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634283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5.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经典诵读指南 杨海锋 (重编)(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儿童经典诵读儿童经典诵读指南指南杨杨海海锋锋 编编二二一一年底一一年底 重新编订重新编订2“儿童经典诵读儿童经典诵读”为孩子奠定一生的文化根基为孩子奠定一生的文化根基杨海锋杨海锋 写于写于 2011 年底年底经典者,历万世而不易,著千年而如新,可以究极于天人之际,亦可通达于古今之变,读 之乃知立人之本,应天之命,循道之行,知世之故,因之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漫寻乎 儒道之间而得天人之法,逡巡于言辞之外而酿明哲之知,今者斯文沦丧,大道不兴,人浮于 俗务,心浊以事欲,若无经典涵衍以匡时弊,吾得见其没矣。故经典之读,在乎微者,可昭立 身为人之本,在乎显者,可达挽时经世之功,于显于微皆得其旨,吾

2、侪奉斯道而任重,诚此心 而道远。噫,方今之世,岂有所不为之世哉?吾等必有为也!(学生 张清凌 序)引言引言我是浙江大学城市学商学分院的一位教师,今年是我当教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里, 做了不少“不合时宜”或“不务正业”的事情,诸如:发起“无形书院” ,每周日在自己的 办公室里和大学生一起会读经典;创办“生生学堂” ,每周六带社会上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诵 读经典;倡导“日新晨读” ,每天清晨在校园里的河畔和大学生一起朗读经典;开展“人心 与人生咨询” ,为校内外的求助者做心理咨询等等。之所以做这些公益性的事情,缘于自己求学生涯和从教生涯中一种十分真切的感受 我们在体制内读了那么多年书,每天上课下课,看

3、似忙忙碌碌,学了不少东西,实际上 这些东西大多与我们的真实生命有隔。我们的教育,重视“谋食” ,而忽视“谋道” (论 语 ) ,似乎是书读得越多,离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越远。本文主要是这两年来办公益儿童经典诵读班的一些体会,是在两年前的倡议书(倡 议现代义塾,公益亲子读经致杭州市区有心让孩子接触经典的家长们 )基础上形成的, 供大家参考批评。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加入到“为孩子奠定一生文化根基”的行动中来, 希望将来中国的社会,闾里风日闲静、书声琅琅3什么是什么是“经典经典”?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 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

4、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 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 部(朱自清经典常谈)“经”的繁体字,左边是“纟” ,与纺织有关,右边“巠”象形一台织机上 正在纺织的布匹,上面有三根经线在织布的过程中,首先要立下恒常不变 的经线(经就是常,所谓“经常” ) ,然后才能纺上纬线。人生也是一样,只有 先建立起“一以贯之”的经线,才能编织出绚烂的生命篇章,才不至于在忙碌 的“穿梭”中变成一团乱麻、支离破碎。 “典”字象形放在桌上的竹简。合起来, “经典”就是能帮助我们建立人生的经线,帮助我们建立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帮助我们找回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典

5、籍。正因为经典对人生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才 能在几千年的大浪淘沙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我们今天的教育,可以说已经离“经”叛“道” (远离了经典,背叛了大道)了。一个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能从来没有通读过大学 、 中庸 、 老子 、 易经这些中国 经典,西方的经典诸如理想国 、 圣经 、莎士比亚等等也十分陌生。我们许多人名义上 受过高等教育,却离人类文化最经典的部分很遥远。我在当大学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过程 中,看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经线” ,以至于只能在混乱的状态中挣扎, 左冲右突,直至遍体鳞伤,不少人在网络游戏、低俗读物甚至毒品色情暴力中稀里糊涂地 发泄着自己的剩余精力

6、。我们在最有精力、最有能力、也最有心情接触这些经典的时候, 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经典,工作以后,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更无缘与经典 相见于是我们终生与经典无缘。我们倡导儿童经典诵读的基本理 念,就是在孩子吸收能力、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013 岁儿童) ,给予 他人类文明中(古今中外)最优美、最智慧、最精华、最有内涵、最 有价值、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的熏陶,从而为他们打下一生受用 的文化根基。“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 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 思想、热情和理想。(罗曼罗兰)从

7、小读四书五经,不会害了孩子吗?从小读四书五经,不会害了孩子吗?许多家长刚开始听说儿童经典诵读时,关心的倒不是有没有用,而是有没有害的问题。 他们总觉得,从小读四书五经、孔孟老庄这些几千年前的“老古董” ,会不会禁锢孩子的思 维、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会不会把孩子弄成头脑僵化、思想封建、跟不上时代的废物?儿童经典诵读的基本理念 儿童最佳的时机013 岁记忆力的黄金期 经典最佳的内容东西文化中的不朽经典 诵读最佳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求多读熟读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许多人可能看过电影建党伟业 ,应该没有人会否 认,下面出现在电影海报中的,都是有创造力、有生命力、引领时代、开天辟地的人物 蔡元培

8、、张謇、李大钊、胡适、毛泽东、孙中山、罗家伦、陈独秀、辜鸿铭而这些 开拓创新的领军人物,几乎清一色都是饱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人蔡 元培是前清翰林,张謇是前清状元,陈独秀考秀才第一名,毛泽东读过“六年孔夫子” ,孙中山读过六年私塾,李大钊读过九年私塾,胡适读过九年私塾,罗家伦读过十二年私塾, 辜鸿铭能背浮士德 、莎士比亚 37 部戏剧和几乎全部的中国经典。类似的人物名单,我们可以一直开列下去:科学领域的杨振宁(能背孟子 ) 、李政 道、苏步青(能背左传 ) 、陈省身、丘成桐、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李四光、竺可 桢;艺术领域的齐白石、沙孟海、启功、刘海粟、徐悲鸿、丰子恺、梅兰芳;学

