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教育理念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317153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教育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十大教育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十大教育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十大教育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十大教育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大教育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教育理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十大教育理念十大教育理念一、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一、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1965 年 12 月,法国巴黎“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郎格朗作报告,题目是终身教育 。他指出,终身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大家认为,终身教育思想“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郎格朗说,数百年来都是将人的一生截然分成两半,前一半用来学习,后一半用来工作,这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个人及社会的统一教育。后来出现的终身学,比终身教育思想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1994 年 11

2、 月,意大利罗马, “第一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告诉地球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 21 世纪生存。就是这个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还告诉人们:终身学习的原则是“自组织” 。我们在这里邂逅分形几何学的术语,感到亲切,感到真切。终身学习,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要由你自己组织。此后出现的“学习型社会”概念,对我们从事科普事业,也有启发意义。二、美国心理学家迦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二、美国心理学家迦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理论的重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迦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的智能是由多种智能构成的,如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

3、-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等。在这以前,人们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出世界第一张智力测验量表。从此,传统的智力测验开始统治心理教育。传统的智力测验结果,称为IQ,即“智(力)商(数)”。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对智能的这种传统认识,是学习理论的重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为所有的人敞开了人生的大门。迦德纳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多元智能理论使所有的人增强了信心。每个人智能的强项、弱项各不相同;每个人

4、组合运用各种智能的方式、特点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为所有的人指出了发展的方向。走进社会,孩子们会发现,社会衡2量人才,并不是用“分数”这把尺子,而往往是用“综合素养”或“和谐素养”来评价,也就是往往注重“多元智能”的综合、和谐发展状况。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指出了方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素质教育;要提倡全面发展,培育和谐素养;要因材施教,进行多元评价。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过程 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他倡导学生主动

5、学习、发现学习。在教学理论方面,他推动了建构主义的革命。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布鲁纳等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引入美国,推动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论思想被视为“战后教学理论三大流派之一” 、 “当代教学理论的革命”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师传给的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能力为基础,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是指导人生的学习、探索、创造理论。在国际上,

6、 “科学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英国学者斯诺的两种文化结合论四、英国学者斯诺的两种文化结合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割裂1956 年 10 月 6 日,当代英国有影响的作家、科普作家、编辑查理帕希斯诺(19051980)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两种文化 。1959 年 5 月,他在剑桥大学作了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的演讲。斯诺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极,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已非常严重。C.P.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家如果背离了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那么,他的

7、科学生涯就结束了。怎样解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问题?C.P.斯诺指出:“只有一条出路,这就是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组成了完整的教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精髓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即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72 年,美国学者小莫里斯.N.李克特在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一书中提出,科3学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文化过程,也是一种发展过程。五、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科学观念论五、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科学观念论-伟大科学家的思想过程富有启发性爱因斯坦(1879-1955)在 19

8、55 年 4 月 3 日与 I.B.柯亨谈话中谈到,在科学历史的研究与写作中,科学观念的发展历史被忽略了。他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资料的历史什么时候、什么人干这个等等而是对观念发展的追踪。比如,去了解牛顿想的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要干某些事,那是重要的。 “物理学家不要像古籍收藏家那样去做收集和保藏工作,但是思想确是具有永存价值的东西。 ”了解大师的思想,就是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会像他们那样创造。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托尔斯泰)我们要在科学普及中关注科学思想发展史、科学观念变革史的传播。更重要的任务,是普及科学智慧。六、科学家、思想

9、家爱因斯坦的六、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的“和谐和谐”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936 年,爱因斯坦在论教育这篇演讲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学校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在其他文章里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和谐的人,是对真、善、美有鉴赏力的人,对价值有判断力的人。那么, “和谐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被

10、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具体的知识。成熟就是会判断、会选择。通过科普,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思考力、鉴赏力、判断力;培养文化上完整、和谐的有创造力的公民。七、美国科学院院长艾伯茨提出创造科学教育的革命七、美国科学院院长艾伯茨提出创造科学教育的革命-科学教育革命关系到学生个人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世纪之交,美国科学院院长艾伯茨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邀请,在北京科技会堂做报告,题为创造科学教育的革命 。艾伯茨指出,一,科学教育并非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二,科学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三,科学教育不能只给结论,要让学4生经历探究过程;1994 年

11、,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定稿并出版。它痛切地指出:“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我们的儿童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成人社会,我们绝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近年来,国际上和我国兴起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有五个:携手全体学生;追求和谐发展;认识科学本质;体验科学探究;贴近时代生活。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总目标下,科学教育须达到诸“分目标”要求:过程、方法与能力;概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观念与历史的学习,直觉、灵感与想象力的培育,关乎学生的创造力与可持续发展;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思考能力,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情

12、感教学理论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情感教学理论-应将认知与情感、意义融合在一起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接受事实。他幽默地说,无意义的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有意义的参与,这种学习与全人类无关。在真正的学习中,学习者能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的人格特征。学习即促进、成为(becoming)完善的人。他强调,学习活动是将认知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他还认为,只有当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有意义学习才会产生。当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历史与时代、深度与能力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动力

13、,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学习应是学习者快乐参与、自主选择、自发探索、主动发现、领会掌握、自我评价、建构意义的文化过程。人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人生情趣,在问学、在审美、在游戏、在创造。问学、审美、创造,是人类的有意义的游戏。问学着、审美着、创造着、游戏着,我们体验着快乐,我们享受着幸福。九、美国宾州大学教授马丁九、美国宾州大学教授马丁 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快乐+参与+意义=幸福1998年,美国宾州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引起学术界轰动,很快就赢得了3000万美元的研究基金,并成为哈佛大学热门的公共课。什么叫“正面思考”?

14、简单说来就是:在遇到挑战或挫折的时候,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并且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战。与“正面思考”相对立的思考方式,是“负面思考”:一遇到挫折,就被负面情绪打败;一遇到挫折,就责怪自己,责怪环境,最后选择退缩、放弃,或者报复。5研究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挫折时,能真正做到正面思考者不到10%,而这些人多数会在生活、事业上获得成功。 正面思考能力强的人,具有三大特质:1,能坦然面对现实;2,拥有“深信生 命有其意义的价值观” ;3,具有很强的即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人们应该 不断地练习改变思路,养成正面思考的习惯。 塞利格曼给人们开出了一个“幸福公式”:快乐+参与+意义=幸福。快乐参与,实际

15、上就是“游戏”,或者席勒说的“审美的游戏”。如果劳动、工作是我们的“快乐参与”,那它们就成为我们的“审美的游戏”了。我们要普及积极心理学、现代健康观和积极的幸福观;倡导积极心态、进取心态、成长心态;倡导“快乐参与,创造意义,体验幸福” 。十、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十、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学拉斯韦尔提出的大众传播学-科学普及应是双向交流、共建共享的过程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 ,1946 年首次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传记作家把他称为“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传播学是探索、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实现希望发生的变化的活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语“传播”一词缺少“双向交流”或“共同拥有”的意义,而“传播”的拉丁文 communicare 的意义是“使共同” 。A.Gode 在 1959 年给出的定义是,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