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15665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课题:戊戌变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 7 课戊戌变法课型:课型:新授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流程:教学流程:1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复习回顾,温故知新。出示“1898 年秋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引导学生回答问

2、题,导入新授。二、教师引领,明标自学,自主探究:二、教师引领,明标自学,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自学。)1、什么是公车上书?它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2、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为变法做了那些事?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4、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就维新派和洋务派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分析,加深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理解5、戊戌变法 103 天就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1、多媒体出示材料和

3、图片,生生合作解决第一、二个问题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课本 32 页大字部分,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加以勾画,并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引发公车上书的原因、领导者、意义。生:(阅读教材,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 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 (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生:回答师: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

4、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 “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虽然公车上书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不屈不挠的维新人士为继续宣传改革思想又做了哪些努力呢。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

5、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2、多媒体出示图表,小组合作解决第三个问题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 33 页第 2 段“阅读文字”和 35 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学生表演短剧:学生表演短剧: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 ,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

6、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请同学们带着问题

7、阅读“百日维新” ,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戊戌变法内容简表戊戌变法内容简表类别内容政治略经济略文化略军事略3、多媒体出示资料,师生合作解决第四、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维新派:主张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

8、义及其教训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并加以归纳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教训)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资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生:(回答)师

9、:(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加以讲解)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A、是资产阶级发起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传播了新思想和新文化B、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维新派所倡导的剪发辫、不缠足等废除旧社会陋俗,是思想文化史上一大转折师: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由此我们得出什么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

10、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虽然这次改良运动失败了,但我们的中华脊梁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依旧奋首前行,为民族的独立于富强作出贡献。3 3、课堂小结,提炼升华,课堂小结,提炼升华,精讲点拨:精讲点拨:师引导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历史小口诀: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板书设

11、计:板书设计: 第七课第七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时间 人 创办报纸 政治 序幕 :公车上书 准备 变法内容 经济 组织强学会 思想文化 军事 意义 失败: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在中国是行不 通的。【当堂检测当堂检测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公车上书 万国公报创办强学会成立戊戌政变2、康梁组织“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D.马关条约的签订3、“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B

1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C.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D.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4、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训练新式军队5、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与洋务派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6、戊戌变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变法诏令的颁布,一些地方守旧官僚纷纷反对。变法诏令中对旧官僚影响最大的是(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开放言论,创办报刊C.改革政府机构,

13、裁撤冗员D.训练新式军队7、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光绪帝宣布变法C.是一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又称“百日维新8 (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胶澳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 ,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 材料三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胡适 请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课外拓展课外拓展

14、 】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 122 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我们学校教研组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本课内容,为此精心设计了此堂课的教案。学习贵在有“问题意识” 。 “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而“问题式教学法”是最善于形成学生之间对话的一种途径。但提问应注意问题适宜的广度,问题不宜多,应突出重点。还要注意问题的深度,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设计问题。最后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