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485366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7课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锦州一高中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课题:必修一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 26 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 样的风风雨雨? 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背景:(一)背景: 1国际:“ ”开始,美苏争霸, 格局形成 2国内:新中国成立,面临 和 的艰巨任务。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19501953 年, 19501952 年, 恢复国民经济措施: 没收官资,建国营;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二)基本方针:奉行(二)基本方针:奉行 方针方针 (三)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

2、策(三)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基本原则)(新中国外交的三大基本原则) 1 。 (即不承认 )2 。 (即站在 阵营一边)核心核心3 再请客。 (即废除 在华特权)4三大政策的目的:维护新中国的 、 。 (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同 等等 17 个国家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 建交高潮;2 年,提出“ 原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 ; 3 年,第一次以 国之一的身分参加 ;推动了会议的进 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4 年,参加印度尼西亚的 会议会议, (也称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 ”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1950 年年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内容: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 亿美元的贷款(2)意义:对缓解新中国的 困难、打破 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起了积极作 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提出: 年 在接见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2)目的:)目的:积极同 国家和 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内容:)内容:互相尊重 、 、 、平等互利、 。 (4)意义:)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 (5 5)特点:)特点:具有 性和 性。 (因为它超越了三大政策中的 和 的 差别)“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方针: (1

4、)提出:)提出: 年,年, 会议会议 (2)背景:)背景: 国家阴谋破坏会议; 与会各国存在的 和 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一些国家对 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 (3)内容:)内容:“同”指亚非国家有共同的任务,即反对 ,维护 , 独 立,发展经济。 “异”指亚非国家 、 存在差异。 (4)作用:)作用:是促使大会圆满成功的 ;加强了中国同 国家的联系。二、二、70 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一)中国(一)中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不是加入)(不是加入)1问题由来:问题由来:(1)1945 年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 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2)19

5、49 年新中国成立,由于 从中阻挠,中国在 的合法权利长期没能恢 复。2恢复时间:恢复时间: 年第 26 届联大。3恢复原因:恢复原因:(1)中国 增强。(2)20 世纪 年代, 在衰落。(3)第三世界 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加强。4概况:概况:年联合国第 26 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 国提案,恢复中国 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5意义:意义:班级小组学号姓名教师寄语: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1)说明 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2)提高了中国的 ;(3)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二)中美关系的缓和:1原因:(1)美国方面:60 年代末,美

6、国的 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认识到 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 长期遏制和孤立 政策的失败。(2)中国方面:中苏两国关系不断 , 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解决 问题需要改善中美关系。提高中国的 的需要。(3)根本原因:符合两国 。2过程:(1)1972 年,美国总统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 ,中美关系 正常化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要以 原则来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中美 双 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 。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 ,台 湾是中国的 。(2)1978 年,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 。(3) 年,中美两国 建交。 (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

7、策)(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3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 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三)中日关系正常化(三)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 ”中受到极大的打击。(2)根本原因:符合两国的 。2过程: 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访问中国,签订联合声明 ,中日邦 交正常化。 中日联合公报:日本表示“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责任,表示深刻 ” 中国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 ,放弃对日本国的 赔偿要求。3影响:同中美建交的影响。三、新时期的外交三、新时期的外交(一)背景(一)背景 1国际:

8、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 趋势加强, 成为时代主题2国内: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外交调整(二)外交调整1基本方针: 的和平外交政策 2调 整: 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不结盟政策:目的:维护 ,避免受 依据: 成为时代主题 (二)外交活动与成就(二)外交活动与成就1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 原则:按照“ , ,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开展 外交。注意:多边外交的中心是 ,而不是 国家。 (2) 表现:被接纳为 的观察员国(注意:不是成员国) ;不断加强与 国家的关系 与 “ ”的友好合作关系获得建设性进展;1991 年加入 组织(简称 APEC) ;积极参与 国际

9、组织 2001 年在上海举办 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 年建立 自由贸易区(新、马、泰) 。积极进行 国际交流与合作:2001 年加入 组织(WTO) 。2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方面)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方面)(1)开展以 为中心的 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2001 年中国加入 、 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以及参与 联合国维和行动等。(2)积极改善和发展同 之间的关系,和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大国建 立“ ” ,这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丰富和完善。(2)积极发展与 友好关系,促进 的和

10、平与稳定。 例如:2001 建立 ,在维护 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贡 献。3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重要的作用。自主检测自主检测 (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必会题必会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不结盟” “另起炉灶” “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A B C D 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国际交往 中的独立自主(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

11、 D团结世界各国人 民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5在 1955 年万隆会议上,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 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直接原因是( ) A亚

12、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 61953 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7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求同存异”的方针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发展与第 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 B C D 81950 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 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 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