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85957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未来之星,探索培养之道项目背景:为激励低年级本科生的科技创新之路,协助国内高校培养本地化拔尖人才,2006 年微软亚洲研究院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推出“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计划。研究院为每位获奖学生提供奖学金,并授予“微软小学者”称号及奖牌;微软亚洲研究院还组织“微软小学者夏令营”等交流活动,促进获奖同学与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沟通。2006 到 2008 年,共有来自 10 所高校的 90 位同学获得“微软小学者”的称号。拔尖学生只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数虽少可他们确是良好的创新“种子”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培养拔尖人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微软亚洲研究院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重视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设立“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让“小学者”接触并接轨于国际学术前沿。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正是他们践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现。 关注人才,鼎力支持 “伯乐”关注“未来之星” 一般说来,一个班里的学生学习能力往往参差不齐。中等程度学生占大多数,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如此,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能力稍弱的学生“消化不了”的矛盾。而“分层次训练”是解决此矛盾的最佳办法。 “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计划正是遵循这样的想法设立的。2006 年微软亚洲研究院面向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推出“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计划,三年为一个阶段,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清华

3、大学、北京大学等 10 所高校参与其中。2008 年是首期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至此,已经评选出了 90 位优秀的“微软小学者” 。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伯乐”眼中的“未来之星”?微软亚洲研究院洪小文院长曾这样说,“对于初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微软亚洲研究院会更多地看重三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好学生”: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第一,数学好。做研究,逻辑推理很重要。为什么先做 A 然后才做 B,这个顺序要做思考及分析。你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不能倒果为因。数学方面的训练,不仅对计算机软件,对各个行业都很重要。第二,编程好。从事工科方面的工作,要靠实验证实你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

4、所谓做实验就是编程,所以编程要有一定的功底。第三,态度好。做研究要有主见,要有热情,要对所做的东西执著。此外,计算机是一个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是大家愿意亲近、愿意合作的对象,所以我们很看重这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功都具备了,就是我们愿意吸收的人才。 ” “未来之星”的“星级待遇”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寻找好的机会奔波忙碌的时候, “微软小学者”们却以其得天独厚的待遇,令人既妒且羡。 微软亚洲研究院为每位获奖学生提供奖学金,并授予“微软小学者”称号及奖牌。此外,微软亚洲研究院还组织“微软小学者夏令营”等交流活动,邀请获奖同学访问微软亚洲研究院,促进获奖同学与研究院科学家们的

5、沟通,并且优先获得在研究院实习的面试机会。迄今为止,2006 年和 2007 年选出的 60 名“微软小学者”中已有 21 人获得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在计算机研究的前沿阵地实习,并且有资深研究员一对一的指导,这些宝贵的经历为“小学者”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合作,积极探索 与高校精诚合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非常重视与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每年的“小学者”都是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等 10 所高校的本科生中选拔。每所学校推荐 5 名学生,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奖学金评委会进行评审,选出其中 30 位授予“微软小学者”称号。 高校老师们在评定过程中,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

6、会就每一位同学与高校进行沟通,使评奖能够建立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也会在“微软小学者夏令营”座谈会上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主任研究员和高校关系部成员们在一起,这种交流形式不仅增进了高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为高校彼此之间相互借鉴也提供了自由的沟通平台。 正是与 10 所高校精诚合作,使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了更多的信心来推动“微软小学者”奖学金项目,并希望能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在努力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共同探索和推广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为中国培养出更多全球化的人才。探索中不断前行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十年来,一直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己任,经过大胆探索和实践,逐

7、渐走出了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即拔尖创新人才要从本科生抓起,从过去注重成绩转变为注重实际科研能力。 “微软小学者夏令营” 是为促进“微软小学者”与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沟通而组织的交流活动。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会在夏令营中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同时邀请研究院各组的主任研究员们给学生们展示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夏令营的“与大师面对面”圆桌沙龙活动中, “深蓝之父”许峰雄博士等都亲切地走进学生当中,给这些未来的学术栋梁们传道授业解惑,帮助他们展望和规划自己的学术蓝图。 “启动创新研究之路”交流会也是专门为微软小学者们量身设计的主题活动,根据同学们自主选择兴趣研究小组的意愿,专门邀请资深研究

