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260732 上传时间:2017-08-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7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人文化论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三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之快乐的“巴山人”题目:关于四川省万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报论文关键词:巴人文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2011 级 2 班姓名:张万强学号:201107014248联系方式:182902580532012 年 10 月 23 日摘要本论文主要讲述四川省万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腰鼓、蚌鹤舞、金钱棍、背二哥、薅草锣鼓、巴人婚礼民俗等巴人文化是万源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薅草锣鼓主要在巫山,也就是土家族聚集的地方很兴盛,但是在万源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除了薅草锣鼓,蚌鹤舞、金钱棍、背二哥等万源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成功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

2、产,甚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万源市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恢复了以前的生机,大街小巷都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论文将对万源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和讨论,并配有部分图片说明。而且我相信我们万源的民俗风一定会吸引您。论文附带四川省万源市罗家坝巴人文化的相关信息,让您对巴人文化的起源将会有更深的理解。关键词太平腰鼓、蚌鹤舞、金钱棍、背二哥、薅草锣鼓、巴人婚礼民俗、巴人文化太平腰鼓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日前出炉,该市太平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太平腰鼓之乡”。 据了解,为更好地发挥民间文化艺术在推动全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四川

3、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的有关规定,四川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对全省 21 个市州申报的四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进行了评审,万源市太平镇被命名为“太平腰鼓之乡” 。万源市文化馆文学戏剧辅导干部蒲仁盛介绍,太平腰鼓有别于动作单一或力度感不强的其他腰鼓,它融入了秧歌、舞蹈、武术等动作,有功夫硬、难度大、变化多、鼓点欢快等特点。太平腰鼓多次在四川省、达州市民间艺术节和腰鼓大赛中夺魁,有“大巴山第一鼓”之称。近年来,太平镇依托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大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力度,促进了该镇民间特色文化的大发展。太平腰鼓传承人曹曼蓉说:“太平腰鼓伴我快乐健康一生。20多年来,打腰鼓不但健了身,而且还培训了大批学员,与

4、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目前,太平镇有 10 余支腰鼓队,参加人员 500 人以上。太平腰鼓之乡的命名,这对保护、继承、弘扬太平腰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鼓锣铙钹声声,敲打着太平腰鼓的老人时而马步蹬腿、连身转,时而马步跳跃、前进弓箭步,有张有弛、进退有序、彩绸飞舞、花样翻新。老人脸上无不洋溢着笑容。随着击鼓时的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结合,好一幅喜气洋洋、欢乐祥和的画卷。整齐划一的编队、轻盈飘逸的舞姿、热烈奔放的气势,太平腰鼓被当代老人演绎得激昂震撼、精美绝伦。副厅级离休干部、万源市老年大学校长何荣书说,夕阳无限美,老年正当红。人逢盛世,国泰民安,万源老年人用腰

5、鼓迎接重阳节的到来。太平腰鼓敲出万源人的智慧和豪情,将激发全市人民以更加蓬勃的气势和昂扬的斗志建设家园。据万源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曹明玉介绍,太平腰鼓属万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获四川省腰鼓大赛第一名,在川内享有较高声誉。打腰鼓属于全身舒展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因此受到不少老年人的喜爱。近年来,万源市老人腰鼓队常常活跃在开工、奠基、开业等庆典活动中,为各类庆典活动增色不少。蚌鹤舞、金钱棍6 月 29 日,在达州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万源市蚌鹤舞、金钱棍作为独具教育意义、表演艺术独特的民间表演“榜上有名” 。秦巴山中原生态民俗文化受到了外来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蚌鹤舞、金钱棍这样的

6、民间舞蹈表演在这片大山的城镇里平日已非常罕见,乡村也仅仅出现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中,而会表演、制作道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蚌鹤舞:蚌鹤舞、金钱棍两大民俗表演都是清朝时期湖广填川的移民们带入万源市,曾有专家称蚌鹤舞、金钱棍是研究中华民族在历史大迁移中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蚌鹤舞兴起于万源市大竹镇。大竹镇位于万源市东北部,境内以倒流 800 里的“汉江第一漂”为靓点的风景名胜而热俏巴山。作为进川的第一个码头,过去的商船每天有百余只来往于川陕等地,生意兴隆,自然也成了湖广填川的移民首选的居住地。蚌鹤舞源于金辽时期的湖北,民国十五年湖北艺人宋明亮、何生端来到大竹河定居后,当他们看到当地文化生活贫乏时,便在大竹

