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77577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小学德育有效性实践论文 1.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风范、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2.用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英雄的崇高品质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如孟母三迁的故事、黄继光、赖宁的故事等。3.用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或班上、年级、学校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例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4.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营造育人环境。校园内悬挂的校徽、警句、画像、文化墙,展示的黑板报、荣誉、成果等可以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和目标的激励。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要让真、善、美、正的东西占领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远离假、恶、丑、邪的事物。经过

2、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处理问题的正确思想和方法。在德育全程教育中,教师在用自身朴实的师德去以身立教、去表率示范的同时,也向学生倾注了大量的爱,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德育工作动力的源泉,它可以使后进生得到转化,也可以使中等生奋发图强,更可以使优秀生出类拔萃。要知道,教师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眼神,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鼓舞,从而激发他学习的动力。为此,我们要面向全体,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用融融之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感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老师就像父母,同学亲如兄弟姐妹,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团结友爱,集体荣誉感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本身就是一种真

3、情、一种激情。教师对学生的情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出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诱发他们向往美好人生的动机和对世间百事的情感,激励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并能用坚强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所施教的只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磨灭学生的生机。不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师,他的教育是呆板的,他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激情是鼓舞学生斗志的号角,教师对事业,对学生有爱才会生情,付出真情才能使学生动情。这样,师生之间才会互相鼓励,教学相长,奋斗不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由表象到内化的心理过程。由于学生的

4、很多“良好”表现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模仿的成分较多,所以,在德育过程中,要塑造学生心灵,就要重视内化作用,要让学生把耳濡目染的别人的好品德、好做法, “拿来”以后经过若干次的示范,又通过长期的模仿和强化训练以后吸收“内化”成自己的品质,最后形成自己的良好性格。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德育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会随时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在品德形成的良性轨道上健康地成长,有的学生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而几乎所有的后进生的品德形成都是反复无常的。为此,教师要进行长期的、重复的工作才能有效。要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采取不断地修行,正其言,修其身,反复抓,抓反复,使其形成较为稳定的健康心理态势。

5、修行是矫正心理障碍必不可少的环节。抓好反复是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手段,修行可以使中等学生得到长足进步,使优秀的学生得到长足发展。润物无声是品德形成的高级阶段,是“心育”,也是“育心”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有时还要交叉重复进行,学生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会接受教师的示范模仿获得的好品德通过情感系统产生激情强化,内化出现问题自我修行。 “再内化”就是养性,因为别人的优良品德是能模仿学得会的,但是如何把它转化、吸收、融合为自己的良好品德则要不断地“内化”才能养成。所以,育德要在教师的“管”和学生的“养”上下功夫。在学校,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就能使其离开学校以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是欲念,以达到自省、自律的高境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作者:陈世荣 单位:临潭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