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128974 上传时间:2018-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星期日, 四月 01, 2018No.1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明清家具用材有章可循在用材方面,明清两代家具采用的木材可谓多矣,如紫檀、黄花梨、铁力、乌木、鸡翅、榉木、黄杨木、楠木、红木、花梨、榆木等。但因受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及材料来源等影响,明清两代家具所用木材还是有所侧重,如明式家具曾普遍应用了鸡翅木、乌木、铁力(义名铁梨)、黄花梨木等优质木材。这其中,黄花梨木的使用又是最为普遍的。黄花梨作为一种优质的硬木,在我国的使用相当久远,黄花梨原名“花榈“、“花狸“,在唐代就已有用花梨木制作器物的记载。唐代陈藏器本草抬遗云“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擅而色赤,性坚好。“在

2、今天所看到的传世黄花梨家具中,明式家具占据了绝大多数,这已成为了家具鉴定界的一种共识。又如紫檀这种名贵的木材,是我国古代做工考究的家具经常使用的木材,从明代一直使用到清代中前期。清中期以后,由于紫檀木已不易得到,故很少再采用紫擅大料制作家具了。可以说,紫檀木家具主要流行于明及清中期。清代中期以后,流行一种在家具上采用硬木包镶的方法制作的家具,即家具内芯以杂木做骨架,外层表皮则贴上一层硬木薄板。这类家具中,用紫擅包镶的家具又占有着一定比例。但这种家具虽然号称是“紫擅家具“,但已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纯紫檀木家具了。凡是遇到这类家具,即可明确无误地判定它的年代当在清中后期。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优质木材

3、的来源日益匮乏,一种从南洋地区进口的新的木材品种-红木开始出现了。红木家具在中国古家具中出现的最晚,从传世的家具及档案记载看,乾隆以前绝对不可能有红木家具,红木是在紫檀、花梨木基本告罄后,作为替代品由南洋进口的。红木是统称,植物学上属豆科,木料剖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星期日, 四月 01, 2018No.2开后有酸味,较刺鼻,所以红木在南方又称为酸枝木,这与北方的称谓大相径庭。红木家具的大量生产,大约是在清道光朝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红木家具作为流行时尚,受到了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青睐,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红木家具的制作,从清末民国一直持续到今日。至今有人把红木家具作

4、为清代家具的典范,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综上所述,明清家具在选材上,大体上存在着如下的规律,即黄花梨木、铁力木(铁梨木)为明式家具的常用木材,紫檀木则是明及清前期制作考究的家具常常选用的木材。而楠木、榆木、榉木、樟木、乌木等是明清两朝家具均采用的木材,至于红木家具,则纯粹是清代中后期的产物了。明清家具的装饰、纹样区别明显在古器物鉴定学上,以装饰风格和纹饰来断代是一条重要的标准,家具亦不例外。明清家具在装饰手法及纹饰上存在着时代的差别。一般说来,明式家具以精致但不淫巧,质朴而不粗俗,厚实却不沉滞见长,它特有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范式也鲜明地体现在纹饰图案上。中国纹饰图案具有继承性和趋同性特点,每个时代

5、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含有前代的因素,某个品类的装饰风格也可能在其他品类中出现。明式家具的纹饰题材许多都是承传的,如祥云龙凤、缠枝花草、人物传说等,这些题材在织绣、陶瓷、漆器等品类中常能看到。不过明式家具的纹饰题材仍有自己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如松、竹、梅,兰、石榴、灵芝、莲花等植物题材,山石、流水、村居、楼阁等风景题材,鱼藻、祥麟、瑞狮、喜鹊等动物题材较多见。明式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星期日, 四月 01, 2018No.3家具纹饰题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母题,如方胜、盘长、万字、如意、云头、龟背、曲尺、连环等纹。与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纹饰题材的寓意大都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

6、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意趣,显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清式家具以雕绘满眼、绚烂华丽见长,其纹饰图案也相应地体现着这种美学风格。清代家具纹饰图案的题材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植物、动物,风景、人物等几乎无所不有,十分丰富。吉样图案在这一时期亦非常流行,但这一时期所流行的图案大部以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为目的,与明式家具的阳春白雪相比,显得有些俚俗。晚清的家具装饰花纹多以各类物品的名称拼凑成吉祥语,如“鹿鹤同春“、“年年有余“,“凤穿牡丹“、“花开富贵“、“旭日高升“,“早生贵子“等,宫廷贵族的家具则多用“祥云捧日“、“双龙戏珠“、“洪福齐大“、“五福捧寿“等等。总之,题材丰富多彩是清式家具纹饰

7、图案的特点之一。清式家具纹饰题材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朴素生活意愿或统治者炫耀权力财富的功利要求,不如明式来得超逸,也不如明式讲究,有些家具纹饰图案显然是单纯为了显示华贵富丽,而很少注意题材的贴切性。明末清初之际,西方文化艺术逐渐传入中国,至清雍正以后,模仿西洋纹样的风气大盛,特别是清代广式家具,出现了中西结合式家具,即以中国传统做法制成器,而雕刻西式纹样,如一种形似牡丹的花纹,也有称为西番莲,这种花纹出现的年代要相对晚些。有些题材,明与清虽然都有采用,但在图案内容上存在着差别。如麒麟作为一种瑞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装饰题材。明中叶时,麒麟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星期日, 四月 01, 2018No.4

