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6760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调研——论文《百年唏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年唏嘘百年唏嘘以以 1912 建筑群和南京总统府为例探究现代建筑保护理念建筑群和南京总统府为例探究现代建筑保护理念【摘要】南京民国建筑无疑是散落世间的璀璨明珠。她记录了南京的历史,凝结了旧时期的记忆。然而土瓦结构的辉煌经不住时光的冲刷,民国建筑正在被人们以种种借口加以改造和破坏。她们的命运不尽相同,或被改得面目全非再作他用,或业已拆除灰飞烟灭,或大力保护并积极转型。这里面,典型的两种不过是总统府和 1912 建筑群。前者以其多次政治军事中枢的招牌得以实体性保护,后者则以精神上的意义被用以商业开发。前者的保护模式我们称之为文物型保护,后者称之为利用型保护。我们旨在以两者为个例和载体,具体分析、

2、探讨两者保护模式的定义、联系、区别、利弊,将在以下正文中一一陈述。【关键词】南京 1912 街区 总统府 建筑保护理念俗话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南京城内的一座座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无时无刻都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历史。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是城市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一、南京民国建筑的生存背景和现存状态一、南京民国建筑的生存背景和现存状态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南北交融、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3、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产生(19121919)、转型(19191927)、鼎盛(19271937)、停滞(19371945)和恢复(19451949)五期,经历了由模仿(或称作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或称作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今天的南京城已经见证了 2470 余年的建城历史,自公元 3 世纪以来先后有10 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立国。这 10 个历史时期的建设对南京城市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可惜,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的兴起,许多朝代的建筑遗产都只剩下一些片断,有的已经荡然无存。在某种意义上,南京城现有的古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明代都

4、城和民国都城。明代都城建设以明城墙、明故宫和明孝陵为代表,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数目庞大并且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为南京的古都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研究工作日渐成熟的同时,南京的民国建筑正遭受着被蚕食的命运。据统计,1992 年载入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的 190 幢优秀建筑,到 2002 年至少有 40 幢已经在城市改造中被拆毁。南京的民国建筑目前还在继续消失,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质疑。一是市政建设与历史文化遗

5、产保护的矛盾。 “城市要发展,交通要先行” ,南京作为一个拥有 500 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道路的拓宽,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减少,城市文化韵味的降低。如随着集庆门的开辟和中华路、中山南路的拓宽,明清古街巷加速消失,像夫子庙周围的大小石坝街, “总统府”前的二公祠,市府大院内的武庙后殿,门东的剪子巷(古乌衣巷) ,门西的钓鱼台等古老的街巷,均因拓宽道路而毁于一旦;由于宁杭高速二期工程架桥的需要,享有“南京文明摇篮”的江宁老鼠墩史前文化遗存,因遭到施工单位的野蛮破坏,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甚至连被称为

6、“南京城市名片”的法桐,也因道路的拓宽、地铁的施工而被迫“搬迁” ;同样,由于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作为展示南京古都风貌重要场所的明故宫可能又要面临灭顶之灾(针对于此,地铁二号线明故宫站点的选址曾经一度陷入难产) 。二是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请,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在旧城改造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大开发,导致地下文物遭到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位于清溪路西侧的明太子宫遗址几乎被破坏殆尽;由于老城改造中的过度开发,使美丽的莫愁湖成了包围在高楼大厦中的一口“天井” ,极大地破坏了其原始景观;

7、另外,作为南京文化象征、也是南京城市最大财富的民国建筑,由于城市改造而拆毁(如原中央银行等) ,目前正以每 10 年减少 20%的速度“谢幕” 。历尽沧桑,曾经的辉煌逐渐暗淡,南京的民国建筑已近百年。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一切历史的韵味淹没在机器的轰鸣和商业化灯红酒绿的喧嚣中。走近那一座座民国建筑,比对起曾经的旧照片,民国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命运。经过调研,粗略总结,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1延续原有用途延续原有用途例如陵墓类的所有建筑,如中山陵建筑群、邓演达墓、航空烈士公墓。另外还有原童寯住宅(为童先生后人所住) ,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 ,原福昌饭店(曾名胜利饭店,现恢复

8、原名) ,原国民大会堂(现为南京市人民大会堂) ,原国立美术馆(现为江苏省美术馆) 。2改造为博物馆改造为博物馆这一类的也很多,以历史价值较为突出的建筑为典型,如原国民政府子超楼(现为南京市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原中央地质调查所陈列馆(现为南京地质博物馆) ,原八路军办事处(现为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 。3改为其他商业用途改为其他商业用途如原法国公使馆(现用为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办公场所) ,原宋子文公馆(现为南京市科协招待所) ,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现为江苏省粮食厅) ,原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现为华东饭店) 。4业已被毁业已被毁原国民政府司法院(在 1949 年 4 月南京解放前夕,司法院大部分建

9、筑毁于大火),包括蒋介石“文胆”陈布雷、国民党一级上将薛岳和原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公馆(在颐和路的改造工程中被破坏) 。二、城市概念下的研究思路二、城市概念下的研究思路在城市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南京民国建筑的减少是必然趋势。刻意的全盘保护不仅会阻碍经济建设,还将引发激烈的利益冲突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民国建筑的保护必须立足于现实,利用有限的代价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民国建筑对于南京城市风貌的影响力分布结构,首先把精力集中在对城市风貌具有控制力的建筑上,然后再视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出于以上考虑,本次研究的重点自然是把南京的民国建筑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中进行典型个例的考察。思

