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769859 上传时间:2018-05-3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5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七版教材!GOOD!(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学教材来源:http:/ 、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 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一节 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1949 年到 1954 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 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 10.4 万余户,为西药商 6600 万户的 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 27 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1954 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

2、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 。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195

3、5 年 3 月 1 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土产公司、中国医药公司和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的中药业务同时移交中国药材公司。1955 年 7 月,鉴于中药材生产和供应对象主要是分散在广大农村,为了加强中药经营,有利于生产及市场的统筹安排,自 7月 4 日起中国药材公司由商业部移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更名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药材管理总局。1956 年,为便于对私营中药商的社会主义改造,自 4 月份起中药业务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移交商业部领导,恢复了中国药材公司。1957 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指出:“中药材是技术性较多的商品” 。 “我们是全国产、供、销安排的,着眼第一点是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有

4、物质基础” 。 “农业部门主要抓粮食,药材生产,由经营部门兼管” 。之后,药材生产也由中药行业统管,各级药材公司不仅负责中药材的购销经营管理,并负责中药材的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形成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专业公司。1958 年,国务院在关于各地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通知中,提出了有多种用途的交叉商品“首先保证药用”的原则。在“大跃进”期间,中药材生产收购一度出现不顾药用需要,盲目发展的趋向,造成部分品种大量积压。1959 年,卫生部全国药政会议研究解决某些紧缺药材的措施,提出“首先保证饮片配方的供应” 、 “先饮片、后成药”以及“先人用、后兽用”等供应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是中药供应工作的

5、准绳。1960 年到 1963 年,根据卫生部发出关于普查野生药源的通知 ,在全国开展了第一次野生药材资源普查工作。1964 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商业部中西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管理体制的报告 ,恢复了中国药材公司,建制在商业部,以商业部为主,与卫生部共同领导。1969 年,中国药材公司与中国医药公司合并为商业部医药组,后扩建为商业部医药局。1971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展出 2.3 万多件展品,其中有新鲜植物药 430 种。1977 年,商业部与卫生部国家计量局协作,经过调查研究作出决定,从 1978 年起,对中药的计量

6、单位由旧制改为分制,中医处方计量改钱为克,并统一了全国中药计量单位,改变了几千年来中药计量习惯。三、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阶段(19781990)从 1979 年起,中药又由商业部移交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管理,恢复了中国药材公司的建制。1982 年 10 月,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厥文,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胡子昂,农工民主主席季方共同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扶持振兴中药事业的建议书 ,要求进一步解决中药供应紧缺,饮片质量下降和中药后继乏人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对建议书的批示,1983 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力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召开全国建立中药工作会议。为了加快饮片生产机械化的进程,国家投资

7、扶持全国 44 个重点饮片厂开展了技术改造。国家医药管理局1984 年、1985 年连续召开了两次全国饮片工作会议,开展了饮片质量的评比、检查,加强了饮片的质量管理,饮片的质量逐步有了改善。1987 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改变了过去中医中药多年互相分离的管理和中药的从属地位,发迹改变中药工作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推动中医药事业同步发展和振兴。1989 年 4 月 7 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中药工作形势,对中药的管理体制、治理整顿中药市场,以及给中药以一定的优惠政策问题,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同有关地方协商后,选择几个省、市进行中医药统一管理的试点工作,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加强对中药工作的领导,支

8、持中药事业的发展纠正有的地方对中药机构采取更名撤并等削弱中药事业的作法。第二节 现代中药事业的主要成就一、中药材生产的发展195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后,中药材开展了异地引种试种、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工作。天麻、桔梗、丹参、首乌、银耳、珍珠、全虫、蜈蚣、蛇、龟、鳖等野生变家种、家养成功的药材达五、六十种。活麝报麝香、活熊取胆汁也已成功。引种成功的新产区,其药材产量相当于老产区的 70%。西红花、西洋参、珍珠、木香等过去靠进口的药材已能自产,有的还可出口。1949 年以后,共组织了 3 次药材资源大普查,其中 1983 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从 1983 年起,由国家医药管

9、理局、农林部、卫生部、经贸部、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组成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制订了以 360 个品种为重点的普查方案 ,在全国进行中药资源大普查,全国各地约 4 万多专业人员参加。这是中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二、中成药工业形成与发展40 多年来,我国中成药生产经历了前店后场到工业化生产的巨大变化。目前,全国有 600 多个中成药药厂,职工 10 万多人。1988 年中成药工业总产量达 22.9 万亿吨,总产值达 51.2 亿元,比1957 年 8000 万元增长了 65 倍,比 1978 年的 8.47 亿元增长了 5 倍,10 年平均增长 50.15%,超过 1978 年前处均增长

