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313611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讲 交通运输类-案例三(一)(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三:新建铁路遂渝线案例三:新建铁路遂渝线一、项目工程概况1项目背景承担成都至重庆间主要铁路客货运输的成渝线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准低,能力小,线路较长(成都至重庆铁路长 504km,成渝公路 340krn),长期超负荷运行。从成都和重庆至广州则需绕行川黔铁路和湘黔铁路。长距离和低速度运输制约了川渝地区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铁路通道。铁道勘察设计部门于 1999 年开展了遂渝铁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同时进行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设计部门在线路走向上提出了三个大方案经合川取直方案、两跨嘉陵江方案、经铜梁璧山取直方案。分析:项目背景中应明确与中长期

2、铁路网规划的关系。2地理位置和线路方案工程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一东南部,涉及四川省和重庆市。三个线路方案起点均为达成铁路的遂宁车站。贯通方案经过四川省遂宁市、重庆市的潼南县、铜梁县、合川市和北碚区。线路出合川车站后折向东南,穿越全线最长隧道九峰山隧道(长 6356m)进入重庆市北碚区,然后以全线第二长隧道白云寺隧道(长 4112m)穿越缙云山,最终接入回龙坝车站,正线全长约 141km,贯通方案新建长度最短。两跨嘉陵江方案同样经过四川省遂宁市,重庆市的潼南县、铜梁县境、合川市和北碚区,不同于贯通方案的是工程从合川至北碚的线路为了绕避缙云山,采取了两次跨越嘉陵江的方案。在澄江镇和草街镇间第一次跨越嘉

3、陵江,在既有襄渝铁路和公路嘉陵江大桥之间第二次跨越嘉陵江,最后接轨于北碚车站,正线全长 145km。璧山取直方案经过四川省遂宁市,重庆市的潼南县、铜梁县和璧山县,线路在铜梁县西泉镇穿越全线最长的西泉隧道(长 7880m):线路最终在重庆市北碚区与渝怀铁路相接,正线全长约 149km。从建筑长度看璧山取直方案最短而两跨嘉陵江方案最长;从静态投资看璧山取直方案最小,两跨嘉陵江方案最高。3主要工程内容铁路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征地拆迁、施工准备、路基、桥涵、隧道、站场、电化、绿化及防护;运营期则主要包括礼车运行、站场作业和机车车辆装备、拆返等(表 1 和表 2) 。分析:(1)铁路建设项目有新建、增

4、建二线、电气化、增容改造等类型。报告书应明确线路起、终点,经过的地级市,增建二线、电气化、增容改造项目应明确利用线里程、废弃既有线里程、单绕里程和双绕里程(包括单绕或双绕后既有线的利用或废弃情况);明确线路等级(单双线、牵引方式、客货设计速度和对数),道岔和轨道形式,是否为无缝线路,沿线有无鸣笛等,车站数目(按其性质分别说明),占地数量(分永久和临时占地)。同时还应明确桥梁、隧道设置情况,以及临时工程(施工便道、便桥、临时码头、大型施工营地、砂石料场、轨排基地)等。(2)机务段、车辆段(所)的位置及其组合方式(合设、分设、站内、货场内),段所作业性质(列检所、站修所、客车车辆段、货车车辆段、客

5、货混合车辆段)。(3)由于铁路沿线环境复杂,高精度卫片或航片对掌握沿线主要环境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铁路选线和主要站场的布局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应单独进行论证。二、工程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1施工期环境影响识别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因主体工程对土地的永久性占用,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引起土地原使用功能的丧失和地表植被的破坏;工程挖填引起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施工期间产生的弃土、弃渣和地表开挖、填筑形成的裸露边坡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区内河流、水库、堰塘较密集,线路穿越了涪江和嘉陵江,重点桥梁有薛家坝涪江特大桥、穿井坝涪江特大桥、草街嘉陵江特大桥和朝阳嘉陵江大桥。工程实施可能引起河流局部水位的改变及

