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2129958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结合应城市城北办事处城北中心小学 张俊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 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 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 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 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 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 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 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 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一、

2、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 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 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 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 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 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 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 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 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

3、 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 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 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3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 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 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 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4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 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 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5 了

4、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 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 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 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 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 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 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 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 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 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 现实问题,不人

5、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 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 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 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 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 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 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 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 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

6、问题,使课内学 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 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 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1 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 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 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 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 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 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 仪器容易使学生产

7、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 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 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 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 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 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 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 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 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 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

8、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 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 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 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 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 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 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 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 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 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

9、思维,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 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 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 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 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3 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 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 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 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 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 进而

10、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 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 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 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4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 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 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 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

11、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 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 点溶解在水里。 ”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 “把果珍放进水 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 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 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 非常的感兴趣了。 5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 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 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 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6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

12、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 “小课堂”为“大课堂”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 课堂”为“小课堂” 。例如:植物的一生 、 动物的生命周期等, 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 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 又增长了才干。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三、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 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 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 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

13、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 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 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 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 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 物体的热胀冷缩 ,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 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 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 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