的小事例,既通俗又易懂,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物理故事,激物

8、理故事,激发发学生学学生学习习物理的物理的兴兴趣趣历史上有许多人们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故事和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脍炙人口,多年传颂。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定律时,介绍“安培坐失良机”、 “亨利错失良机”、 “科拉顿跑失良机”的小故事,启发学生悟出磁生电的关键是磁通量发生变化。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讲伽利略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错误,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既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

9、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5二、加二、加强强学生提出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创新思新思维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 课程标准对提出问题的能力列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中国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存在最大的缺撼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有所感悟,这正是二十

10、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二是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的意识。开普勒之所以能提出行星运动的轨迹是椭圆的问题,是因为他发现了如果用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来计算行星运动,其结果与第谷观测数据将有不可容忍的8误差。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当结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将会引起学生的疑问并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例如下面的例子: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很多同学的经验为“力气大的人获胜”,此时将会提出问题“为什么甲对乙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一样大

11、呢?”通过以上的认知冲突,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有价值,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三、三、加加强强物理物理发发散思散思维维,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6F FF F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

12、阔,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逻辑的各种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学习中,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以求增加选择性。变换已有的条件,以便于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联想,如果思维在某个方面受阻,就立即迁移到另一方面去思考。如“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1、一、一题题多多变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若就题解题,满足于会解此题,将会形成教学封闭,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模型,从题目的正面、反面和侧面进行适当展开,旧题变新题,训练学

13、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多方向、多渠道地开拓,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灵活性、创造性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习题课时我用过下面一道例题: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现用水平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面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求水平拉力的大小。学生很快得出水平方向受力平衡:F=f=mg 的结论,然后进行下列变化:变化一:如图,如果将“水平力”改为“用与水平面成 角的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面作匀速直线运动”解析:竖直方向:mgFFNsin水平方向:NFFcos7F FFFm Mv0

14、 m Mv0解得 cossinmgF变化二:如图,如果将“水平面”改为“改为倾角为 的斜面,用沿斜面向上的推力使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直线运动”解析:垂直斜面方向:cosmgFN沿斜面方向: sinmgFFN解得 )cos(sin mgF变化三:如图,如果将“沿斜面向上的推力”改为“水平推力”解析:垂直斜面方向:cossinmgFFN沿斜面方向: sincosmgFFN解得 sincos)cos(sin mgF这些变化层层深入,由水平面到斜面,由平行于接触面的外力到与接触面成一定角度的外力,使习题的坡度降低,学生容易理解领会,经过原题变化条件或变化物理模型,在变化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5、和应变能力。 2、一、一题题多解多解一题多解是从同一来源的材料中,探求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思维方式分散于不同的方向。课堂上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上思考问题,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如图所示,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小木块以速度 v0从木板的左端滑上木板,最终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求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L?解法一: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8对 m:1mamg tavv10tvvs20 1对 M:2Mamg , tav2tvs22小木

16、块在长木板上滑行的距离)(22 0 21mMgMvssL解法二: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对 M、m 整体,由动量守恒得:vmMmv)(0对 m,由动能定理:2 02 121 21mvmvmgs对 M,由动能定理:2 221Mvmgs 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滑行的距离)(22 0 21mMgMvssL解法三:利用的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由能量守恒得 22 0)(21 21vmMmvmgL结合“解法二”的动量守恒便可得到结果。对于同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伸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个物理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迫切课题。本文的阐释只是对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