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2715784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宁县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静宁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华家岭东侧,南北长 81 公里,东西宽 6875 公里,总面积 2193 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 1530 米2245 米。气候属暧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雨量 500 毫米左右。土壤以黄绵土为主。人口 48 万,分居于 24 个乡(镇)2319 个自然村落。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 9979%。这次文物普查是我县一次较为全面的文物普查工作。2008年 4 月下旬,全面启动了田野文物调查工作,至今年 10 月底,完成了全县 24 个乡(镇)392 个行政村,2319 个自然村的文物调查工作,登记文物点共计 324

2、 处,其中复查 254 处,新发现 67 处,消失文物点 3 处,归属长城资源调查的战国秦长城 3 处。普查行政村覆盖率 100,自然村覆盖率 90以上。填写纸质档案321 份,登记电子档案 321 份,消失登记表 3 份,制图 963 幅,收集照片 1612 张,采集标本 378 余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取得的成取得的成绩绩静宁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商周战国之际,这里居住着羌、戎等族;战国时期,正式括入秦国版图;西汉初,置成纪、阿阳二县,文物遗存丰富;隋唐时期,这里为陇右牧地,安史之乱沦陷,为吐蕃所据;历五代至北宋大中收复四百余年(581-1008)。当民族文化大发展时期,这

3、里文化形成缺环。北宋后期融入发展时期,所以这四百余年历史文化遗存是我们这次普查应注意的重点。这次共新发现(1)古遗址 54 处:其中聚落址 7 处,具有代表性的有谷堆坪遗址;军事设施遗址 47 处,具有代表性的有高家堡堡址、郭石家堡址、唐家堡址. (2)古墓葬 7 处,其中墓群 2 处,较大的有老坟地墓群;吴家屲墓群等;(3)古建筑 1 处:清代的周岔戏楼;(4)近现代主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 处;(5)其它 3 处(古树名木 1 株、谷物加工器械 1 套、化石出土点 1 处);(6)征集零散文物6 件,其中石器 1 件,陶器 4 件,化石 1 块。二、二、进进一步摸清了我一步摸清了我县县古文

4、化古文化遗遗址及其它文物的分布情况址及其它文物的分布情况1、我县是平凉市较大的一个县,地处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上游,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它的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隆德、西吉接壤,西与会宁、通渭毗连,东南与庄浪、秦安相邻。境内以葫芦河为主,有高界河、甘沟河、甘磑子河、新店河、治平等河流。这些河流两岸的第二台阶地和河流交汇处的三角台地,是新石器人类所居住的核心地带,也是仰韶、齐家文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我们这次复查和新发现的重点地区,从普查看,往往在一些较大的村庄和镇子,也就是古人活动居住的中心区域,如在李店镇王家沟村周围三华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番子坪,庙儿坪、阳屲、红土咀四个较大的遗

5、址,比现在人居住村庄面积大 1 倍多,可见当时这里人口居住的密度之大。通过普查,发现古文化遗址,90%以上的分布在上述河流的两岸,从地形和自然环境看,这些地方高出河流的洪水线,近水可以避免水害,容易防御,其次这里原生的黄土,有垂直的节理,便于居穴,并且颗粒均称,疏松易碎,性能肥沃,避风向阳,适宜于原始农耕,因而为先民具备了理想的自然生活条件。2、我县境内的古城、古堡情况 (1)成纪故城,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 1984 年以来,我们曾多次作过调查,这次文物普查过程中,作为一个复查重点,又更进一步作了考查。早在司马迁著的史记中就出现成纪这个地名,以历史传说中的先皇“伏羲氏”降生于成纪而闻名

6、;汉唐以来,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汉飞将军李广、李陵、唐代大诗人李白等祖籍为成纪人;从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和一些古历史文献记载,它是汉成纪县所在地,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成纪故城。(2)阿阳古城,是我县汉代县城,在城川乡靳寺村和鲍家咀头村之间,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汉瓦当,在距该城址东 1000 米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靳寺汉墓群。西 1000 米处是鲍家咀头汉墓群,这里曾出土过很多汉代文物。是葫芦河、高界河、甘沟河交汇之处,地理自然条件非常良好,和郦道元水经注水脉流经验证恰合。(3)关于堡址的调查, “二普”由于授交通工具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堡址作为一个古遗址遗漏太多,在这次普查中新发现