6、河床冲刷,改变河流原有水流状态以及施工期间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等。铁路工程施工便道及施工场地也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土壤裸露,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全线新建施工便道及其引入线124kan,改扩建或整修既有便道 70km。此外,铁路涉及到征地和沿线部分居民的拆迁,以及对社区的分割等,将对沿线部分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产生影响,全线拆迁房屋数量为 132900m 。施工运输产生的扬尘、噪声以及施工营地产生的废水也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在施工结束后,受影响区域的环境基本可以得到恢复。2运营期环境影响识别铁路工程建成运营期,将对沿线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由

7、于工程的建设而产生的二次开发活动,会对沿线地区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总的来说,本工程建成运营期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运营期,列车运行、车站生产作业产生的噪声将对沿线地区的声环境产生影响,主要噪声源为车辆轮轨噪声和机车鸣笛噪声;全线各车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162790Ua,主要污染物为 SS、CODc,等;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机车燃油,主要污染物为烟尘、NOx、SO:和 CO,全线机车耗油量为 9622it/a;另外运营期间牵引变电所产生的电磁污染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对沿线的环境也将产生影响。铁路工程运营期产生的影响是长期的,且大多数是不可逆的,大线运营期的主要环

8、境影响要素为噪声和社会经济。根据本工程的建设特点及建设规模,通过因子筛选,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要素为生态、噪声、水、大气、固体废物、社会经济等。3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工程所在区域的水环境、空气环境和声学环境情况总体良好,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沿线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形破碎,地面坡度大,且岩性松软,易于风化,加之植被覆盖低,因此在降雨集中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铁路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巨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显突出。根据本工程环境影响识别筛选结果和现场调查,确定出本次评价中的重点保护目标主要是生态环境和声环境敏感点,具体见表 6。分析:铁路建设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做好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

9、与评价因子筛选等工作,但由于铁路具有线路长、工点多、穿越敏感区多的特点,此项工作对于铁路项目显得尤为重要,铁路评价应遵循以近期为主、兼顾远期的原则。1铁路评价应“点线结合、以点为主” 。根据近 20 年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 “点线结合、以点为主”的评价思路符合工程实际。 “点”可释为工点或站点,线路主体工程上的跨河特大桥(500m 以上)、大桥(100500m),隧道,深路、高路堤,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工点,以及沿线的特殊环境功能保护区,诸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人文遗迹,集中式引用水源保护区,噪声、振动、电磁敏感建筑物群,电磁敏感的设施,非主体工程的大型弃土场,特大桥、

10、长隧道的施工营地等均应作为“工点”评价。沿线设置的机务、车辆系统的运行整备、维修、洗刷等段、所、大型客站、编组场站,污染环境的散装货物等均应作为“站点”评价。 “线”的评价重点应是山前、平原的行洪滞洪区段,有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分布区段,有基本农田、水保设施、滩涂湿地、草地荒漠的区段以及工程砍伐的树木等。2铁路涉及专业较多,工程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较大的专业有线路、路基、隧道、桥梁、站场、机务、车辆、房屋建筑、牵引供电、施工组织等十余个。铁路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首先应将全部工程都纳入分析的视野,除线路、站场等主体工程外,应特别注意大型临时工程的布局、规模、作业方式(包括施工道路的修筑或利用问题

11、)、主要材料的来源和运输等;其次应明确最重要的工程(规模大、活动周期长或处于环境比较敏感地带者)有哪些,分布于什么地方,如隧道、大桥、特大桥、高填方路段、深挖方路段、集中取土场和弃土场、大型采石场、站场及大型加工场(大临工程)等,它们往往是调查评价的重点,此外须按施工期和运营期考虑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方式,将所有的工程内容都分析清楚。3铁路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区(亦称敏感目标或敏感保护目标),是调查与评价的重点。界定噪声或振动敏感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严格按照确定评价范围界定;(2)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定义界定,如噪声敏感点应按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其的定义进行界定;(3)处理好前排与后排的关系,