8、员们负责指导两三名学生,通过计算机专家们讲解所从事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探求的激情,并将撰写调研报告的重要性和如何撰写一份规范报告的步骤传授给学生们。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启示下,研究员们最终给学生们建议了一个研究主题,鼓励学生们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并尝试完成一份调研报告。除此之外,夏令营期间,研究院还专门组织“校友座谈,对话研究”活动,在研究院工作的校友们与来自母校的师生们亲切见面,知心交谈。作为学长,他们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通过近距离的对话,分享给学弟学妹们;他们也把多年积累着的学术感受和治学体验,讲授给正在起步中的后继者们,以此更加炽热地点燃起“微软小

9、学者”心目中的科学梦想。 追寻“微软小学者”的成长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微软在新世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拓性的探索。如今的“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计划,不仅为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研究培养人才梯队,也为中国的拔尖人才培养贡献着一份力量。 各方面感慨良多 “微软小学者”奖学金使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气息,触摸到 IT 业的研究前沿,视界为之大开,收获也颇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皓棉同学谈到微软小学者,深有感触地说:“我常常告诉自己,你是微软小学者,你曾经和许多中国优秀的研究员一起工作,所以你应该比别人有更强的能力,能解决更困难的问题。正是这份自信,使我在这一年的学习研究中不断攻克学科难题,追求更高

10、的目标。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时的导师吴枫博士说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新的想法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实验,掌握大量的数据。正是他的这句话,使我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今年我在 ICME2007 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的就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新方法。 ” 另一方面, “微软小学者”奖学金项目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结识朋友的平台。清华大学的吕口品同学认为,能与来自全国的优秀同学交流,让他的视野和思维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获得“微软小学者”称号的同学所属的专业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相互接触之中,他们都能从彼此身上获得灵感。一个小小的启示,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重大的突

11、破。而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协作让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也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尽快的融入周围的环境。 不仅“微软小学者”们自己有话要说,高校对于“微软小学者”奖学金项目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反馈。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邢纪宏说:“微软设立小学者奖学金项目,使学生们了解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感受了微软优秀的企业文化。希望类似的活动能继续开展下去,并在时间和范围上,进一步扩展。 ” 勇攀高峰,点亮未来 “微软小学者奖学金项目”激励低年级本科生的科技创新之路,协助国内高校培养本地化拔尖人才。诚然,每一位微软“小学者”都是精英,他们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和优秀的学习能力。通过在微软这样一家全球化企业的研究院中

12、锻炼,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会更加快速地成长。 东南大学的李时珍是 2006 年的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获得者,谈到此项荣誉对他的影响时这样说:“获得微软小学者奖学金是对我很好的肯定,它鼓励我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为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贡献着力量,他们也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助力创新人才的建设。 摘要:本文围绕智能化教室和远程教学中心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实验示范,实现了交互训练和在线交流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探索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创造性和交互性,达到了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13、兴趣和学习效果,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进行了一定创新。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信息化;教育创新;数字化校园;教学模式 1 我国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调查,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 95%的商品和服务供过于求,而在教育消费方面却呈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消费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 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教育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第一选择。有关资料表明,到 2010 年,我国受学历教育人口将达 3 亿人,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市场发展潜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都要通过参加

14、不同层次的岗位业务培训,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 1 亿人需要接受各种职业培训,而各地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严重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效率来看,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借助数字化教育快速、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的信息化教学也随世界趋势同步增长,1994 年底,中国开始兴建专门的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当时国家教委帮助 10 所高校进行协作,共同开发中国教育研究网。此后,高校各项信息化教育计划迅速发展起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67 所院校先后被教育部正式批

15、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面向全国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向全社会提供高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平台,采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网和有线电视广播网相结合的模式,并基本形成了学历与非学历,校内与校外教育同时进行,互相渗透的办学格局。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全国许多高校相继组建、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筹规划、设计和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学校重要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实行统一管理与维护,协调和整合学校教育技术力量,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技术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效益。 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就我国高校目前整体的情况来看,这方面工作还相对比

16、较薄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把超常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作为参与 21 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我国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一机遇,搭乘上教育信息化这趟快车,勇敢面对信息化进程对高校教学体制与方法所带来的挑战,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各高校特点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 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目前教育界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