7、镇根据“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加以编排进行蚌鹤舞表演。短短百年间,蚌鹤舞风趣幽默、生动而具有寓意的表演深得人们喜爱。蚌鹤舞属歌舞故事,它意在告诉人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发生争执,要和睦相处。蚌鹤舞演员主要三人,即蚌壳仙子(由女性饰演) 、白鹤童子、渔翁,为了烘托气氛也可以增加蚌壳的数量。表演在的锣鼓的伴奏下开始,演员首先以道白和演唱形式唱述“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然后蚌壳和白鹤以小碾步由舞台两边入场。蚌壳仙子头梳古时小姐头,身穿水红 Se 绣花女折子,腰系短裙,脚穿彩鞋,身披用竹材制作的绘有花纹的彩 Se 蚌壳,在唢呐和锣鼓配合下,悠闲的张开壳来缓缓走动。白鹤童子则头梳双辫,

8、身穿白 Se 打衣,系腰带,脚穿麻窝子鞋,身披由竹、纸编制的丹顶鹤,半蹲前行,身子不停左右摇摆,作觅食状,渔翁在最后入场,在场边手持渔竿,手拎着鱼线做钓鱼状,随着伴奏声的增强,仙鹤缓缓的靠近蚌,渔翁在一旁挑逗着让仙鹤与蚌争斗起来,结果鹤的长嘴被蚌夹住,渔翁轻而易举的捕获了蚌壳和白鹤。为增强其艺术效果,在表演过程中还不时穿插有烟火师的喷烟火表演,打烟火的动作变化多样,如有滚龙缠腰、五龙抱柱,天女散花等。一、 历史渊源:蚌鹤舞是指产生于金辽时期的湖北而流传到四川东北部万源市大竹河片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过去没有公路的情况下,大竹河是出紫阳到汉口最繁华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末张献忠起义后,四川屡遭战火兵灾

9、,人口锐减,湖广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其中一批定居现今的大竹镇一带,他们将原产生于湖北的一个民间舞蹈带到了大竹河。二、 分布区域:万源市大竹镇。三、表现形式:蚌鹤舞是由一些蚌,一个鹤,一个渔翁组合而成,表演的内容则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蚌鹤相争,渔翁得利” 。鹤与蚌相互争斗,演员走八字步,而渔翁则向鹤和蚌挑逗,渔翁在挑逗的过程中,还边逗边唱。其中还有烟火师打烟火增强其艺术效果。四、基本特征:1、把“蚌鹤相争、渔翁得利”的传说故事用拟物的方法进行舞蹈表演,舞蹈步伐多以四方步为主,演、唱结合。2、以唢呐和锣鼓为音乐伴奏。金钱棍:金钱棍的源于何处早已无证可查。金钱棍又叫“钱棍” 、 “柳连柳” 、 “连厢

10、” 。其名得来于其表演者使用的道具是用铜钱和竹棍构造。钱棍由三尺长竹棍穿上 24 颗麻钱做成,表演时以身体敲打身体各部位,发出悦耳的响声,以此祈祷来年丰收、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等。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表演开始,演员每人手中拿一根钱棍,脚走四方步随着锣鼓的节奏舞蹈,动作即是用钱棍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一般是从肩到腰,到脚下,敲打时钱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演唱者随着节奏演唱。其演唱的曲调为上下韵。如:“正月里啊是新春,柳呀柳连柳,各位老乡听我说,伊儿呀儿海棠花” 。有时也有人在表演者中间领唱,表演者帮腔,其帮腔的内容只是“柳呀柳连柳,伊儿呀儿海棠花” 。由于一人领,众人合,其声音大,传得远,听得清,是过

