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71509324 上传时间:2024-08-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长江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 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 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 192 公里,其中峡谷段 90 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简短的

2、导入之后,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峡的了解,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文本的研习。 ) 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05)现代作家,北京人。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 、火光在前 、 政治委员 、 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 (营造氛围,以便于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 解题:课文题目为长江三峡 ,那么, “长江三峡”为哪三峡呢?各用哪几节文字描绘的?可直接导入段落。 -第 2 节描绘瞿塘峡;第 3-5 节描绘巫峡;第 6-9 节描绘西陵峡。 二、基础知识 字词正音: 瑰(gu)丽 启碇(dn

3、g) 夔(ku)州 对峙(zh) 秭( z )归 万仞( rn ) 崆(kng)岭 万壑(h) 汨(m)罗 美髯(rn) 草坂 (bn) 绛(jing)紫 停泊(b) 滟滪(yn y) 缥缈(pio mio) 婀娜( nu) 层峦叠嶂(zhng) 词语释义: 1. 瑰丽:异常美丽。 2. 绛紫: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绛:大红色。 3. 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4. 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5. 对峙:相对而立。 6.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7. 草坂:长满草的山坡。 8. 怪诞:奇怪,古怪。 成语积累: 1.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

4、挡。 2.层峦叠嶂: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2 3.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蒸,升腾;蔚,聚集。 4. 莽莽苍苍:形容郊野景色迷茫,也指无际的原野。 5. 峨冠博带: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和束着宽宽的衣带。 6.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 三、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指出,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朗读本身就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文章要放开让学生朗读。 )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学生先

5、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 线索:以“江津号”的航程即游踪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 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 ,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 35 自然段) ,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 69 自然段) ,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本环节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 五、文本研读: 1.分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起统摄全篇的作用, “雄

6、伟而瑰丽” ,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 “雄伟” “瑰丽”四个字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兴奋、激动的心情。 (对于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会答不全,比喻很容易看出,但通感的手法因为见得少,学生不一定会想到。 ) 2.第二部分分析: 大声自由朗读第二段,品味写景的文字,与同桌交流体会。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

7、?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 “悬崖绝壁” “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 “江随壁转” 声: “雷霆万钧” “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 “金色浮云” “银片样发亮”的白云、 “红雾” “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 先总括其雄奇, 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 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 3.第三部分分析: 快速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

8、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 如第 5 段中的山岩、 草坡、 山峰等。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坂、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 ,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 “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草坂,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学生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意思,还要有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否则就只能看到优美的文字,无法感受美好的情感。 ) 4.第四部分分析: 提

9、问: 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 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 首先交代 “西陵峡比较宽阔, 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 处处是急流, 处处是险滩” ,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 而是告诉我们: 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世世

10、代代人民的心中。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 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 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 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以上教学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能动性,教师主要是加以点拨。 ) 六、写作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体会修辞的效果。 (1)比喻: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有暗喻,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

11、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借鉴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 七、拓展阅读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三峡 (节选)进一步感受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 4 境,加深对三峡的印象。 (这一教学环节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鉴赏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增强领悟鉴赏散文的能力。 ) 八、课堂总结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

12、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裂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 空旷深邃, 神秘莫测; 这里, 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九、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设计相关练习。 2.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 任重道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爱好

13、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课的导入时,我让学生说说对三峡的了解,以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惜当时条件有限,如果是现在,有多媒体教室,配上直观、精美的三峡风光图片,图文并茂,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本课教学中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随机应变地补充一些问题,说白了其实还是“满堂问” 。经过反思,我发现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是大同小异的。第一,这些问题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发出来的问题,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 ,这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着力强化

14、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变教师问为学生问。 在课堂上,教师要极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走进学生,提倡师生、生生合作;为学生提问搭建平台;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走进文本,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因为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的讲解,有点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处就显得不够流畅。板书太少,这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总以为学生听明白就可以,怕板书浪费时间,但有时板书能加深学生的直观记忆。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正是有了“困” ,才有了我们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学后有所思,教后有所感。语文教学,任重道远,不满足,才会有进步,相信以后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