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1435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单病种规范单病种规范1慢性萎缩性胃炎(乙)级慢性萎缩性胃炎(乙)级中西医定义中西医定义 西医西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50 岁以上多见,男性高 于女性,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 返流等的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 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 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 组织学变化。 中医中医 中医认为

2、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于“胃痞” 、 “胃脘痛” 、 “腹痛” 、 “反酸” 、 “嘈杂”等范畴。病因病机多由于机体的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乘 袭,主要有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痰湿中阻,则蕴湿生热,湿热内聚,既使气 机阻滞,又为痰浊之源,脾虚日久,则成脾胃寒湿。故病邪有寒热之辨,病机 有虚实之分,实痞以邪实为主,虚痞以正虚为主。临床以寒热错杂,虚实兼见 者为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本病之生乃由胃及脾,脾胃一阴一阳,喜恶相反, 脾胃同病,易见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另一方面,则因脾胃乃易虚易实之脏腑, 每为饮食所伤,或为六淫所感,亦可为情志所累,故气滞、血瘀、热蕴、湿阻、 痰凝等邪实之证常与脾胃气虚、胃阴不足

3、、脾胃虚寒等正虚之证兼见。 中西医结合诊疗原则中西医结合诊疗原则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慢性炎症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西 医缺乏特殊有效的疗法,尤其慢性胃炎呈进行性发展,伴有重度的肠上皮化生 和非典型性增生更被认为属于胃癌前期病变,中西医结合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1中西医共同探讨病因病机,提高了对疾病的理论认识。 2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加深了对疾病的诊断认识。 3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胃炎,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也明 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4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 是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1 1、

4、肝胃不和型:、肝胃不和型:主要证候:胃院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次要证候: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胆汁返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证型确定:具备主症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具备主症 1 项和次症 1 项,舌脉象基本符合。具备任何 1 条者即可确定。2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主要证候:胃院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 便清腹泻。乏力四肢酸软。次要证候:胃粘膜红白相问以白为主。粘液稀薄而多。胃酸偏低。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脉沉细。证型确定:具备主证 3 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主症 2 项和次症 1 项, 舌

5、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 1 条即可确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单病种规范单病种规范23 3、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主要证候:胃院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院腹痞闷,渴不欲 饮。次要证候: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舌象脉象: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脉紧。证型确定:具备主症 2 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主症 1 项及次症,舌 脉基本符合。具备任何 1 条即可确定。4 4、胃阴不足型:、胃阴不足型:主要证候:胃烷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于燥。次要证候: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胃粘膜干燥,粘液少。 胃酸偏低。舌象脉象: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

6、或弦细。证型确定:具备主症两项及舌脉符合。具备主症 1 项及次症 2 项,舌 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 1 条即可确定。5 5、胃络瘀血型:、胃络瘀血型:主要症候:胃院痛有定处,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使潜血阳性 或黑血便。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舌象脉象: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证型确定:具备主症两项,舌脉基本符合。具备主症 1 项加次症;舌 脉基本符合。具备以上任何 1 条即可确定。(以上为 1989 年 11 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 的诊断试行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 粘膜颜色改变:正常为桔红色,

7、萎缩时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同 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色的地 方也有咯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粘膜的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 局部的,甚至呈小灶性,粘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 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则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 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粘膜表面上,易与皱襞相混;胃底贲门的血管 正常时也可见到,观察血管时要掌握好胃内压力。萎缩性胃炎也可合并浅表性 胃炎;腺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成的表现,粘膜层 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僵硬感, 光泽也有变化。慢性萎缩性

8、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固有腺体萎缩,减少 13 以内者为轻度,减少 1323 者为中度, 减少 23 以上者为重度。 粘膜肌层增厚。 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 。 固有膜炎症(可轻可重) 。 淋巴滤泡形成(可有可无)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中医辨证施治规范 1 1、肝胃不和型:、肝胃不和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单病种规范单病种规范3治则: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剂组成:柴胡、芍药、川芎、香 附、陈皮、枳壳、甘草、沉香、砂仁、玄胡索等。 2 2、脾胃

9、虚弱型:、脾胃虚弱型: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方剂组成: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气滞者 加陈皮、木香、砂仁、苏梗等,气虚者加黄芪,胃阴不足者加干石斛、枸杞子、 百合、乌梅等。 3 3、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 治则: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 方药: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方剂组成: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 生甘草、黄连、吴萸、煅瓦楞、蛇舌草、蒲公英等。 4 4、胃阴不足型:、胃阴不足型: 治则:养阴益胃。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剂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 子、当归、川楝子、白芍、生甘草等。 5 5、胃络瘀血型:、胃络瘀血型: 治则:宜活血化瘀止痛。 方

10、药:偏实、偏热者,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方剂组成: 五灵脂、生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大黄、生甘草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 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方剂组成:当归、川芎、白芍、阿胶、枸杞子、 五味子、酸枣仁、陈皮、木香、生姜、煅海蛤壳、三七、白芨等。如中虚偏寒, 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阿胶、干地 黄、黄芩、三七、花蕊石、白芨等。 中成药治疗中成药治疗肝胃不和证可选用逍遥丸、左金丸、气滞胃痛冲剂等。脾胃虚弱证可选用 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中焦虚寒证可选用黄芪建中丸、胃疡平颗粒等。 食滞者可选用保和丸,心气虚者可选用生脉口服液等。 西医治疗规

11、范西医治疗规范 一般治疗一般治疗首先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彻底治疗急性胃炎及口腔、咽喉部慢性 感染灶,避免刺激性食物及药物,戒烟酒、节制饮食,调控情志,避免精神过 度紧张或忧郁。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1抗酸剂只用于胃酸分泌增高或正常分泌的患者,能减轻反酸、烧心等症状。抗酸 剂如氢氧化铝凝胶;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150mg 2 次/日) ;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如丙谷胺,每日 400mg,分 3 次 服用。2解痉剂缓解胃肠痉挛,减轻痉挛性疼痛:如普鲁本辛、吗丁啉、西沙必利等。对 反流性胃炎,可使用胃复安和胆酪胺,胃复安有抑制胃和十二指肠逆蠕动、加 速胃的排空、

12、减少胆汁反流的作用,1020mg 3 次/日。胆酪胺可与胃内胆盐 结合, 加速胆盐的排除,34g 4 次/日,但不宜长期服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单病种规范单病种规范43胃粘膜保护剂可用胶体铋剂、麦滋林、硫糖铝 1g 34 次/日。前列腺素 E 150g/6h 以 及胃泌素等。4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可选用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等。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 1 1、临床痊愈、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 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 2 2、显效、显效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 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 2 个级度。 3 3、有效、有效 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 1/2 以上, 病理级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 1 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 型增生减轻。 4 4、无效、无效 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参考 1989 年 11 月中国中西 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