11、去很好的一种宣传、娱乐的文艺形式。动作变化多,响声清脆悦耳是钱棍最大的特点。曾有人总结出打钱棍歌:一打雪花来盖顶,二打两肩抬举人,三打臂膀现原形,四打黄龙来缠腰,五打苦竹来盘根,六打反身半圆形,七打翘脚来定跟,八打梭步往前行,九打斜路线扒子,十打还原照样行。“钱棍”的唱词没有固定的内容,大多是见啥唱啥,随物起兴。亟待传承百年来,蚌鹤舞、金钱棍虽成为了万源境内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但看似红火的背后却有太多的让人担忧的事实危机。2006 年随着几位老艺人的去世,金钱棍已经危危在即,虽然有很多的人仍在表演,但是能够随物起唱,制作表演道具的只有陈甫寿老人。家住大竹镇街道的陈甫

12、寿老人告诉笔者:“由于钱棍并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年轻的一辈又觉得学了没有经济利益纷纷外出打工,现在的表演实际上只是照着原来的套路照搬照用,更不用说自己写词和制作钱棍,只怕去世后,钱棍的这门制作手艺就此消失。”蚌鹤舞也同样处在金钱棍类似的境地。作为蚌鹤舞的最具代表性传承人李桂轩、陈富寿都已经 60 余岁,虽然蚌鹤舞在五十年代曾经在万源盛极一时,大街小巷都有表演者、学习者。但毕竟社会发展了,信息畅通了,如今蚌鹤舞仅仅在大竹河才能看到了。而在大竹河也只是在过年时有表演。针对这一情况,令人欣慰的是万源市高度重视蚌鹤舞、金钱棍的保护。2005 年蚌鹤舞、金钱棍就被列入了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

13、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在万源市文化馆开办了“蚌鹤舞、金钱棍”两个培训班,每年的春节期间进行街头演出。并拟订了五年计划,2008 年将完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希望之光在闪烁。希望蚌鹤舞、金钱棍能够永远的走下去,因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的是快乐,还有祝福和安详一、 历史渊源:自湖广填川以来,大量的湖广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他们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就表演钱棍,因其道具是用竹竿和铜钱做成而得名。(取一根约 2 米长的荆竹一截,以正中为中点,在两头各雕三个小扁孔,穿进麻钱两个,舞动时发出金属的响声),又因唱词中有柳连柳的衬词,故又叫柳连柳,又叫连厢。这种文艺表演形式在解放

14、前万源境内很普遍。二、 分布区域:万源境内的各个乡镇均有。如:草坝、河口、罗文、黄钟、官渡、白沙、旧院、竹峪、大竹、太平镇。三、 基本特征:1、舞者的道具都是用铜钱和竹竿制成,舞动时铜钱的响声就成了舞蹈者的音乐伴奏,大多是载歌载舞。2、唱词调式变化不多,但内容广泛,无固定唱词,一般是一人领,众人帮,每句结尾时都有“柳啊柳连柳,依尔呀尔海棠花”作为衬词。四、表现形式:钱棍表演者手拿钱棍,脚踏方步,钱棍在身体得各个部位敲打,一般都是从肩到臂、腰、膝、脚、动作变化多、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唱者则在锣鼓和唢呐演奏之后,随着钱棍的节奏演唱,其曲调是上下韵,一人领,众人帮,唱词内容不固定,大多是演唱者随物

15、起兴,自编自唱。巴山背二哥巴山背二哥、薅草锣鼓已被收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 2007 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获得各国专家好评。一、历史渊源: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谓久远。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把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叫巴山背二歌。古老的巴山人在古道上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他们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往返于川陕两地。现存于陕西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副仿宋代工匠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与今天巴山背二哥们所背“背架”几乎一模一样。由此可推断“巴

16、山背二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二、分布区域:万源市各乡镇均有三、基本特征:1、歌词特征: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像条船,情歌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地才团圆”。2、衬词特征: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做衬词外,还有像巴山其他民族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的特 Se 之一,其衬词往往有“贤友儿”“情兄儿”等。3、音乐旋律特征: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甩腔耶嘿。四、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们的生活状态,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态主要是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和,或者众人齐唱。有歌颂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