10、路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民国建筑的生存状态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站在城市风貌的角度对它们做出评价,从而明确南京现存民国建筑的保护模式中的现代建筑保护理念(文物型保护和利用性保护) 。目的是要把南京的民国建筑从纷繁的城市矛盾体中凸显出来,为规划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是的城市的发展和历史建筑保护达到双赢。三、保护与利用齐飞,文化经济共一色三、保护与利用齐飞,文化经济共一色(一)保护与利用(一)保护与利用1 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多元化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多元化中国人一直有一种意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政府的事情,民间的力量对之关注不多,近些年来,上海的新天地,马勒别墅,苏州河畔的艺术节仓库,法国人司徒夫投资的复兴

11、西里项目,吸引着大众的眼球,我们在为历史建筑得到效的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现这些保护的投资者并不是政府,而且个人。这人投资与政府投资有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的投资可能是不逐利的,而个人的投资几乎全部是为了商业利益。放眼世界,近二十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历史建筑的观点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初的维护其原貌的被动性措施,转变为使其再生的主动性利用,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满足新的使用功能,为旧建筑注入新的活动,使其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更有了文化经济价值。对于建筑的开发与利用,先看一个成功的案例。1998 年,上海卢湾区政府与香港瑞安集团签订了改造该地区的协议,经过大规模运行,开发,修复,成功地使其

12、成为一个时尚的休闲区,针对该地区的实际状况结合现代经营方式,提出一个十分有创意的全新理念:“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 ”这个理念从传统的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来年地有其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建筑保护理念的多元化,可以使庞大的历史建筑保护资金化整为零,有效分担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力的承担起大规模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需求,使历史建筑切实得到有效的保护,完全有可能在商业,文化方面取得成功。2政府的角色政府的角色在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多元化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转变,从当初单一的保护者,变成了建筑保护事业的管理者。政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和规则,政府也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直接参与甚至包揽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用这样一些来弥补市

13、场的缺陷,解决不规范和混乱等现象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促使市场形成一个整体的全力,以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快速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摆正心态,明确角色,切实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政府在利用社会力量和各方面的资源方面,有着自己不可比拟的优势,需要强化利用自己的优势。3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3.1 相互制约相互制约保护对于利用有制约的作用:建筑有其独特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利用不是无着落,无边际的,对于建筑的原有特征,必须予以保留,利用时不可违反建筑的原有整体外形风貌。同时,对于古建筑的利用必须符合建筑的文化内涵,避免为了对原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异化与偏向。3.2 和谐统一和谐统一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

14、中保护,只有有效地利用好建筑资源,才能为保护提供动力与资金,只有在利用中,有效的保护建筑原有的特色与内涵才能保持他的吸引力。历史建筑作为历史的载体,其每一个构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发生在这栋建筑物的历史,都见证着其所存在社区或者历史的变迁,建筑不能脱离了人而存在,那么,只有在利用中,才能使人真正地走进建筑,使其重新焕发生活与活力,让建筑的生命得到待续。保护与利用之间可以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千万不要堕入误区,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利用也可以是一种保护,同样,保护也可以是一种利用。以下是上海“新天地”方案中的八项原则:1严格按原建筑外貌,高度修复。2部分原建筑内部布局较为合理的,作局部结构

15、加固,尽可能按原样修复。3部分建筑在改选内部布局时,尽可能保留部分内部原结构体系八点原则在此不一一例出,在“新天地”新天地这样一个优秀的利用案例里,由以上八点依旧可以看出,在利用中必须尊重对于原建筑的保护,在利用中有渗透着保护,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利用的一个前提与积极条件。3.3 各有侧重各有侧重保护侧重于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而利用侧重对于民间独特文化的建筑。在运行两同保护方式的时间,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每一件文物,每一幢建筑都有其不一般的意义与价值,要用一种审慎态度去对待古建筑。(二二)文物型保护文物型保护1概念概念文物型保护是指,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有意义的文物,使用以保护其完

16、整、不变为第一原则的保护方式。其实保护的目的在于恢复或者保持现有的保存状况。2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在建筑保护方面,文物型保护适用范围广范,特别对于不可再生,复制并存在重要社会或者文化意义的建筑。文物型保护一般是由政府主导,多方合力,政府地这样的保护方式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需要相关的禁止性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及执行。3案例案例埃及就是一个文物型保护开展的相对发达的国家,在修复和保护古建筑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埃及强调的第一点就是,严禁在古建筑周围私搭乱建,一旦发现,政府将果断采取行动,推平所有建筑,恢复原貌。印度文物保护部门对于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 1932 年制定的原则,对古建筑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如新,而是保护残迹。文保部门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三)利用型保护(三)利用型保护1概念概念利用型保护是指,在保护中,以达到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古建筑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商业需求,同时达到保护的这样一种方式。2内涵内涵利用型保护能够达成的合理性基于利用与保护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