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522834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借言语形式推开借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语言秘密”之窗之窗小学语文论文【内容摘要内容摘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重视言语内容忽视言语形式, “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语言秘密”。本文认为可以借助字词的情感色彩,咀嚼语词运用的精准;借助标点的陌生运用,把握语韵节奏的奥妙;借助句子的特殊形式,体悟情感抒发的方式;借助语段的独特结构,触摸意蕴呈现的脉搏,从而引导学生在关注言语形式的过程中推开“语言秘密”之窗,在读懂文章内容、品悟人文内涵的同时,习得言语表达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关键词关键词】 言语形式 内容 表达任何言语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

2、章内涵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蕴,总是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语文教材作为一个特殊的言语作品,其表达内容的言语形式,应该且必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歌德所说:“题材是人人都能看见的,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一个秘密。”从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言语形式”这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就像崔峦老师说的那样: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非常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却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实际上,言语形式决定言语内容。不同的言语形式反映不同的言语内容,即使表达的具体事物相同,但包蕴的情感意蕴也绝对不可能相同。

3、如“这是我的书”与“这是书,我的书!”,虽然说的都是“我的书”,但后者显然充分强调了“书”与“我”的特殊关系,表达了“我”对“我的书”的强烈主观情感,前者则平淡客观得多。形式变了,表达的内容就一定会跟着变化。作者为什么在文中选择这样的表达形式,而不选择那样的表达形式,这正是我们所要探索的“语言秘密”,也是学生所应该触摸的“语言秘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引领学生推敲不同的言语形式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推开“语言秘密”之窗,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一、字词有讲究一、字词有讲究借助字词的情感色彩,咀嚼语词运

4、用的精准。借助字词的情感色彩,咀嚼语词运用的精准。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言语作品中虽然看上去不很起眼,但却举足轻重。用这个词或者用那个词,往往表达出来的情韵会截然不同。自古以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2, “推敲”的故事让多少文人乐于其中,无法自拔。语文教材中大都是名家名作,一字一词非常值得教师停留驻足,咀嚼把玩。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抓住关键的词语,让词语这个“关键点”成为文章情韵的“敲门砖” ,往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和语词运用的精准。如王玲湘老师在搭石一课中关于“伏”字的教学:师:“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弯”的意思。师:这个“伏”字左右结构,(出示字理图)左边生:

5、一个人师:右边生:一条犬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师:(手搭生的肩)真好!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因为我们家乡的人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

6、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年轻人对老人非常尊敬。3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师: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啊!言语形式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伏”在文中看似平常,却绝不平常。虽然它可以换成“弯”、“蹲”,甚至去掉“伏下身子”句子也是通顺的。但是,作者积淀在内心深处

7、的对于家乡淳朴民风的热情讴歌就蕴藏在这不起眼的“伏”字上,它是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眼。王玲湘老师独具慧眼,紧紧抓住了这个“伏”字,从它的字理构造说起,初步感受这个字蕴含着的“恭敬”和“心甘情愿”;再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随着“伏”字走进家乡人的内心;最后拓展意境,通过感受一代代人“伏”中的“理所当然”,使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地涌起对家乡淳朴民风的赞叹咏唱。整个教学过程,正是通过对“伏”字的咀嚼涵泳,使学生品出了这个词所渗透出的情韵。虽然,即使不对“伏”字这样“兴师动众”,学生也能粗浅地感受到家乡人民的“敬老”,但那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内容的层面,不能对学生的心灵形成撞击,更不可能引起学生对于语词运用的关注

8、。王老师这样的教学,不但“是对伏字音、形、意的理解,更体会了伏字的情、境、道、彩”(王玲湘语),最为难得的是擦亮了学生关注作者“怎么写”的眼睛,领悟到了语词运用的精准。二、标点孕节奏二、标点孕节奏借助标点的陌生运用,把握语韵节奏的奥妙。借助标点的陌生运用,把握语韵节奏的奥妙。标点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标点,所表示的意思也有很大变化。一些特殊的标点运用手法,非常少见,甚至出人意料,使人产生“陌生感” ,但却充溢着作者独特的认识、情感与思想。关注标点的陌生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触摸人物隐匿的内心世界,感受语韵节奏的奥妙,引发学生对标点表达方法的探求。请看笔者在“精彩极了”和“糟

