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402922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术探秘二诡秘的象数.txt 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 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 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 因为没有了方向。象数从远古时代就与人类踽踽(ju3)相伴,宛如一条游龙,一股暗涌,一 座隐峰。在与不在,取决于大宇宙的弛张之力;显与不显,表征着时运回转的机锋。象数观 念是数术学的思想基础,它是人类早期神秘主义哲学思辨的产物。最初表现为人们对于事物 的外部现象的认识;后来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产生了将世间形形色色的现象规范化或 数量化的构想。以周易为

2、核心的占筮活动正是象数学的发端和重要内容,它与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数术学的三大支柱。象数的滥觞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占星取天象,占龟取龟象, 占候取气象,占筮取卦象。龟卜与象卜的方法是用火或烧红的金属灼烧龟甲或其它兽骨,然后根据灼开的裂纹和爆裂声音推测人 事的吉凶。龟甲上的裂纹与裂声(龟语) ,以及它们所处的方位、颜色、深广等都是取到的 象,再根据专门用于界说龟象的繇辞来审象。古人为达到认识周围各种现象和把握事物发展 规律的目的,采用了具有灵性的龟甲来比附世界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用现象类比现象。 然而龟甲只是在量的意义上压缩了世界,它们

3、之间并没有发生本质的联系。不过,它却深刻 反映了人类对于象的概念思辨和抽象。换言之,它表征着人类认识能力由感性向理性飞跃的 一种萌动。龟甲上的象毕竟已经脱出了现实的束缚,它为古人的思维创造了更大的自由度, 奠定了中国象征哲学的思想基石。蓍筮与数三种筮法:连山 、 归藏和周易 。与龟卜不同, 周易是用一种特殊的媒介“数” 来取象的,以蓍草作签再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运算,不再局限于用实物类比实物。易数的机理周易素有宇宙代数学之称,它的结构也确实像一个严密的数学体系:有符号,有公理, 有定义,有公式,也有算法。八卦探微周易分两部分:正文称经,包括六十四卦和卦、爻辞等;解说称传有十翼,包括彖传 、 系辞传

4、 、 说卦传 、 序卦传 、 文言传 、 杂卦传 。卦由阴爻( )和阳爻( )组成,每次取三个可组合出八种卦体,然后每两卦可重复迭加出六十四卦。周易正文就是在每一卦下列出卦辞和爻辞。如此简单的原理,为什么在汉代被尊为群经之首呢?为什么宋代朱熹把它誉为华夏文明的源 头活水呢?是因为它的运算过程有什么玄机妙理吗?其实结点就在象数观念上。它的基本特 征只有两点,一是卦体的形象,再一是组卦时的数字观念和运算原理。正是这两点的结合, 才蕴育了充满神秘感的象数学,才使周易产生了探颐索隐、钩深致远的文化效应。当然 八卦就像代数学的公式一样,它仅仅给出了一个框架,具体的结果需要通过计算者的赋值才 能实现。卦体

5、数理就卦体而言,它们高度抽象化的特征为古人的形象思维提价节极大的自由度。长期以来,以 “传”作作为主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象数化体系。卦体中每爻所处的位置称“位” ,由下 向上数,称初、二、五、上。算卦时将阳爻用奇数九(居大)代表,阴爻用偶数六 (居中)代表。以乾、坤二卦为例,乾卦每一爻依次称呼初九、九二、和上九,坤卦中 称初六、六二、和上六。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事件的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萌 生、显现、生长、浮云、腾飞和终极六个阶段。比如乾卦的爻辞是用龙的运动状态描述了这 一过程:初九:潜龙,勿用。时运未到时要像潜入水底的龙一样,不可妄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随着时运上升,可以适时而起

6、,显露才华;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若厉,无咎。才华已露,受众注目,但还处在中游,要事事小心,以 防不测;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已临近上层,应该像龙卧深渊一样,韬光养晦,不可锋芒毕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如飞龙在天,尽可发挥才华;上九:亢龙有悔。当达到最终极状态时,高处不胜寒,升降两难。宇宙间事物的流变,随着时间,由潜伏、显现、生长、跃动、飞腾,到满盈,完成了六个阶 段的变化;时间的作用就像乘着六条龙驾御着天,在轨道上奔驰。八卦中蕴含的八种属性已经总括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换言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 八卦的属性归纳成八类。事实在历代数术学家的以上中,只需要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就可以 确定世

7、界变化的规律。一个是数,它是用来确定事物的时空结构的;再一个就是类,它是用 来界分事物属性的。文王卦法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 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 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 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 成卦,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天数是奇数,属于天,具有阳刚、光明和

8、吉祥的涵义。地数是偶数,属于地,具有阴柔、晦暗和凶险的涵义。天地之数 55=天数+地数,一切数字都可以由天地之数中衍生出来。如用签 49 根=55-六爻大衍之数 50=(元始+春秋+三统+四时)5,或者=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或者=太极+两 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乾之策数 216=取签四根老阳之数 9六爻坤之策数 144=取签四根老阴之数 6六爻当期之数 360=乾之策数+坤之策数,象征着一年的天数万物之数 11520=六十四卦中 192 阳爻36+六十四卦中 192 阴爻24,象征世间万物的总数繇辞与数在周易的卦、爻辞中,除了吉、凶、悔、吝之类的文辞外,还包括一些故事、神

