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5859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载之前请注意: 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 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 !请邮箱联系: 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内容摘要:先秦把师与天、地、父并列,三代的治国之道之所以被历代儒 家大加称颂,就在于三代治国之道持续了一个“恒道“原则尊师重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具体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将教 育对象从王宫贵族扩大到庶民百姓,促进知识文化的下移。他所提倡的“ 学而优则仕“将教育和为官联系到一起。孔子所倡导的“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2、以礼,有耻且格。“明显地是主张德教 的重要性。儒家亚圣从“性善论“的思想理念出发,认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 育,肯于学习,“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从人性本恶出发,认为人之所以 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学习,因而将尊师重教看作是制定国家的法令制 度并能否得以推行、进而上升为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于是,荀子对为师 者的标准尺度、责任、师术作了严格的法度。道家老子、墨家也对尊师重 教有过阐述。 周朝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分划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用“法度“即法统、 条律贯彻之。师的地位、职责、作用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对于尊师有一整 套严格的礼数法度。学子修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基本内容包括

3、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 ,小学以书、数为主。 先秦圣哲尊师重教的睿智卓识以及周代所制定的一整套的尊师重教的礼数 、法度,对后世的教育制度的发展、沿革、衍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尊师 重教 礼数 法度一 圣哲尊师重教的睿智卓识 尚书咸有一德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礼记文王世子对“师“的职责有明确的界定:“师也者,教之以事, 而喻诸德者也。“说文解字:“事,职也。“那么,何为“职“?说文 解字:“职,记微也。古假借为士字。“对于“事“,在不同时代由于社 会生活、文化境域的变迁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现在可以将之一方面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的技能、技术、本领。这种理解

4、还是源自古人的“事为 ,谓百工技艺也。“这是郑玄对礼记王制的八政:“饮食、衣服、事 为、异别、度、数、制“中事为的注解。吕氏春秋尊师言:“力耕耘 ,事五谷。“至于事有侍奉,服事,效力之意似乎也应涵盖在内。孟子 梁惠王下有:“事齐乎?事楚乎?“易蛊:“不事王侯。“另一方面 ,事还可以理解事功,建功立业也是师必须教的。 礼记礼运对“师教“非常看重:“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 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可见“师“的地位着实重 要。后世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概由此延伸而来。既然师的职责是教 ,那么尊师便意味着重教,教育遂得以有与天地并列的显赫:“地之道, 寒暑不时则疾,风雨

5、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节。“( 礼记乐记) 先秦儒家对尊师重教具有卓越的贡献。儒家怀念夏商周三代盛世,荀子 王制云:“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三代的治国之道之 所以被历代儒家大加称颂,就在于三代治国之道持续了一个“恒道“原则 尊师重教。所谓“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史记儒林列传)。教、序、庠都是指的地方学校。礼记学记记载 :“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战国时的孟子还指出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并解释 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媵文公上)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

6、是在世界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其教育思想和经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首创私学,具体实践“有 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对象从王宫贵族扩大到庶民百姓,促进知识 文化的下移。他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显然是将教育和为官联系到一起。 孔子所倡导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明显地是主张德教的重要性。他的意思很明白,用行政手 段引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虽然可以使百姓由于惧怕触犯刑律而不 为非作歹,但并不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而用礼仪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引导 、约束百姓,不仅可以使人耻于为非,而且人心也会归服,可收到法律难 以取得的效果。孔子“三人行,必

7、有吾师“可谓是对师者时时有之,事事有 之的经典表述。至于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则 说明在求道上人人是平等的,无所谓孰尊孰贵之分。 孟子对师教有精密的逻辑致思:对于统治者来说,善教比善政更重要,因 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饱食、暖 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藤文公上)-一个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和禽兽差不多。 对此“聖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媵文公上),故而师教者是在做 “道在迩,而求诸

8、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長其長,而天下 平“(孟子离娄上)的艰巨工作。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 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这一逻辑思路必然引导出他的三乐思想:“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 与存焉“(孟子尽心上),显然,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当做与“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并列的“三乐 “之一,甚至没把君王天下包括在“三乐“之中呢。孟子的教育理念显然建 立在“性善论“,他认为