9、糕透了” 一文中的教学片段:生:我从“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里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焦急?生 1:作者把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列出来,让人觉得时间很长。师:你有一双慧眼。我记得前面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他挖了 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跟它比较一下,你还有什么发现?生:上一课中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都用句号,我感觉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4师:同样是时间的罗列,前一课用逗号。这里作者却为什么都用句号?他到底要用这样的写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生 1:我感觉作

10、者是要告诉我们巴迪等得非常着急,他好像在不停看表。生 2:朗读时句号比逗号停顿的时间要长,这样读起来好像时间都快要停止了似的。师:是啊,想一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引读(师)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师)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师)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

11、生了这样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哟。在这里,连续在几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后面用句号,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教师在教学中将“读懂内容、体悟情感”和“关注形式、学习表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为什么用句号”为切入口,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比较,同样是时间的罗列,句号的运用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使他们领悟这几个句号形象地传递出了巴迪在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理;再通过想象和引读,将巴迪的焦急形象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句子带来的强烈的形象冲击和精神冲击,真正明白“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在以后的作文中,学生一定能够主

12、动地把这种简单却情韵无限的表达方法“偷过来” 。三、句子含温度三、句子含温度借助句子的特殊形式,体悟情感抒发的方式。借助句子的特殊形式,体悟情感抒发的方式。句子的表达形式是言语形式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一些情感型言语,就如一面魔镜,能够借助独特的句子表达形式,向读者透露出它特殊的情感意味,吸引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作者运用了后置和排比的形式,表达了“我”走进车间乍见母亲的一刹那,内心那种由“不可置信”所带出的震惊、心酸、无奈,甚至还有几分愧疚的复杂情感。

13、笔者在这个句子的教学中,借助它特殊的表达形式激荡起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和谐共振,让学生体悟到了情感抒发往往需要借助特殊的表达形式。5师: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生:出现了三次“我的母亲”,分别放在句子后面。师:按常理来说,三次“我的母亲”说成一次就够了,“我的母亲”应放在句子的前面。你感觉课文中这样写好吗?生:这样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每个动作都让我们看得那么清楚,那么细致!师:是啊,闭上眼睛,(师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背?生:瘦弱的!弯曲的背!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背?生:挺直的,坚实的背!师:母亲转过身,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生:布满皱纹!蜡黄的脸!师:在

14、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脸?生:白净!有光泽!溢满青春的脸!师: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生:布满血丝!疲惫不堪!师: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眼睛?生:炯炯有神!清澈的,会说话的眼睛!师:如今,这些都到哪里去了?生:都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了!师:是啊,那是我的母亲吗?那分明就是我的母亲啊!读着作者这样的描写,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生:非常难过。(心酸、伤心、痛苦、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自责)师:作者用这样特殊的写法,正是要倾诉他心中这份复杂的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母亲还有哪些地方让作者鼻子一酸,也深深地打动了你呢?你能不能仿照上面的句式,也来写一写这些冲击着你心灵的一言

15、一行呢?生 1:那背,又弯曲了,我的母亲;那头,又俯在缝纫机板上了,我的母亲;那身影,又开始忙碌了,我的母亲生 2:我的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那一张张皱皱的毛票;我的母亲,将钱不由分说地塞在了我的手心;我的母亲,大声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6师:你为什么要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了呢?生:母亲的这些动作,就像敲打在我心上似的,我很难受啊!我想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所以我把它放在前面了。由于教师前面借助句子形式铺陈开了作者的情感,使干巴巴的句子浸润了作者浓浓的情味,也漾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触摸到了这种特殊形式所负载着的语言温度,而且学到

16、了这种饱含深情的言语表达形式。后面的练笔,实际上是学生“意”与“ 言”的转换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已经完全能够借言达意,懂得了“我的母亲”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秘密”,在运用中能够活学活用,借助不同的位置为自己的表达需要服务。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课堂上学生“用笔思维”,于说写中表达胸中情意,经历语言实践,将情感抒发与语言表达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四、语段藏意蕴四、语段藏意蕴借助语段的独特结构,触摸意蕴呈现的脉搏。借助语段的独特结构,触摸意蕴呈现的脉搏。在优秀的言语作品中,语段的结构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部分。因为要呈现特殊的意蕴,作者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的语段形式。这些特殊的语段结构,也是一个“语言秘密”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蕴?这些都是教学的着眼点。如松坊溪的冬天 “雪中”一段,开头三个句子“下雪了。 ”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分别独立成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