7、堡址 43座,加上复查点 44 座,我县境内共有堡址 87 座。 堡址,据静宁州志记载“弘治十四年知州阎重增修 57 堡,总为 108 堡”。清同治元年,陕甘回民掀起反清之争,作为中心地带的静宁,遭到战火洗劫。民国初期,创伤更加严重。堡址作为防御性军事设施,在静宁分布较广,现有堡址山区较川区多,北部较南部多。通过普查,我县的堡址大体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宋代所筑古城堡,大部分在我县东北部和宁夏、西吉、隆德县接界的地方, 静宁州志称为“汉番交汇之地”,当时宋对西夏无力进攻,而对边沿阵地采取堡寨防御政策,因而这些堡址大都筑在山沟地方,属军事防御性质的,随着战事的结束,城堡也就相应被废弃;第二类是清

8、同治后,为防回民叛乱,群众所筑的堡址;第三类是民国时期群众为防土匪所筑的堡址。(4)谷物加工器械,铭文为“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庄浪后学李实置立”,元代设庄浪路,我县余湾、仁大、李店三个乡镇部分村社属之,明、清行政区划未变,直至民国三十年(1942),静、庄两县调整行政区划才又划归静宁。这套器械的价值在于反映了这段历史。事实证明,在普查前,除参加必要的培训之外,翻阅一些有关本县方面的史籍记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对一些历史时间长的,并被历史湮没的文物古迹,遗址是无法找到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历史上遗留在今天的任何遗物、遗迹,它都是历史的见证。三、三、领导领导的重的重视视和普和普查查人人员员的努力,是做

9、好文物普的努力,是做好文物普查查工作的工作的保保证证。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有关文物普查精神,切实增强普查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一是县政府于 2008 年元月 15 日印发了“静宁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文体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二是选派人员参加省、市文物普查培训工作和邀请有关专家,就“三普”知识对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并从乡政府抽组人员,加入普查队伍,壮大普查力量;三是多次召开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协调各相关单位,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四是县上在经费非

10、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两年 8 万元,从经济上保证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领导的支持和重视鼓励下,我们的普查人员虽少,但都很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发扬了吃苦耐劳的作风,顶烈日冒风雨,爬山越岭,工作在深沟山梁,每天行程四五十里路,有时连饭也吃不上,饿了吃些自带的干馍,但每一个同志都很乐观,从不叫苦,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决心搞好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因而自然村的覆盖率达到了 90%以上。县普查办的领导还邀请了曾参加“二普”的老同志参与了这次普查工作,他们以身作则,和年轻人一起奋战在普查的第一线,从不言苦,既保证了普查任务的完成,也在实践中培训了新人。普查期间,省、市文物局组织“三

11、普”工作组,曾 4 次检查指导了我县普查工作,使我县的普查工作方向正确,未走弯路,顺利进行,按期完成了实地调查任务。四、文物普四、文物普查队查队,既是工作,既是工作队队,又是文物保,又是文物保护护法的宣法的宣传队传队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我们每到一个乡(镇)都及时取得乡政府的支持,派一名乡干部配合普查工作。紧紧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多听群众的意见,这是关系到普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那里有无遗址,只要把情况给群众讲明,并拿出标本(陶片)让他们看,他们一般都是知道的,如在李店镇的郭湾村,我们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说明来意后,并拿出标本让他看,他非常热情,不顾年迈,将普查队领到距村几华里的山沟里

12、,找到了一处遗址,普查队的同志非常感动,给他照了几张像,表示感谢。文物普查的过程,是宣传文物保护法的最好过程,每当走到一地,群众必然会问我们寻找那些烂瓦片干什么,乘次机会,我们不但向群众宣传文物知识,而且宣传保护好这些文物的重要意义,使群众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无形式的宣传,在这次文物普查中遍及全县各乡(镇)及边远山村。当然还采取一些其它灵活多样的宣传方法,如在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区利用群众集合的机会,进行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共印发宣传单 20000 余份,发至各乡(镇)和文物重点保护区。五、存在的五、存在的问题问题和下一和下一阶阶段的打算段的打算由于普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经验,在工作中,一是对古遗址

13、、古墓葬等在分辨文化层、断代方面有时代不准,定义不确切之处;二是有些文物点的消失,说明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所投入的力度和在民众中的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做得不够,使有些古墓葬、古遗址被破坏或被工农业生产所占用;三是新发现的文物点还有待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四是我县境内的一段战国秦长城,在二普时有三处烽火台,这次未列入复查范围,由省长城资源调查去作,由此少了一个门类。下一阶段,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细致、翔实地做好每一个文物点的数据资料工作。对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和在二普中未确定为市、县级的一些文物点,要认真采集信息、详细登记,积极申报保护单位。建立健全田野文物管理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健全县、乡、村、社四级田野文物保护网络,力争解决业余文保员的报酬问题,提高文保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田野文物相对安全。静宁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组二 OO 九年十二月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