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示范区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459139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旱作农业示范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旱作农业示范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旱作农业示范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旱作农业示范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旱作农业示范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旱作农业示范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作农业示范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人大代表刘大江建议国家加大对我省旱作农业支持力度在甘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在甘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本报特派北京记者李杨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建议国家加大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国家级 旱作农业示范区。”昨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安宁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 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省建立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将会为探索建立全国推广 机制,打造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彻底解决旱作农业水分利用“瓶颈”问题,推动旱作农 业区农业和农村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甘肃模式甘肃模式”引领我国旱作农业发展引领我国旱作农业发展近年来,我省旱作农业在全国率先发展,大面积推广自主研发的全膜双垄

2、沟播技术, 把旱作区打造成为全省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今年首次突破 1000 万吨 大关,创造了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奇迹,被赞誉为“甘肃模式”。对我国旱作农业区发 展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方向、种植制度变革、关键技术支撑、推广模式复制、相关增值产业 链条开发、现代农业装备配套与粮食产能提升模式建立、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等具 有重要影响和借鉴意义。“甘肃模式”为我国旱作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 我们建议加大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为总结推广经 验,探索建立全国推广机制,打造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彻底解决旱作农业水分利用“瓶 颈”问题,推动旱作

3、农业区农业和农村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初步估算建设国家级旱作农 业示范区共需投资 76 亿元,其中需国家补助 38 亿元,建议国家予以支持。筹建国家级马铃薯专业市场筹建国家级马铃薯专业市场同时,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于 2007 年 9 月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是农业部批 准建设的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 158 亩,共设计信息、交易、贮藏、配载 4 个功 能区,目前有 216 户经营户入驻,已与北京新发地市场建立了电子结算对接业务,年销售 马铃薯 40 万吨,销售额 2.4 亿元,涉及 8.5 万农户。 但由于交易中心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单一,已远远不能适应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将定

4、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物流配载 中心和展览展示中心,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计划对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 中心进行改扩建,将其建成集交易、配送、仓储、加工、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业 市场。也建议国家农业部将该市场列入全国重点农产品市场范围进行建设,并在项目和资 金上给予重点扶持。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开发区示范辐射成效明显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开发区示范辐射成效明显 日期:2012-01-11 11:14 来源:安定区农业局 作者: 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川,一座投资约 12 亿元、占地 4000 多亩、入户各类农业 企业

5、 120 家的科技示范园区就会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建设 的 21 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开发区。这已经成为安定区实施“科教 兴县”战略,探索旱作农业新出路的亮点。近年来,安定区围绕发展旱地高效生态农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始终注重用科学技 术改造传统农业,大面积、大规模地推广适用性强、覆盖面广、收效快、效益好、千家万 户都能干的实用科技成果,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努力使重点 产业科技项目开发和新兴产业项目培育等科技扶贫措施与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千方百计 扩大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扶贫项目的辐射带动面,强化了扶贫示范带动和对外宣传,充分发

6、 挥了科技示范园区的辐射、示范、带动效应,以脱毒种薯快繁、珍稀食用菌开发、特种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高新技术在园区得到孵化推广,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 入发挥了先导作用。目前,西川科技园区已辐射带动凤翔、内官等 10 多个乡镇的 20 多个 村发展食用菌规模栽培户 150 多户。500 多座食用菌温棚,每年可生产食用菌 600 多万袋、近 5000 吨,实现产值 2500 万 元左右,获纯利润 900 多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年产原种 4500 万粒,原种 7000 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生产一级种 12 万亩。园区建设呈现出了技术新、 起点高,品种系列化、专用化,

7、网络健全、规模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化科技扶贫,提高科技贡献率,安定区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技、林技、农 机、畜牧、种子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90 个,并以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举,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膜侧 沟播、双垄沟播、注水沟播、种子包衣、滴灌、渗灌等常规农技项目 12 余项;把科技示范 园区与科技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加大了各项科技的组装配套力度,使科技试验、示范、推 广的效益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在园区建设中,紧紧围绕调整结构和特色产业开 发,采取集中培训,现场示范、宣传咨询等多种形式,强化了扶贫示范培训,先后

8、组织上 万名农民接受了培训,全区 1600 多人经评审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 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通过科技园区的辐射、示范,带动和引导,大量旱作农 业科技在农村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普及,每年推广的农业科技项目达 4 类 10 多项。高、新、 尖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始在旱源生根开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走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 60。 子洲:打造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子洲:打造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 芳春四月,走进子洲县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台台推土机来回穿梭,一座座拱形大 棚正在搭建。据管理人员说:“县上利用 3 年时间,将该示范园建成为现