9、话、嘉 言和民歌,人们在占筮时,根据它们联想自己的命运。这些文辞中用到了一些数字,其本义 是比较单纯的,大多是用数字来比喻一个事件中多与少、长与短、轻与重、强与弱、可能与 不可能、合算与不合算等观念。但是后来的数术家却利用这些数字牵强附会,作了许多文章。 一与二有“少”的涵义,出现最多的三(商代崇尚数字五,周代则三)本义比喻较多、较难 或较长等概念,但无论事情的吉凶如何,最终还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另一个常用的数字十共 出现了五次,具有终极的意思。在震卦(六二)与既卦(六二)中“七日来复”是说强盗抢 走了钱财,或者女人丢失了首饰,不必去寻找,七天之后会失而复得。 周易是六爻成卦, 所以七标志着另一

10、个周期的开始。阴阳的形成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对应与联想是两个至为重要的概念。纵观阴阳观念的演化过程,从 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从生命范畴到首先范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等等,处处体现着对 应与联想的作用。阴阳由此嬗变成一种关系或模式,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个博大的思想律。 遍览中国文化史,可以得到结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各个思想体系的活灵魂,一些观念只有与 阴阳相结合,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活力,才能融入中国文化的运行机制之中,达到并行不悖。阴阳本义阴阳观念的哲学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地说,老子的学说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史学上比较可信的著作有诗经 、 尚书 、 仪礼和周易的经文部分等,在春秋时期

11、 之前,阴阳观念还没有上升为一种哲学思想,其中也没有象数化的神秘主义特征。二元对应老子道德经明白提到阴阳二字的只有一处,但两两对应的配列竟然多达近百处。老子哲 学的基本特征是以道为核心的一种二元论思想,其主旨在于阐释消极与积极、无为与有为等 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易与阴阳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各,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 名分。事实上,真正大谈阴阳的不是周易的卦、爻辞,而是用于解说周易的易传 部分。一般认为十翼中的象传和彖传出自孔子之手,开创周易阴阳化的先河。 以阴阳为统领的二元对应关系也规定着易传的思维模式,这也正是老子哲学与孔子哲学 的相通点之一;同时,它们两者的对立之处

12、也恰恰表现在阴阳的关系上。一个强调以阴抑阳, 一个主张以阳抑阴。阴阳学派学术流派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僖公十六年春,宋国境内落下五块大陨石, 还有六只鹢鸟退着飞过了宋国国都。宋襄公问周内史叔兴:这是什么预兆?吉凶如何?叔兴 说:今年鲁国有大丧,明年齐国有动乱,君王将会得到诸侯的拥护,但不会维持多入。叔兴 出来后又对别人解释说:国君问得不恰当,这些现象是阴阳之事,与人事吉凶无关,而吉凶 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这里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代阴阳观念的复杂性。五行的嬗变与阴阳观念类似,五行在产生之初也是极具自然主义色彩的。先人们在仰观浩渺无际的苍天, 获得了阴阳、昼夜等表象;俯察大地,也希

13、望能大自然中获得某种明晰的类分。这种探求的 原动力是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思辨,类似的活动也发生在其他的文化群落之中,在这一层意义 上也没有什么奇异之入。令人惊奇的是,当其他民族的古文化都进入人类的历史博物馆时, 五行说却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着巨大的回响!五行的来源五行由一种散在的观念转化为庞大而严整的思想体系,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春秋时期,素 朴的五行观念已经开始向神秘化与象数化的渐变。五德终始战国末期齐国人邹衍使五行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著主运失传了。他运用五行相胜 原理建立五德终始说,将五种物质变成五种德行,它们之间相胜的原理与帝王兴衰对应了起 来,由此开辟了五行政治化和伦理化

14、的先河。五行走向首先是自然主义倾向,以五种物质作为类分世界的尺度,并且结合五行的自然属性,收集或 创造了一些具有自然主义特征的五个一组的事物,比如一年五季。其次是抽象化的倾向,也就是与抽象的概念相对应,比如五方、五数、天干、地支等等。使 五行说彻底剔除了物质属性,从而纳入了象数的范畴;再者五神、五帝等抽象化的人物,正 是五行说政治化和伦理化的先声。最后是政治化和伦理化的倾向,它萌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真正形成于五德终始说。邹衍的基 本点是把五行改称为五德,然后把土、木、金、火分别对应黄帝、禹、汤、文王,留下一个 水,以待后世君王接续。邹衍的思想被秦始皇接受下来,并且在汉代儒生手里得到发挥,他 们把与社会礼教相关的五数配列,无论是已经存在的是新创造的,一并集合在五行的旗帜之 下,例如,五事、五纪、五福、五用、五德、五火等等。从此五行便脱去了自然主义的外衣, 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同时也为数术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