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451066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用义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文化社团的亲属词语关系,后来,语言学家也把义素分析运用到语言学中来。美国学者卡茨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的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元素叫做“语义原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素”。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最近几年,在我国义素分析蓬勃兴起,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义素分析的文章,但研究的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少数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等。义素分析的运用范围谈得更少,几乎没有一篇涉及中学语文教学。本文试图结合语境,谈谈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了分

2、析方便,在这里,把义素分为“理性义素”和“附加义素”两类。 “理性义素”就是指于概念有关的义素,通常指字典或词典里可以查到的义素。 “附加义素”是指在理性义素之外的,我们能体会到的或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义素。一、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次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编排的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 60。这是由于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决定的。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而“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强大作用只有通

3、过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义素分析可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 ”“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的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以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总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同义词来比较、判断、缺乏客观的标准,科学性不强。义素分析可以深入到词义内部,把词义分为具体的一个个义素。看各个义素与语境是否吻合,然后,再确定用词是否准确。如:“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这里

4、“镶”“带”用得非常准确。镶: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 精致带:用皮、布或纱线等物做成的长条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用来“镶”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精致”的,结合语境,作者把梅雨瀑挂在山崖上的那种黑白分明、赏心悦目的精致的美感充分的体现出来。 “带”写出了梅雨瀑狭窄、飘逸的形象。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一段写得非常优美。它同动词地巧妙使用分不开,我们来分析这几个动词:泻:液体,很快,流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上洗:用水,去掉污垢笼:遮盖,罩住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动词“泻”包含义素流 ,写出了月

5、光的流动感。动词“浮”包含义素停留 ,写出了月光弥漫不散,轻柔飘渺的特点。动词“洗”包含义素水 污垢 ,写出了月光润泽、柔和、洁净的美感。动词“笼”包含义素遮盖 ,写出了月光下的花和叶子隐隐约约,看不真切的朦胧美。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王希杰先生曾提出:“进一步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可以从广度和深度方面着手。所谓从广度方面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把义素分析法运用到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之中去,所谓向深度方面去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改变义素分析法只局限于少数有限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语等的初级阶段,应立即全面地运用于一种语言的各种各样的语义单位,不要

6、回避矛盾难点。 ”这里,我想尝试一下利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修辞手法。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和喻体的中心词分别是“叶子”和“裙”。我们进行义素分析:叶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下垂 舒展 自然裙:一种围在下身的服装下垂 舒展 自然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叶子”和“裙”的理性义素不同,可见它们不是同类的,而它们的附加义素相同,可见它们有相似点。这正符合比喻句对本体、喻体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又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招引: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特点吸引动作发出者人招引的动作发出者是人,而句中的动作发出者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怎么会是“歌声似的”呢?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得知:“清香”和“歌声”有共同的附加义素,就是断断续续 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此句本体、喻体,又有相似点,似乎是比喻。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知:清香:嗅觉 听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