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10129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古代诗词教学为契机,通过创设情景、熟读成诵、析象悟情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词审美价值 创设情境 音律美 画面美 形象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2、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智力水平。另一方面,还应重视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建立学生真善美的心理结构。要达成这样的双重教学目的,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往往会成为很关键的因素。审美价值是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欣赏与审美所获得的积极效应的体验。现有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文质兼备的古诗词作品,其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具备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中所蕴涵的自然之美

3、、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自我完美理想的人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把握古诗词教学这一环节,因材施教,积极实施美育教育方法,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美的感受力、鉴赏力,陶冶性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力,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本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一、创设情境,营造审美氛围创设情境,是指教师采用多

4、种手段创造一个和课文情景相似的教学场景进行教学的方法。美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借助情境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融声音、图片、动画、音乐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尝试将抽象、凝练的语言通过动画技术将其表现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容情于境,以情动情,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其创作背景是在中秋时期,明月当空,作者心情抑郁惆怅,怀念远方的兄弟亲人,因触景生情写下这千古佳作。上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并配合图形并茂的多媒体画面,学生仿佛沉浸在歌声营造的美好氛围中,安静地聆听这美妙的歌曲,有的还轻声跟唱。一

5、曲完后学生还叫喊着再播放一次,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实践表明,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注意力、兴趣和情感。可以说,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已把学生这三种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潜伏的审美情感被创设的情境调动起来,学生隐隐约约感知到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美。那节课,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对作品的要旨已心领神会,达到了“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的效果。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触摸古诗词的脉搏,倾听诗人的情思,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

6、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二、熟读成诵,激发审美感知力古诗词是语言艺术,具有语言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简练美、音律美、节奏美、含蓄美等方面。而要感知这些美,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诗词这样的语言艺术非读不可,并且要反复诵读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叶圣陶曾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人手。 ”透过语言文字反复诵读,配合创设的情境,学生对古诗词语言背后的艺术美就会产生一种审美知觉。1.范读,传输感染力要从语言中感受到美,首先主体要具

7、有审美的条件。审美感知力是一个基本的审美条件,这正是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相对较弱的。而教师的范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曾就怎样才能感受到这首诗词美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多数学生都认为,如果有老师、专家或同学的范读就更容易感悟到诗词的美。学生说:“别人有感情的朗读感染了我,我再读时就会模仿他们的朗读,就能悟出其中的美。 ”为此,我潜心研究朗读技巧,争当学生诵读的模范。因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布鲁纳)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当他们在细心聆听时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

8、恨,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当教师全情投入,摇头晃脑,音调或婉转,或铿锵,如痴如醉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当学生听到忘情时,也情不自禁轻声应和,眉飞色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多少次,我们一起幻化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白;“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李清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一次次聆听,一次次模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情绪高涨,自然地进入艺术美的境界,产生审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老师富有感情的范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促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走向了丰富和深刻。范读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在这对话中,教师充满情感的诵读使学

9、生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古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就会如股股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从而形成审美感知力。2.生读,感悟诵读美授之以渔之后就该学生自己去学习“打鱼”了,学生通过各种层次的诵读,自己理解,自己品味,方能品味到古诗词的精髓,感受他们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1)初读,感受音律美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具有音律美。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诗四个节奏。在教学时,我请一个学生起

10、来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该生读得有点快,语调平淡,把三四句的停顿分为二二三。他是按照七言绝句的习惯性规律划分,但按照古诗的朗读技巧,动宾之间要作停顿。这两个句划分成二二一二停顿,更能把诗人雨夜候客来访但客“有约不来”怅惘寂寞的心情通过仄声“过” 、 “落”两字延长音节表现出来。经过老师配乐范读和学生齐读后,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一点音律美。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写的是夏夜等客的情景,应该读出夏天的一点轻陕。比如家家雨 、 处处蛙 ,我们可以把叠词读慢点,读到“蛙”字时再模仿蛙叫“呱呱呱” ,应该更有情趣。 ”他一说完,立刻听到了几声“呱呱呱”叫声,肃静的课堂立刻笑声阵阵。我觉得言之有理,马上

11、按照那位同学的建议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分成左右两组,一声声“家家雨”二重奏,一声声“呱呱呱”模拟声,此起彼伏,声音是那么的清脆响亮,韵律是那么的优美活泼,夏日的欢快气氛弥漫整个课室。学生精彩而热闹地读出了室外的雨声、蛙声,室内的敲棋声与灯花开落声,声声入耳。初读古诗词紧紧捉住语言美尽情诵读,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就可以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感知到诗词的音律美,也就培养了浅层次的审美感知力。(2)想读,感受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首诗词往往就是一幅

12、妙不可言的图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美丽的画,通过读诗想画,画中想诗,这也许是古诗教学的一种捷径。如, 天净沙秋思很富有画面美。在诵读后,我问学生:“读完后,你们脑海中呈现一副什么画面?”学生说:“画里有枯藤、老树、乌鸦,还有小桥、流水、人家。 ”我再问:“美不美?”学生答:“不美,枯藤、老树、乌鸦本不是美的东西呀。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让他们闭上双眼听配乐朗诵,在缓缓的古琴声中,学生的神情跟随音乐的流淌而发生变化,呈现出一种凝重的、哀愁的神情了。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刚才听朗读录音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画下来。经过多种形式诵读后,再让学生根据作品的物象进行绘画,把抽象凝

13、练的语言想像成形象多彩的画面。敏感的学生抓住了“断肠人”三个字,画出其中荒凉、孤寂的情景:沉沉暮霭中,百年古树无声耸立,躯干上缠着枯藤,枯叶飘落,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因为光线昏暗,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间农舍孤独地立着,房顶上,炊烟袅袅,徐徐上升。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学生的画表现出一种孤寂情怀,一份思乡情感。举一反三,反复强化这种意识,当学生读到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王维使至塞上 、崔颢黄鹤楼等古诗词,自然就会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美,理解诗词营造的意境美。根据实践验证,

14、凡是学生亲手配画的诗词,学生记忆最牢,理解最透彻。以画配诗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增强了审美感知力。(3)美读,感知形象美美读,即学生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读时要悉心体悟,表现出朗读中的音乐美,形成可感的形象美,这是一项语感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 、 “心醉其情” ,从而人情、入境、会心。当学生用美的心情,美的情感,美的语调投入诵读,他们好像变成了行路难怀才不遇的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博济天下的杜甫, 水调歌头旷达乐观的苏轼, 过零丁洋舍生取义的文天祥他们在时空中进行对话,进行情感的共鸣,达到了诵读的最高境界。审美的情绪在一读再读的过程中激动着,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情绪因诗人

15、的得失而激昂慷慨,而悲愤低沉,而轻松欢快因此,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去,看看生活的斑斓色彩,嗅嗅生活的芬芳气息,听听生活的浪漫音响,触到生活的真切脉搏,以此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三、析象悟情,强化审美感知力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文字的背后,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河流,浸润着作者的生活体验。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声情并茂的诵读,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感悟诗情,提升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有了一定的理解,感觉到了诗词的音律美、画

16、面美和形象美,这是浅层的审美感知,学习古诗词最终要从形象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强化审美感知。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分析诗歌的形象,才能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诗中的“愁心”与“明月”结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就明白了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怀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红”比喻落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易逝,表达出诗人希望老有所为,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绝顶”比喻人生的最高峰,从中领悟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古诗词中种种景物的形象都不是简单的一个物象,都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常常品味,就会产生条件反射,自然会领悟到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反复训练对意象的审美感知,久而久之,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