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86351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1 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 (药师、药士用药师、药士用) )2010 年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复习资料一(药师、药士用)说明:其它科目资料还未到,来时发出。一、药师(药士)考试科目为四科:第一:药事管理与法规第二: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第三: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药物化学第四: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二、本次发放内容的整理,以省药监组织的考前培训班中授课老师的讲授为依据,复习资料(考试大纲)一起进行。三、因考前培训班尚未结束,故本次发放内容仅为考核科目中部分科目的内容,剩余内容, 将会根据考前培训班课程进度,逐一整理后陆续发

2、放。四、本次发放内容为药理学,具体内容见下:第一部分 药理学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命运) ,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第二章 药动学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 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

3、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1、被动转运 : 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

4、浓度差的转运。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二、吸 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胃肠道给药(口服、舌下、直肠给药)1.胃肠道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 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2.首关消除: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被灭活,进入体循环量减少。舌下及直肠给药虽可

5、避免首关消除。 (二)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可将药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1) 静脉注射可使药迅速而准确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2) 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 药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较口服快。3) 动脉注射(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三)其他(吸入、鼻腔、局部、经皮给药)三、分 布分布:进入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和竞争置换现象。2、体液的 pH 值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6、4、器官的血流量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四、生物转化=代谢生物转化:药物灭活与体内消除的过程。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1) 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2) 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五、排 泄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肾脏)肾排泄的方式:(1) 药物及其代谢物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随尿排出;(2) 肾小管外主动分泌到肾小管内排出。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被重吸收。第二节 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概念一 、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1、 时量关系:

7、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时量曲线下面积AUC 二、药动学重要参数1、半衰期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单次给药后,经 3.3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 90% 6.6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 99% 2、生物利用度 F: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3、表观分布容积 Vd :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4、清除率(Cl):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 L/h) 。消除速率: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常用表观分布容积 (Vd)计算。肝清除率大的药物,首关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第三章

8、 药效学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的治疗作用1.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治疗目的分为对因和对症治疗。1)对因治疗(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对症治疗(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2.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带来不适的作用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特点:药物固有的效应,可预知的,难避免。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副作用) 。发生的常用剂量下,不严重,难避免的。2)毒性反应:量大或蓄积或机体敏感性高发生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9、理效应。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如久服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与药理作用无关的病理性免疫反应。6)特异质反应:特点-遗传异常的免疫反应;与剂量成比;与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药理拮抗药有效。7)继发反应:指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两重感染。第 2 节 药物量效关系效能:药物所产生的最大效应。效价:能引起等效反应的计量。1、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性变化。浓度-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药理学研究常用。2、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

10、量。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4、剂量:药物所用的分量。5、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6、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7、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8、致死量:超过中毒量,引起死亡的剂量。9、效价强度: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0、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11、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

11、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12、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可改用半数中毒浓度(TC50) 、半数中毒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13、半数有效量(ED50):是能引起半数阳性反应(质反应)或半数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14、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LD50/ED50) ,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该指标的药物效应及毒性反应性质不明确,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15、安全范围:是 ED95TD5 之间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药物的安全性与药物剂量(或浓度)有关。16、可靠安

12、全系数 (CSF):CSF=LD1/ED99, 比值大于 1,安全系数较大;比值小于 1,安全系数小。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 1、作用于受体2、对酶的影响3、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4、影响核酸代谢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6、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7、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8、影响免疫力9、非特异性作用第四节 受体学说(1)受体概念:介导细胞信号传到的功能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内。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受体的特点: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高度敏感性 受体类型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传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受体大致可分为下列 4 类:1. 离子通道受体 又称

13、直接配体门控通道型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受体激动时离子通道开放使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2.G-蛋白偶联受体 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M-乙酰胆碱、阿片类、嘌呤类、前列腺素及一些多肽激素等的受体,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受体需要 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G-蛋白有两类,其一为兴奋性 G-蛋白(GS) ,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另一为抑制性 G-蛋白(Gi) ,抑制 AC。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及某些淋巴因子的受体属于这一类型。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甾体激素受体和甲状腺素受体,触发的细胞效应很慢。激动

14、药与拮抗药激动药:能激活受体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效应力) 。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的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拮抗药:能阻断其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结合。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不可逆结合。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的结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次数、联合用药(配伍禁忌,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给药途径对吸收速度的影响:静脉 吸入 舌下 肌肉 皮下 口服 直肠 皮肤1.耐受性连续多次应用某些药物后,机体反应性逐渐降低

15、,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维持疗效的现象。 产生机制:肝药酶诱导 受体下调 机体调节机制产生适应性变化2.耐药性(抗药性)3.依赖性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因素、精神因素、时辰因素、遗传因素第五章抗菌药物概论1.化学治疗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化学治疗。2.抗菌药物 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3.抗生素 指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4.抗菌谱(窄谱、广谱) 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5.抗菌活性 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6.抑菌药 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

16、药物。7.杀菌药 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8.化疗指数 LD50/ED50 安全系数 LD5/ED95 安全界限LD1/ED999.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抗菌药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 3.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 4.抑制核酸代谢1、耐药性的种类固有耐药性 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获得性耐药性 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二、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 2.改变靶部位 3.增加代谢拮抗物4.改变通透性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主要适应证:严重创伤、开放性骨折、火器伤、腹内空腔脏器破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