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本课生字8个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25417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本课生字8个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认识本课生字8个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认识本课生字8个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认识本课生字8个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认识本课生字8个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本课生字8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本课生字8个(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课题花木兰花木兰教材教材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 8 个,积累词语 9 个和 2 句句子。 2 、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学习她孝敬 长辈,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品质。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花木兰的故事。教材教材 分析分析花木兰这篇课文简单地介绍我国古代有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替 父从军的故事。文章一开头就点名了花木兰是“巾帼英雄” 。2、3 小节 交代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4 小节高度概括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经 过。5 小节写了花木兰胜利回乡,将士们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 是一个姑娘。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字词以外,要求孩子了解木兰女 扮男装、替父从军的

2、故事,能说说;学习她的孝敬长辈、勇敢顽强的品 质。学生现学生现 状分析状分析学生上课的听课习惯比较好,回答问题大胆积极,学习兴趣比较浓 厚,跟老师配合好。教学教学 重点重点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和句子。知道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教学教学 难点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花木兰的故事教学教学 过程过程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一、直入主题1 1、板书词语:英雄、板书词语:英雄 (读准后鼻(读准后鼻 音)音) 师:谁会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词语在读音 上要注意什么? 2 2、板书:巾帼英雄、板书:巾帼英雄 学习生字“巾” 师:现在你还会读吗?一起来试 试看。

3、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回答 一起读(一遍)齐读一遍由“英雄”这个词语直接导入课题,既能使孩子对花木兰一开始就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而且也抓住了二、整体感知理解“巾帼英雄” 师:“巾”在古代指妇女戴在头 上的头巾,而“帼”是指戴在头 上的发饰, “巾帼”借指“妇女” 。 “巾帼英雄”就是(一起说)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这位 女英雄就是(一起说) 3 3、板书:花木兰、板书:花木兰 4 4、板书课题:、板书课题:3939 花木兰花木兰1 1、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师:请小朋友把书打开 P157,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 思考人们为什么称花木兰 为“巾帼英雄”?你能用老师的 句式说一说吗?出

4、示:因为_,所 以人们称花木兰为巾帼英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女扮 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 战” 师:引读:因为花木兰() () () () ,所以人们称她为花木兰。 2 2、学习生字:扮、学习生字:扮 装装 善善 战战自读课文。学生交流带读 开小火车拼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一个问题即“人们为什么称花木兰为巾帼英雄?”的解决,让孩子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且课文中的关键词也可以概括出来。三、学习课文重点内容(3、4 小节)四、学习第 53 3、媒体出示词语、媒体出示词语1 1、大声朗读、大声朗读 2-32-3 小节,思考问题。小节,思考问题。师:下面老师请小朋友大声朗读 2-3 小节

5、。边读边思考:花木兰 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媒体出示 2- 3 小节的内容。 2 2、学习第、学习第 2-32-3 小节小节 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 从军? 问:此时木兰心情怎样? 朗读指导开小火车读大声朗读一个学生说着急(十分着急) 几名学生朗读由“花木兰为 什么要替父 从军?”这 个问题的引 领,学习课 文第三小节。 本小节的学 习重点放在 朗读训练和 说话练习中。小节五、介绍花木兰说话练习 (因为。 。 。 。 。所以。 。 。 。 。 。 )师引读第 3 小节最后一句话。 3 3、学习第四小节、学习第四小节 媒体出示第四小节。 指导朗读划线的词语。4 4、观看录像、观看录像

6、 师:花木兰来到前线干什么呢?5 5、师引读最后一句话。、师引读最后一句话。 师:花木兰来到军营,她英勇 善战、奋力拼杀,所以(在多 年的征战中,她立下了赫赫战 功) 。 6 6、理解:赫赫战功(战功很大)、理解:赫赫战功(战功很大)1、师引读第 5 小节。 2、说话练习。 师:当人们得知花木兰是姑娘 时,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同桌说一说,演一演。集体朗读 几名学生回答 集体回答几名学生朗读 集体朗读观看录像 思考问题根据老师的板书,介绍花木 兰。 (巾帼英雄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英勇善战 赫赫战 功)讨论交流板书设计: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赫赫战功39 花木兰 巾帼英雄英勇善战花木兰反思花木兰