9、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就在于人性本善。但是 ,仅有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还不足以做一个完善的人。人之贤愚,还取决 于能否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种先天的善端加以 保存和扩充。如果泯灭丢弃,或者受到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诱惑,就可能 失掉这种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正是孟子从“性善论 “出发所得出的教育作用的逻辑必然。在他看来,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 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本来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 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

10、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这 就把“性“与“伪“分开了。鉴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荀子的教育理念则更 加明晰,“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隆“即尊重的意思,这 就是说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懂得尊师和亲友。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上则 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已若者“(荀子儒效)。在荀子看来师之 所以受到敬重、礼遇是因其有“辩知“、“烝矫“、“砻厉“的职责、功能, 一个人若想求得“心辩知“,则必须访求贤师向其学习、效仿。“夫人虽有 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性恶) ,“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荀子性恶 )。显然,师的存在与否关乎社稷安危、统序曲直真伪的

11、程式走向。 因此,在荀子那里,尊师重教被看作是制定国家的法令制度并能否得以推 行、进而上升为国家兴衰存亡的标志,“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 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 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荀子指出:“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 通;勇,则速威;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 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国家兴盛的一 个标志是贵师而重傅,法度得以衍生、存在的根由在于师能教授人知、勇、能、察、辩这些“大宝“,国家故而强盛。“法度“即法统、条律,管子 认为“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正言第三十四), “法度者,主之所以制

12、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有 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明法解第六十七),“法度者,万民之 仪表也。“(形势解第六十四),“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 任法第四十五)。 既然师肩负有如此重任,显然并不是什幺人都可以为师的。荀子对为师者 的标准尺度、责任、师术作了严格的法度,“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 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也“(荀子致士),尊严、耆艾、诵说、知微 是衡量为师者的四条标尺。显然,荀子坚持为师者应有端庄、持重,有威 严,知识面不但要广博,还要精微。荀子这里的耆艾,大概是从年龄上讲 的,古时六十岁为耆,

13、五十岁为艾。人到了五六十岁,老成、庄重,有信 誉,可以为师。当然,耆艾本身还有一个师傅的含义,国语周语上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韦昭注:“耆艾,师傅也。师 傅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也。“ 道家同样也重视师教的重要性,老子云:“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 迷“(道德经二十七章)。 墨家亦是高度重视师教:“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 不足,知弗及而后已“(墨子非儒下)。 周易对教育的深远意义体悟颇深。临卦大象传,其辞曰:“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意思是:低泽之上有高 地,象征临卦;君子因此花费无穷的思虑教导百姓,发挥无边的美德容纳 养育民众。教

14、思,两字均作动词,犹言施行教导,费尽思虑。1其它诸 如观卦、贲卦、颐卦等,都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管子对教育的礼识是非常在行的:“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 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 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管子弟子职)。 晏子在教育的内容上倡导德行为先:“列士并学,终善者为师“(晏子春 秋内篇第二)。 吕氏春秋则公然宣称尊师不必盘诘其贵贱贫富,即不可用贵贱贫富来 作为划分其师是否可尊的标准:“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5、二 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 先秦圣哲尊师重教的睿智识度,对后世影响颇深。然而尊师重教的礼数法 度则是由统治者制订执行的,因此在具体的现实社会生活层面,“师“的地 位自然而然的要比君主与高级官吏逊色一些了。庄子曾讲述了一则师不可 以为天子的故事: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 问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 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 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 ,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

16、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 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天地第十二) 庄子在这里阐明诸如像啮缺这种聪明睿智、机警敏捷、天性过人的师,还 是不可以为天子的,此乃由于他极有可能用人事来对应天然。比如因为他 精於禁阻过失,却不知道过失所产生的根由。让他这样的人做天子,就会 依凭人为而摈弃自然,会以自身为本位来区分人我,会尊尚智巧而谋急用 ,会为琐事所役使,会为外物所拘束,会酬接四方不暇,会事事求合宜, 会受到外物影响而没有定则,所以像他这样的师或许只可以作百姓的官长 ,却不可以做国君。 道家大概是如此看待国君和师傅的差别的,这种看法固然和道家崇尚自然 、无为有关,或许至少代表了古人对师的为学、为人、为术的一些成见。 由此也可以理解师的地位为何逊色於君主与高级官吏了。 周朝按照名位、官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