8、一定为卧姿,即前后两腿均跪卧在地;而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一定为坐姿,前腿不再跪而是伸直,但后腿仍与明中期相同;进入清代康熙以后,麒麟前后腿部站起来了,虎视眈眈。此外家具上的博古图案,在清代流行过两次,一次在康熙时期,一次是在同治光绪时期。两次同为博古,前者提倡优雅清闲,后者推崇金石学问,内涵有所不同。龙,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传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兴风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中国古代的四灵之一。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纹在明清两代家具上的应用相当广泛。从明清两代各时期的龙纹对比来看,明代龙纹大多雄强有力,细脖,头略小,龙发多从两角间前耸,怒发冲冠,张口,

9、龙眉向上,龙爪的五指呈轮状(图 9)。明代末期,龙身姿态无大变化,而龙发已变为三绺。进人清代,龙发已不再上耸,而是披头散发,龙身也渐渐粗起来。到清代乾隆时期,龙眉朝下,龙尾加长,龙爪出现四指并拢的形状(图 10),再晚的龙纹,姿态呆板,龙鼻也大起来,俗称肿鼻子龙。回纹也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装饰图案,始见出土于距今 4000 多年前马厂遗址中的陶器上。南宋至元代,江西吉州窑釉下彩瓷器及元末明初的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上的回纹图案的应用更为突出。从现今遗存下来的家具来看,家具上回纹的出现当在清代以后,特别是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多在桌案椅凳的腿足端雕饰以回纹马蹄图案。与明式家具重视天然的“材美“相比,

10、清代工匠更侧重于人为的“工巧之美“,而对材料的自然品质肌理有所忽视,因此在清代家具上很少见到那种大片作素、不事雕饰的情形。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家具上同时采用几种工艺手法,如雕刻加镶嵌、彩绘加贴金、包铜或珐琅等。材料的运用也趋多样,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星期日, 四月 01, 2018No.5常见的有家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处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几、嵌玉壁插屏、掐丝珐琅宝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家具装饰技法。然而偏执的追求、过度的粉饰却往往带来画蛇添足之嫌。清代家具有一些特有品种明清两代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更加

11、充分地发挥了家具的使用功能。总体来讲,明清两代家具的种类已经日臻齐全,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家具都是在那个时期定型的。清代家具由于受工艺水平的影响和当时文人审美观的左右,较明代家具品种更为丰富。如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在他的那本闲情偶记里主张桌子要多安抽屉,立柜要多加阁板和抽屉,并身体力行,设计制作了一批家具。李渔的家具设计思想对清代家具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带抽屉的桌子以清代居多,应是受到李渔的影响。还有我们今天常见的“多宝格“也是在清代才开始形成的。多宝格,顾名思义,就是贮藏宝物的容器,大部分见于宫廷或官府,民间所谓“大户人家“中,也有使用。它兼有贮藏和陈设的双重作用,但主要

12、是陈设之用。它是在明代架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家具,明代的架格又称“书格“,通常高五六尺,依其面宽安装通长的横板,每格或完全空敞,或安卷口,或安圈口,或设牙板,有的在后背设背板。大体上来讲,明代架格造型比较简练,给人以质朴之感。而到了清代,开始出现了一种用横、竖板(此种竖板又称为“立墙“),将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高低不等、大小有别的架格,这种架格的前后左右做成不同形状的开光,内部空间分隔巧妙,错落有致。因它与明代的架格趣味大异,称为“多宝格“ 明清家具鉴定概说(二)星期日, 四月 01, 2018No.6有些家具是清代特有的品种,如贴黄家具。贴黄亦名“文竹“,是我国传统的竹刻工艺,这种技法是清

13、代才兴起的,特别是到了清中期发展成熟。当时又称贴黄为“翻篁“,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其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记载,此种装饰工艺是乾隆以后才逐渐兴起的,故而凡是发现采用贴黄技法装饰的家具基本可以断定是乾隆年以后所制。而且以故宫现存的贴黄家具来看,其大多为凳、墩、案、小箱、小柜等,尺寸不算很大。在清代宫廷造办处活计档案里,还有“百什件屉“的记载。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置放小型文玩玉器的容器。在其内侧底部依文玩器物的体量做出形态不同的各种凹槽,这样就使文玩玉器各置其位

14、。这种容器做工精湛,构思奇巧,充分反映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是清代特有的发明。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有这类家具。可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家具,家具品种的时代特征也是鉴定的一条重要标准。像上面提到的多宝格、贴黄家具、百什件屉等都是清代较有特色的家具品种。综上所述,明清家具鉴定并非无章可寻,而是有其特有的规律性。不同时期的家具在造型风格、材质选择、装饰纹样以至家具品种上都存在着差异,只要认真观察,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家具鉴赏是雅事趣事,也是有学问有意义之事,家具鉴定所积累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成,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所谓“积晦明风雨之勤“,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真正领悟到我国古典家具艺术深刻的内涵。(南京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