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950261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摘要】: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构想, 即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 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 实现“全程式”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规划教育; 模式近年来,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专家认为,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目,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从而导致定位不清, 学习针对性不强, 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高校应

2、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大学生职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一、国外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早在 1898 年, 美国底特律中央中学校长杰西戴维斯就开始在学校教育中探索实施教育咨询和职业咨询, 强调职业信息的重要性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1908 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创立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 1909 年帕森斯等人出版了职业指导专著选择职业一书, 阐述了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 构建了帮助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并使人的特点( 特性) 与职业要素( 因素) 相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 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3、 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1910 年英国颁布实施职业选择法,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机关承担的职业指导责任, 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但是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的职业指导模式过分重视职业信息的作用, 以求职者了解职业信息资料为主导, 忽视了对求职者内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于是,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职业指导方法和应当给予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 赋予他自我成长责任的理念。罗杰斯的方法和理念不仅得到普遍认同, 而且把人们的认知引向深入。20 世纪 50 年代, 金兹伯格等人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进行调研, 提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的新观念。舒伯提出

4、“生涯发展理论”, 把职业选择纳入到生涯发展之中, 看作是生涯中的一个环节, 并赋予职业指导以新的涵义:“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 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 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 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 以满足个人需要, 同时造福社会”。这一界定使职业指导从重视职业信息转向重视人的发展上来, 具有鲜明的教育学意义, 并且使职业指导转向生涯辅导阶段, 由此开始了盛行至今的西方大学生生涯辅导, 职业指导成为生涯辅导的内容之一。目前, 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形式多样, 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西方国家往往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

5、积累,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各界职业人士到学校发表演说; 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二、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1916 年, 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手段应用于学生职业选择中, 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9 年, 黄炎培等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刊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职业指导号, 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 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 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1

6、920 年, 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 组织力量对社会职业状况进行调查, 对职业选择方法进行演讲, 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活动, 如 1924 年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举办对中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1927 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 1929 年, 成立了海外职业指导部。此后, 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职业指导所, 为发展我国职业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旧中国, 连年战争, 经济凋敝, 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 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应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 职业指

7、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我们的学校教育几乎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的理论书籍也相当缺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的计划型模式向“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市场型模式转变, 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使得各高校开始关注就业指导工作, 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开设了就业指导课。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 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职业规划教育热潮。目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理念已为多数教育工作者所共识, 但总体看来, 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

8、 发展缓, 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 基本上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的萌芽阶段。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创新, 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三、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构想1.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各高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 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 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 为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2. 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 很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由于语言体系、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

9、、劳动力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差异, 它们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行政单位及科研院所要从国家、地区的社会实际需要以及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 提出理论设想, 采用有效研究方法去揭示客观规律, 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2007 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所, 设立之初就承担了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体系的构建课题, 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3. 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在我国现阶段, 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 半路出家”, 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 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 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

10、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各高校应积极投入, 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 设立专职教师; 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 开展咨询、讲座, 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4. 实现“全程式”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2003 年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纳入日常教学”, 各地方教育、就业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文件。高校纷纷根据自身情况开设“职业规划课”或“职业( 就业) 指导课”, 很多高校针对新生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

11、。由于我国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 大一新生普遍对职业规划及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比较陌生, 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各有侧重, 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一年级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以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和要求, 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二、三年级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 结合所学专业,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

12、展能力和素质。四年级侧重求职技巧的指导, 通过制作简历、模拟面试等就业各环节的指导与训练, 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 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法律辅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供就业信息及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资料等。5. 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西方国家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所采取的形式多样, 既有课程体系, 也有活动体系; 既有大型的讲座, 也有中型的团体辅导、工作坊, 还有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此外, 西方国家还非常重视计算机系统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结合目前高校实际情况,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方

13、法。( 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历史和现状看, 我国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就推行职业规划教育, 整体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 而职业规划大赛整合了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 在大学生中有力宣传了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 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 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 要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的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 今后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 在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 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2) 鼓励学生职业发展社团

14、建设。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组建了职业发展社团, 如浙江大学就拥有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相关的社团达四个,2006 年重庆大学成立“全市高校第一个以职业规划为发展主旨的社团”。高校要搞好职业规划教育, 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 职业发展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就业类社团, 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所以高校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该类社团的建设和相关工作, 赋予其更加灵活的政策,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引入商业培训机构, 进行合作办学。职业规划咨询和培训无疑是继外语、考研培训之后最为火爆的领域, 目前在这个领域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培训、咨询机构也

15、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树立了一定的口碑并且拥有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高校引入商业培训机构, 进行合作办学, 可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 使学生有机会从多角度、多渠道去了解社会,了解行业。( 4) 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鉴于我国高校存在职业规划师资短缺, 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要的现状, 高校可开发建设计算机辅助职业辅导系统。2004 年, 我国首个高校网上“职业测评”系统在清华大学开通, 该测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和北森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套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就业的测评系统。以此为契机, 很多高校和专业机构通过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开发出职业规划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自助系统、教

16、师辅导辅助系统等, 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这些系统, 以专业化、系列化的产品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大学生。( 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推进校企合作。高校应利用多种渠道, 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的机会, 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高校还可采取校企合作, 开辟就业实践基地, 举办各种各样的有企业参与的培训班、工作坊, 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 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 创造学生和企业接触的机会。例如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年开始全面实施“三维体验式”就业教育模式: 一维体验职业角色。从 2006 年起, 东北师大根据学生的初步求职意向,每年安排 450 人到温州、深圳、沈阳等地的 40 家中学及企业上岗工作一个月, 通过这种“岗前预就业”的形式, 让学生体验职业生活, 寻找职业感觉,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二维体验求职过程。东北师大每年都在准毕业生中遴选出 130 名“就业形象大使”, 此后近一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