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362316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管理要警惕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根据试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一、一、“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的危害的危害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

2、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一方面,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辩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

3、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二、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二、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的因素的因素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说时时都存在着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1.1.开局不慎开局不慎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大考,第一节课,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将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若有某个“第一”因为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则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他们“活动”的可能性,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果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

4、得多。而且,若后来仍无有效方法进行改进的话,则这一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它类型的活动中,形成“破窗效应”。2.2.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有时候,由于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班主任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了事。但是,殊不知,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象隔夜的炒饭,一旦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就很难再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就如隔着衣服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

5、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置路障;而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而且由于班主任误以为任务完成放松了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沃土。3.3.对学生错误行为教育不得法对学生错误行为教育不得法如果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伺机再动;如果此时在班中存在一些类似的同学,则容易纠结成党,在班中形成一股“反势力”,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4.4.规章制度不严密规章制度不严密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则“破窗”难成“效应”。三、班级管理中容易诱发三、班级管理中

6、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的环节的环节1.1.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在这里班主任特别要有种“全局意识”。不要以为某些科目不重要而忽视了协助科任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因为任何一个科目的课堂纪律都是相关联的,一盘败则全盘皆输。2.2.考风考风考风斜则学风必然不佳,特别对于起始年级,班主任更应下狠心抓考风,否则只会使作弊之风越演越烈,造成大面积泛滥。因为学生总有不服输心理,开始其可能厌恶作弊之人,但是当看到其长期不劳而获之后,心理也会形成不平衡,一试成功之后便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长此以往,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班级质量何在?3.3.学习习惯学习习惯

7、这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不记笔记、错了不改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破窗效应”。4.4.公共财物保护公共财物保护无论是课桌还是讲台、门窗等公物,若被破坏而没有惩罚“凶手”,而且在破坏后没有及时修缮,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使得“灾情”雪上加霜。5.5.语言习惯语言习惯常常会发现,各个班级都有其标志性的语言,只不过有些听起来如沐春风,有些则不堪入耳。这些差异的造成,都是由一开始不被注意的“点”辐射开来的。6.6.奢侈浪费之风奢侈浪费之

8、风这种风气都是由互相攀比引起的,内在原因仍是学生的不服输心理。这种风气若盛,则学生无心向学,为害甚深。班级管理中其它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就应引起班主任的充分重视。四、有效防止四、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的措施的措施要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应该从平时预防、事故发生后的抓源头、事后的宣传几个环节来做好。第一,平时的预防第一,平时的预防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大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相当的被动。因此,平时的预防才是最为根本的。首先,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

9、,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他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方便了后期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校制订了校风建设的八项指标,从学生的精神风貌、上课习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细化的规定,以之为据进行学生管理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例如,破损的物品要及时修缮,环境要保持卫生、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又比如,同样一个班,如果一开始便告诉学生,这个班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与告诉学生这个班属于差班,在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区别。跟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传统的对于班级编号的认识影响班级教育效果等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其实总是在发挥

10、着巨大的作用。再次,要充分重视班级的各种“第一”,使好的开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有了平时的预防,“破窗效应”就没有了可乘之机。第二,事故发生后的抓源头第二,事故发生后的抓源头打蛇要打七寸,处理事故也要做到快、准、狠。处理要及时,教育要到位,惩罚要够火候,决不手软。而且,在这里,班主任应该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尽量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使其不能成?quot;效应“。第三,事后的宣传第三,事后的宣传并非事情处理完了就万事大吉,如果没能够及时在其它学生中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宣传教育的话,只能是处理一个,下一个仍有可能继续发生。因此,事后的宣传也是尤为重要的,它可以起到”杀一

11、儆百“的作用。事后宣传的内容应包括:事情发生的经过(此处要依实际情况掌握分寸)、学校的处理意见、处理的方法等,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形成舆论攻势。事后宣传做得好可以推动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但是,宣传与讨论切不可流于形式,否则适得其反。五、对过错学生的处理原则五、对过错学生的处理原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心理相对较为脆弱,而且任何一个处理的决定可能就会影响其今后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每进行一项教育的措施时都必须非常慎重。对过错的惩罚要狠,要有一定力度,并不意味着就是把过错学生一竿子打死。相反的,我们应以”爱心“为原则,在教育中始终要以最终能使过错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

12、出教育的本质。因此,对过错学生的惩罚措施,应体现有阶梯性、教育性及可弥补性。它具体包括:学生第一次犯错与再犯所得到的惩罚应有严厉程度上的不同;学生犯错后,其所受的惩罚应对完善其人格有益,对其今后发展有益。例如可以让其担任一定时期的班级公职,利用其特长为同学、班级服务,或使其承当一定时间数的义务劳动等;如果过错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班级服务之后,或者其对班级做出了某种贡献之后,可以考虑减免以前所受的惩罚。这种惩罚措施的意义在于学生一方面既会被惩罚的权威所威慑,而不敢于继续犯错;另一方面,他又能感觉到改错的可行性,因为他可以从惩罚措施中看到希望,可以品尝转变的甜头。在这种惩罚措施中,还时刻透露着一种春天般的人文关怀。“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班主任能够从平时的预防抓起,在教育各环节上多花点心思,相信班级管理不再是困难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