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

上传人:ZJ****3 文档编号:42022957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诗两首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我爱这土地昂扬、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壮的感情基调;乡愁哀伤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调。、通过理解诗歌的所描写的对象(意象)来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鸟的形象、土地、河流、风、黎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我爱这土地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乡愁中意象的组合及主题升华。【教学设想】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我爱这土地一、情境导入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三

2、、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学生生成问题预计:朗读我爱这土地,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朗读、品味诗句,概括艾青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是哪几个?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在描述对象前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比赛)四、拓展阅读进一步探究: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赏析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假使我们不去战斗五、

3、综合创新、产生新疑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乡愁一、情境导入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学生生成问题预计:乡愁一诗是撷取了哪些意象抒发情感的?有什么特点?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讲究形式美,诗歌尤其如此。乡愁一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乡愁诗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前后四次重复,这样有什么好处?乡愁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诵读时应如何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比赛)四、拓展阅读赏析其它乡愁诗,如

4、:席慕容的诗乡愁、舒兰的乡色酒。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选择自已最拿手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诗(读诗、唱诗、讲诗、问诗)2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 握诗歌的主题。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教法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

5、危亡 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 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 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 用残损的手掌。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 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 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

6、感情/ 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 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 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 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 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 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 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 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 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 恒 消极

7、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3.“那里是太阳,是春”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 生机。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

8、 地表现出来。五、迁移。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 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 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 等。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3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想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适用于语文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学侧重点 放在对诗歌的艺术欣赏方面。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舒婷,了解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和它的诗学价值。2. 从鉴赏的角度学习诗歌,把握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作品 及其特色。3. 理解、欣赏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4. 熟读背诵诗歌。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与

9、难点从文学常识入手,从鉴赏的角度学习本诗,体会诗歌独特 的意蕴与感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安排教学安排2 课时。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 搜集有关舒婷及朦胧诗的资料,并自学;2. 巩固在星星变奏曲一诗中学到的知识;3. 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 “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 婷“心灵世界的歌”。二、走近诗人二、走近诗人舒婷,1952 年生于福建厦门。70 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 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

10、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结集出版 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 等。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 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 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 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舒婷的诗具有 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 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她 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 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三、朦胧诗及其特点三、朦胧诗及其特点抓住朦胧诗出现的年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

11、运用以及诗 歌的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你读过朦胧诗作品吗?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朦胧诗的了 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 是体现了朦胧诗特色的一篇成功之作。四、朗读诗歌四、朗读诗歌老师范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人表演朗读。五、质疑问难五、质疑问难自由提问,可以由同学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 集中解答。提示: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感情变化及语言特 色等方面提出问题。弄清每一节的内容和感情。六、诗歌赏析六、诗歌赏析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显示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 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 由最初的低沉缓慢渐渐变得高亢急速,由抑到扬,从

12、而表达对 祖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分节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内涵与艺术特色。老师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同学赏析诗句,余下几节师生共 同完成,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独特的意蕴,学会赏析诗 歌。第一节,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的叠加,向 读者呈现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的形象,这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也是诗歌人本主义特色的表现。“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 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 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 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 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 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

13、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 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 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第二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与祖国开始交融, 祖国贫穷,我是悲哀,我是她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正如“飞 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那就是对祖国富饶、 荣光与自由的殷切期盼!最末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哀 怨般的深情。第三节,同样运用一系列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 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 意象叠加,充分表达出诗人在新时代来临之际的希望与欢欣。 但是,细细品味,这些意象无不深深地打上“文革”的时代烙 印,表现出这一

14、代青年人内心独特的感受,“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古莲的胚芽”也是经历风霜雪雨 的寒冻,就连笑涡都是“挂着眼泪”的。这样就使得这首诗在 体现舒婷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最末的 “祖国啊!”表达出诗人的欢欣与对未来的憧憬,至此,全诗 的感情基调由先前的低沉凝重进而变得高亢激越起来。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我”与“我”的祖国再次 融合,“我”和祖国已经是唇齿相依,不能分割:“我是你十 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你喂养了“我” 。这个曾经迷惘的“我”,经过深思,经过感情的洗礼,已经 沸腾起来,“我”愿为我的祖国奉献一切,用“我”的血肉之 躯去换取祖国

15、的富饶、荣光与自由!“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与“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几个简短 句式构成排比,增加了语言气势,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它们与 最末一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使感情激流达到极点, 成为全诗的最强音。正是对祖国的这种执著的爱和奉献精神, 使得这首诗与致橡树一代人的呼声等成为舒婷朦胧诗 作的“高音区”。七、经验总结七、经验总结学完这首诗,你有哪些新的体验?你对祖国有了怎样的认 识?你学会怎样鉴赏诗歌了吗?选择其中一至两个问题,用诗 或文的形式写出来。4.4.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教师寄语:“谁不说俺家乡好。”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2.理解诗中的

16、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学习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 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关于写作背景:祖国发表于 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 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 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 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