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737968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标准化在中医药学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更新日期:2009-08-09 点击: 翁月华 毛树松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重要作用 中医学术标准化是加强中医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形式再现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中医学才能广泛的与现代科学相沟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 1983 年由卫生部中医司

2、组织编写,并于 1989 年 7 月 1 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 81 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 年 6 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 406 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

3、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第一辑) ,1989 年 10 月定稿,1990 年 7 月 1 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于 1994 年3 月 1 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

4、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 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 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 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 3539,县级医院为 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 年 5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

5、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 “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 ,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

6、。1982 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 ,1984 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 ,1986 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 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 ,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 ,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 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 年 11 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 年 1 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

7、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 1984 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 1993 年 6 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

8、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 20 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 “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6 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

9、1991 年 4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是中医医院在改革开放的方针和中医政策的指导下,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客观依据。 “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和医院微观管理的双重控制,可在坚持中医医院办院方向、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各级中医医院功能、健全巩固三级医疗预防体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这个标准的重点是引导各级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临床疗效,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譬如,该标准规定了必须是把中医药对“主病、主证”治疗作为中医治疗率的标准,并以中医药“治疗率”等指标来检验办院方向和业务建设;规定了重点中医专科的指标,以体现中医医院最高的技术水平,体现中医医院为病人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规定了收治病种数的标准,可作为评估中医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的量化依据之一;规定了单病种的质控标准,可以科学的、客观地评估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