9、 术领域的钱穆(能背三国演义 ) 、梁启超、马一浮、熊十力、冯友兰、费孝通、朱光潜、 陈寅恪;文学领域的鲁迅(十一年私塾) 、巴金(能背古文观止 ) 、茅盾(能背红 楼梦 ) 、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徐志摩、曹禺、冰心、张爱玲、梁实秋、老舍、沈从 文、张恨水、臧克家、傅雷、萧乾、金庸、梁羽生;政治领域的周恩来、邓小平、刘 少奇、朱德、陈毅、蒋介石;经济领域的李嘉诚、陈嘉庚、霍英东、林绍良几乎 可以涵盖中国二十世纪绝大多数的优秀人物。甚至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49 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获得者) ,也从小能背大学 、 论语 、 孟子 、 孝经等大量中国经典。 (关 于这些名人儿时的经典熏陶,详

10、见附录)他们因为读经读坏了?读废了?没有创造力了吗?他们几年十几年如一日地读四书五 经,非但没有成为废物,反而日后成为一代名人、伟人,这是不是很奇怪?不奇怪!因为 他们读的是经典!时代在发展,如今身处信息迅速膨胀、知识老化严重的时代,孩子需要 学习比他们那个时代更多、更复杂的东西,因此我们更需要精挑细选,把最经典、最经得 起时间考验的东西提供给他们。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孩子更需要经典。读四书五经会把我们变成读四书五经会把我们变成“孔乙己孔乙己”吗?吗?曾有家长问,四书五经读多了会不会变成像孔乙己那样?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鲁迅读 了十一年私塾,没有读成他笔下的孔乙己?后来,我重新看了一遍孔乙己 ,才

11、发现,孔5乙己根本不是读四书五经读坏的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 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 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 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 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 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 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摘自鲁迅孔乙己)究竟是书读得太多变成这样,还是读得太少变成这样,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他原来 也读过点书,但没有进一步学习。

12、幸好读过书会写字,替别人抄抄书。可是他好吃懒做, 常常抄着抄着,最后连人带书以及笔墨纸砚一齐失踪。是圣贤书使他如此这般穷困潦倒, 还是他这个人本身有问题呢?很明显,这是人病,不是法病。无论如何,读书还是帮了孔乙己的,使得他虽然一身坏脾气,还能派点用场替别人抄 抄书。而且正因为他读过点圣贤书, “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再说,如果他 连这一点书都没读过,恐怕我们不会知道有一个孔乙己(据鲁迅说孔乙己确有其人,姓孟) , 而只是中国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农民甲或者游民乙,他的命运不会比孔乙己好到哪里去。读四书五经不利于我们接受西方文化吗?读四书五经不利于我们接受西方文化吗?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

13、,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 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 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 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汤一介)许多人以为,东西方文化是异质的,读四书五经会妨碍我们接受西方文化其实这 完全是想当然的臆想。我们只要想想,为什么像王国维这样一位前清秀才,能读懂康德、 叔本华、尼采,而不读四书五经、且西学已经东渐了一百多年后的我们,反而对这些西方 哲人的书望而生畏呢?为什么像蔡元培这样一位前清翰林,能有极深的西学造诣,开创民 主科学风气之先河呢?为什么四百多年前

14、明代的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能够“精于泰西之 学” ,大量翻译亚里斯多德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道理其实很简单,正是因为他们在深入中国经典的过程中,心智被开发了,心量被扩 充了,心性被陶冶了。一旦心灵得到高水平的锻炼,被充分打开后,接下来吸纳其他的学 问就容易了。东西方,文化虽然有异,智慧却是相通的,而且越是高明的智慧越是相通, 周易所谓“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一法通则万法通。只要是一流的智慧,我 们深入一种,必有利于进入另一种。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

15、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比如王国维,是先深入东方文化,再深入西方文化;比如辜鸿铭,是 先深入西方文化,再深入东方文化,无论孰先孰后,先深入一方地最深处,进入另一方就 容易。但无论如何,总要在一处夯实地基。怕只怕我们不深入任何一种,任我们的头脑、 心灵为浅薄的环境所污染、所遮蔽(王夫之说“害莫大于浮浅” ) 。污染遮蔽到一定程度,6便什么高度的智慧都吸收不了,而只能接受一点诸如迪斯尼、好莱坞、麦当劳等等浅层的 文化了,更可悲的是,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西方的表面就是西方的全部。有一次我说到这一观点时,徐凌啸同学提起黄易一部的小说玄 侠凌渡宇 ,主人公凌渡宇从小完全受东方文化的熏染(

16、书里说“出生 后十五年在西藏度过,每一天都接受密宗严格的武术、气功和禅定大 手印的锻炼” ;“长期的密宗修行,使凌渡宇拥有比一般人灵敏百倍的 感觉” ) ,直至 15 岁才随母亲到美国接受现代教育,而后在西方的许多 领域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故事虽然是小说虚构的,但其中蕴含的 道理却是不差的。东方文化是关乎生命的,一个有更高生命境界的人, 必然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中国近代的许多伟人都经历了与此类似 的求学经历。我们常常误以为,二十世纪初北京大学百花齐放、群星璀璨,都是新文化的功劳。可 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大师,哪一位是北大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培养的呢?那个时代的耀眼光 芒,是那一代人拥有的东方底蕴与西方文化撞击产生的火花,是那一代人拥有的传统根底 在新时代的机遇中结出的硕果。而且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学”根基,才有底气吸 纳“西学” ,实现融合、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