12、有些评价单位认为前排已列入敏感点、后排影响较小,就不再列入敏感点的思路是错误的;(4)处理好工程拆迁敏感点、规划拆迁敏感点的问题,界定敏感点时应按调查时的现状,并兼顾规划敏感点全部予以罗列,但工程已确定要拆迁的可在备注中注明“工程拆迁” ,注明后可不予评价;规划拆迁的敏感点可在备注中注明“规划拆迁” ,但注明后也应进行评价并提出措施,如工程实施时敏感点已拆迁,建设单位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要求进行相应变更;(5)噪声和振动敏感点应是评价范围内全部的,不能是主要的或重要的;(6)增建二线、电气化、增容改造等项目,在界定敏感点时应着重调查清楚其建设年代。界定生态影响时应注意各种规划应

13、是已经批准生效的,修编但尚未批准生效的规划一般只作为参者。4铁路项目经常会遇到以隧道形式穿越某保护区的情况,只要隧道进出口不在保护区内同时不设辅助坑道,则可认定线路没有与保护区发生关系,可不履行相关法律手续。三、环境背景(一)自然环境(略)(二)社会环境(略)分析:环境背景中应加强对噪声的监测;弱化振动环境监测;如涉及水源保护区应加强水环境监测,反之应弱化。噪声现状监测时,应按不同功能区和不同楼层进行布点,24h 监测可不做;如项目所在区域现状声源较复杂,应注意:(1)现状为生活噪声与其他单一声源,测量时应分开生活噪声与其他单一声源分别进行,以便分清将来的噪声影响责任;(2)现状为生活噪声与其

14、他复杂声源,测量时应将所有声源绞一为大背景噪声,但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以便更准确的反映背景噪声;(3)增二线项目应分清现状环境和背景环境。振动测点应置于室外而不是室内。五、环境影口向评价(一)环境保护与线路方案的选择工程的三个线路方案分别经过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缙云山一钓鱼城风景名胜区和西温泉风景区三个极为敏感的生态区域。对这三个生态敏感区域的环境影响是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也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述线路方案优劣的关键。1工程穿越的生态敏感区概况(1)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概况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境内,嘉陵江小三峡之温塘峡西岸,东经 106022,北纬 29049,距重庆市中心 60km

15、,为华蓥山腹式背斜山脉分支的一段。东西长约 6km,南北宽约 3km,自然保护区面积 1400hm2。自然保护区海拔 3509515m,年平均气温136C,比北碚低 47,年平均降水量 16118mm,比北碚多 525Nlm,年平均相对湿度87,年雾日数 898d,年均日照 12939ho缙云山奇峰耸翠,丛林苍茂,从东向西的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玉尖峰等峥嵘突兀,纷呈异姿,加之林海苍茫,古木参天,历来就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作为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自南朝刘宁景平元年(公元 423 年)辟山建寺以来,缙云山保护区内先后创建了缙云寺、温泉寺、绍隆寺、白云寺、大隐寺、石华寺、复兴寺和转龙寺。缙

16、云山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保存良好,特征典型,植物种类繁多,许多植物起源古老,如香果树、钟萼木、八角莲等。缙云山有维管束植物 205 科、877 属、1711 种,其中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 45 种,模式标本植物 32 种。缙云山黛湖水域现已鉴定的藻类植物有 19 属 105 种。缙云 L 凶的植物区系丰富,成分复杂,主要有常绿阔叶林、暖性常绿针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等 5 个植被类型、32 个群系、54 个群丛。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在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北纬 30附近)已不可多见,具有代表意义。缙云 lLI 的植被资源是长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植物种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2)缙云山一钓鱼城风景名胜区 1982 年缙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发1982136 号文),1997 年缙云山一钓鱼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同意(建城119971104号)。缙云山一钓鱼城风景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