10、5%的 10 倍固定资产原值 1988 年 15.97 亿元而 1957 年由于是前丫后场、手式操作,没有形成工业,所以固定资产基本是零。生产剂型 40 多种,品种5000 种。1973 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和国家计委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 。文件下达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了天津、长春、河南周口制药机械厂。10 多年来,共拨基建、技改资金 10 多亿元,使中成药工业在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三、中药饮片工业初步形成1983 年国务院以(83)160 号文件批转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工作问题的报告 。文件除强调制定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药生产外,第一次提出了对饮

11、片工业的改革。全国确定 44 个重点饮片厂,由国家经委每年拨款进行技术改造;1989 年其中 16 个已经投产,对一般饮片厂各地区也正在投资或规划进行改造,部分饮片厂的切、洗、润、燥等主要生产环节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转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1986 年开始对饮片实行免税 5 年的政策。这就使饮片生产摆脱了流通的附属地位,中药饮片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国中药饮片厂约 1500 家,生产能力达到 2.5亿公斤。为了振兴饮片工业,国家医药管理局从 1984 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中药饮片生产、质量会议,对中药饮片生产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四、中药科研事业日益发展1949

12、 年前,我国中药科学研究几乎是空白。1955 年以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生药研究室中国医药研究所为基础,建立了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是建国后第一个中药研究机构;四川省卫生厅中药研究所是省级中药研究专门机构。当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条件都很差。1956 年国家制订的发展科学技术长远规划(12 年规划)其中的 5105 项是中药研究,提出了发展中药研究的远景蓝图。“文化大革命”虽然打乱了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许多课题中断研究,发展受到限制,但在此期间,由于周恩来亲自抓医药卫生,科研部门研制出多种中药新产品,在中药材引种、栽培、炮制及中成药研究中也获得了一些新成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

13、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医药科研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一、中药研究机构和专业科研人员有较大增加。卫生系统的中药研究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还将四川、吉林、湖南、黑龙江、湖北、陕西和上海等省市的中医研究所调整为中医药研究院,其下所属的研究室有的格升为研究所。一些医学院校和中医学院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室)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后,充实了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市原设的中药研究所(室) ,相继成立了四川养麝研究所、吉林人参研究所、广东南药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陕西、浙江、新疆、河南、黑龙江等研究中药的机构,1985 年,全国医药系统已有中药研究所 14 所

14、,总人数近千人其中科技人员约 600 人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系统也加强天然药物的科研力量。中药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成长。第二、中药科研领域逐渐扩展,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期间,中药专业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中药研究方面,已从药材、饮片、中成药生产工艺的研究,扩展到中药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根据中国医药传统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开展中药复方研究探索,参药性理论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有 43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创造发明奖。第三、推行科技体制改革,1985 年,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的试点。第四、科研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15、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不仅增加了科研机构基本建设的投资,新建了许多科研大楼,而且添置了一批现代化仪器设备,如质谱仪、核磁共振仪、低温高速离心机、电子显微镜等,科研条件显著改善。第五、发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第三节 中药的科学研究一、本草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一)古本草辑佚尚志钧在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完成了神农本草经 、 昊普本草 、 名医别录 、 本草经集注 、 雷公炙论 、 药性论 、 唐新修本草 、 本草拾遗 、 海药本草 、 日华子本草 、 本草图经及补阙肘后方等辑复工作,为整理本草文献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做出重大贡献。(二)历代本草语译、校点、注释1 神农本草经的语译、校注和辑校。1953

16、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开设本草学概论 ,赵橘黄先生对我国楞代主要本草进行整理,对神农本草经序例、 雷公炮炙论及主要本草的序跋作了注释,并于 1960 年撰成本草新诠(初稿) 。1955 年初,为筹办卫生部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准备教材,中医研究院筹备处组织中医药专家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注译语译,编成本草经语译 (初稿) ,作为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教材之一。山东中医研究所中医研究班于 1958 年编成本草经百五味浅释,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有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增图) 。王大观等以顾观光辑本为底本,每品先记其来源,次引录(本经)原文,然后加以评释,摘引楞代医药学家对本经药物的论述的发展,结合现代中药学研究成果编成了本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