7、这篇课文简单地介绍我国古代有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文章一开头就点名了花木兰是“巾帼英雄” 。2、3 小节交代了花木兰 替父从军的原因。4 小节高度概括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经过。5 小节写了花木兰 胜利回乡,将士们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一个姑娘。本文的教学目标 除了掌握字词以外,要求孩子了解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能说说; 学习她的孝敬长辈、勇敢顽强的品质。 本节课课前 5 分钟,我安排了让孩子欣赏花木兰的一段音乐,课件直 接出示第一小节的内容。目的是想让孩子对木兰有一个初略的印象,再者想调 节一下课堂的气氛。本来想找一个有关木兰小时候的一段动画,或许就更直接, 但由于时

8、间比较紧没准备好。接着我从“英雄”这个词语直接导入课题。再是 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概括人们为什么称花木兰为巾帼英雄这个问题的把握进而 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下去重点学习 3、4 小节,即替父从军的内容和从军的准备工作,这个内容里重点是朗读指导和说话练习。最后引读 5 小节,观 看录像,想象说话。最后是内容的简单复述。 (一)整节课下来,成功之举: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重点把握很好,学生对于课文重难点掌握比较扎 实。 (二)失败之处,有 4 点感想: 1、感觉整个课堂气氛有点沉闷,有点不太像一年级,原来听一年级的课 应该是很活泼、轻松、可爱的,但我这节课好像感觉不出来。我想这与这篇课 文的内

9、容有关,但与我自己的整个课堂的调控应该也有关系。 2、感觉整节课前半部分比较紧凑的,一环扣一环。但后半部分就显得有点 空洞。特别是后 10 来分钟。在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后,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有一 个说话练习:花木兰来到前线,干了什么?或者你看到了什么?但担心学生对 这个问题把握不好,出现冷场的情况,于是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其实从学生 当天的一个状态来说,应该有话可说的。如果这里用上 4-5 分钟,那么后面内 容可能就充实了。 3、在整体感知这一部分,一些细节没有设计好,如在感知主要内容的过程 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就已经把板书全部写在黑板上了。在设计的时候是着眼于 方便整体内容的掌握,但在教学过程中

10、感觉板书过快,如“英勇善 战” “赫 赫战功”可以放在重点分析时在逐一出现。 4、朗读训练指导没有层次感。这是我平常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个问题。每次 听其他老师的课,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是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我也 很想这样,但效果似乎不怎么样。 (三)教学机智: 在课堂中,幻灯在切换的过程中突然死机了,当时台下 30 来位教师在听课, 我当时确实一愣,但我马上就想到不能冷场,于是我立刻安排学生读词语,自 学下一个教学内容。接着让办公室的老师去隔壁教室借遥控重新启动幻灯。另 外,因为紧张,好几个孩子在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突然间又忘了,这时,我依然 微笑着鼓励孩子“没关系,先坐下去好好想想,等想好了

11、再说好吗?” (四)学生创新: 本节课,学生学习状态非常好:注意力都很集中,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声 音都比较洪亮,都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围绕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发散思维。如在学 习第三小节时,从木兰在得知朝廷的征兵文书上由父亲的名字时的一系列心理 活动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属于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 不同的角度的进行分析回答。学生的回答也很令我满意:孝顺、懂事、听话、 成熟、善解人意等等。令我意外的是一年级的学生能把“善解人意”这个词理 解得如此透彻,我真的感到很欣慰。由此我再次深切地感觉到我们在教给孩子 一定的方法后,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想象。(五)课堂重建: 整体感知部分:

12、因为( ) ,所以人们称花木兰为巾帼英雄。这期 中需要三个小朋友分别回答,然后由一个小朋友将 3 个理由综合起来说。在课 件的制作中,要将 3 个理由分别用 3 中不同的颜色表明,以降低综合回答的难 度。 后部分的节奏可以稍微放慢一些。学生在观看完录像后另外安排 3-5 分钟 的讨论时间,使后面的内容更加充实一点。课文内容: 39 花木兰 我国古代有一位巾帼英雄,名叫花木兰。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木兰见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心里 十分着急。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 龄。于是,她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在多年的征战中,她立下了赫赫战功。 花木兰回乡后,又重新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这才发现,英勇 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一个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