9、代种养业标准化示 范区、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先行区、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实验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带动区和现 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目前,园区内已建成日光温室 6 座,新修生产道路 1.6 公里。该县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区,位于淮宁湾乡前张家渠村、后张家渠村和后湾村等 3 个行 政村,占地面积 2200 亩,计划投资 1488 万元。示范园区采取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模式, 从农业生产的组织、技术的集成创新、产业链条的形成等方面建立典型样板。该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园区,设有标准化蔬菜示范区、粮油高产示范区、新品种 新技术实验区、山地苹果示范区、蚕桑示范区、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区、优质牧草示范区、 生态养殖示范区

10、等 8 个功能区和 1 个办公培训中心。其中,标准化蔬菜示范区规划面积 40 亩,以冬暖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通过不同品种、多种栽培方式和节水技术的展示, 示范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瓜果和花卉;粮油高产示范区规划面积 1000 亩,重 点示范马铃薯、旱地玉米、小杂粮和油料作物的高产集成技术,为发展现代化旱作农业积 累经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区规划面积 150 亩,对引进的各种优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 示范;山地苹果示范区重点示范本地名优小杂果,树立品牌意识,推进标准化现代果园建 设;蚕桑示范区集中建设丰产密植桑园 200 亩,建设 100 平方米标准化大棚养蚕房和 50 平方米小蚕共育

11、室,示范推广养蚕科学实用技术;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区主要示范生产子洲 黄芪、黄芩、板蓝、远志等中药材;优质牧草示范区集中示范紫花苜蓿、沙打旺等抗旱性 牧草;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生态养羊场、养猪场、散养鸡场各 1 处,配套建设中型沼气工 程,引进优良品种,按照“畜沼菜、畜沼果”立体养殖模式,运用生态技 术措施,投放无公害饲料,实现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目标。西北旱作农业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西北旱作农业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1-12-08 09:36 西北旱作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将围绕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与民宅建 造、环境综合整治及清洁可再

12、生能源利用、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保障、主导产业关键技术 提升、现代农业节水、循环农业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选定延安市安塞县作为 课题示范区,在安塞县沿河湾和真武洞两个镇 5 个行政村建立示范点,进行新农村建设关 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出西北旱作农业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模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 术方案和技术规程,形成以现代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为重点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模式及 其技术体系,为西北旱作农业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课题示范区安塞县位于西北旱作农业区中心,其地质结构、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科 技文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特别是处于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腹地,为黄土高原综合农业 示

13、范区,是国家科技部老区科技扶贫示范县。安塞县资源相对丰富,石油工业发达,经济 社会发展较快,地方财政收入较高,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条件。 并将新农村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之中,能够为本课题实施提供配套经费支持。安塞县政 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确定了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村、 中心村,落实了保障措施,正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项目实施期,在安塞县建成规 划合理的绿色乡村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试验区,苹果、大棚菜、养畜三大产业 为主的现代农业试验区,集水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试验区。项目所形成技术体系的大面积 推广应用,将使西北旱作农业区的人居环境、

14、生活设施、生产条件、生态面貌发生根本性 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将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为农 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提供有力保障作用;为农业主导产业开发、水资源利用、循环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典型示范 作用。同时,项目的实施将会使西北旱作农业区的环境状况、能源消费结构得到根本性的 转变,有利于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统筹发展,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步伐。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陆浩 http:/ 2008-08-05 字号:大 中 小 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农业的

15、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多年 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艰辛的探索艰辛的探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 约因素。全省 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 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如何解决农业的稳定发展问题,始终是甘肃人民必须面对的现实。建国以来,历届省委省 政府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历次探 索成果基础上的重要结晶。 一是围绕改变基

16、本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进行改土兴水和小流域治理。一是围绕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坚持不懈地进行改土兴水和小流域治理。甘肃省的山旱 地绝大多数分布在黄土高原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难生,一下雨山 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产出越来越低。正常年景山旱地的小 麦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灾连籽种都收不回。面对这种情况,甘肃人民以愚公移 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硬是把坡度在三四十度以上的大部分山 地都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全省梯田面积已达 2000 多万亩,有相当一部分县基本实现了梯田化。 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种 草种树、兴修梯田和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创造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 子”的治理模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同时,千方百计兴修水利,在旱作农业区建成 和正在建设着景电、引大入秦、引洮等一批跨流域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尽可能地使旱地 变成水浇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