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2887943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有效性策略浅谈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创新学习是指学生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充分调动自身的身心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地参与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自主地感知自然事物以及社会现象,同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和掌握未知世界所必须的方法。关键词中学生 创新 策略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在群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整个教育过程中较少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操作手段和目标维度。近几年来,我国大面积实施的课程教育改革,是一项

2、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以其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而综合开展教育创新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相关教育要素,包括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校园文化、评价机制、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等。在上述诸种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当然是课堂教学活动。我认为,能否使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充分调动自身的身心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地参与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自主地感知自然事物以及社会现象,同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和掌握未知世界所必须的方

3、法。创新学习并不神秘,它不过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进入的一种学习境界而已。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创新学习是由学习主体各种心理能力在高水平上的综合而实现的,它凝结着学习主体敏锐的感知、精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考和愉悦的情感,是一个充满主体精神且催人奋进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活跃的过程之中,各种学习的对象,将会由外在的体系和内在的、具有较强智慧派生性的体系构成,并有助于在个体的心智世界中孕育出能够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2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而

4、非墨守成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创新学习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课程领域中予以实施,任何课程活动均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地。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现将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供大家一起探讨。一、激励进取教学法“激励进取教学法” ,是指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能力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的教学方法。主要做法是:、定好起跑线先

5、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 A、B、C 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 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 A 组习题;B 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 组习题及部分 B 组习题;A 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 “想一想”、 “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 组习题中总结归纳

6、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 B、C 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分阶梯授课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 C 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 B 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 A 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八年级“同类二次根式定3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

7、类根式的定义。2、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 B 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 A 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 A 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 A、B、C 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二、体验学习教学法所谓体验学习,创设某种情境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亲身经历,担任一定的角色,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该法的实施要点是:(1)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合适地进行体验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即生活中的情境。(2)在展开体验的情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帮

8、助教师较成功地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消除情境中的某些不相关因素,促使学习者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体验上。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做“抛硬币”的实验:一枚硬币随意抛入空中,猜它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能保证每次都猜中吗?(猜一猜)好像里面没什么规律。是否如此呢?我们来玩玩“抛硬币”的游戏,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现象?游戏要求:两人一组,一人负责记录出现正、反面的频数,试着尽可能多地抛几次,如 30 次、50 次等,并填入统计表内,最后计算出频率。学生完成后,教师把几张统计表作比较,得出制作统计表的方法。比较:正、反面的频数之和有何特点?频率之和呢?正面和反面的频率有

9、何特点?在这个“抛硬币”的问题中,我们能否用套用公式、定理的办法来解决?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问题可通过记录下大量数据来分析。教师如果能充分关注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就能真正把握住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三、挫折演示法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他们4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制造”出思维受阻的现象,并藉此向学生演示在若干次挫折后,如何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取得成功的过程。运用挫折演示法时,教师要注意:(1)演示要尽可能的自然真实,创造处一种能诱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气氛。(2)所经受的“

10、挫折”要预先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受挫折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二至三次较为合适。(3)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错误。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四、延伸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的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延伸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延伸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当学生解出这些共同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总结在解答原问题和延伸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

11、点如下:(1)解答原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去寻求答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他们能有多种解题的设想;同时,还要让学生回顾解题的具体过程,搞清楚自己是循着什么思路接触问题的。(2)编延伸题。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题的某一部分作些变化,编出与原题相似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加以评价。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编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掌握延伸编题的方法。(3)解延伸题。教师在学生所编的延伸题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共同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或者让学生从所编的问题中选择问题作为个别问题来解答。选择共同问题的主要标准是当前教学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等学生

12、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编题所得。5如图(一)在 ABC中,B=C,点 D 是边 BC 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DE=5,DF=3 ,求(1)SABC。 (2)AB 上的高。上题通过连接 AD 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 SABC=40;借助于添加 AB 上的高 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 AB 上的高为 8。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 DE、DF、CH 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二)在 ABC 中,B=C,点

13、D 是边 BC 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 E、F、H,求证:CH=DE+DF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三)在等边 ABC 中,P 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 于 D,PEBC 于E,PFAC 于 F,求证 PD+PE+PF 是一个定值。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4、和探究意识。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强变式训练,对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变式训练能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变式题最好以教材为源,以学生6为本,体现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并能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也学会“变题” ,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综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五、潜科学教学法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 、 “科学幼芽”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

15、式、技巧,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像活动的实际过程。潜科学教学法的基本构想是:教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改动,正是教师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真实写照。于是,学生便可以了解到教师如何思考问题,组合各类知识,并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实施潜科学教学法的要点是:(1)教师要对自己所要探讨的内容作必要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把有准备的思路和即兴发挥结合起来,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学的极端盲目性,也不会出现难以为续的尴尬局面。切不可认为潜科学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上作毫无准备的表演。(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不断地引发出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火花、瞬时灵感和科学想像,使学生目睹到自己纯熟的筛选、

16、雕琢,组合知识的能力,把学生不自觉地引向探讨问题的真实情景中。(3)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应告诉学生这样做的意图,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不至于把教师不确定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成是由于教师在毫无准备的上课,浪费他们的时间。同时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所探讨的内容在头脑中和教师一道加以酝酿。六、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所谓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因此,实施此法时,教师首先要把所确定的教学7内容中的一部分告知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中的主要线索,然后再让学生去进行或多或少的推测和联想。(2)要认真地把握好所留空地带在该知识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中最关键和核心的部分不宜作为教学中的空白地带来处理,内容中难度特别大的部分也不宜作为空白地带来处理,以避免教学要求超出学生现有心里发展水平。(3)在学生填补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