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447297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迁移与环境复习目标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与推力 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知识要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一般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把握人口迁移定义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含义: (1)从时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的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2)从空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指跨越地区或国界。人口是否发生迁移,通常以行政区域界线来区分,而不是距离远近。2. 人口迁移的分类:(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

2、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根据行政单位的大小,可分为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2)按迁移方向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的四种类型 :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 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

3、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别。 从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看,气候、土壤、水源和矿产资源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看,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 素。其中,经济因素是经常性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从政治因素方面看,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变化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 因素。 (1)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4、。例如,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2)淡水 淡水的分布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 移的方向和规模。 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是逐水草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的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 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 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就有为寻找新土地而发生人口迁移。直到今天,在广 大的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的不足和土地生产力衰竭而迁移。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

5、基础。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移动。例如:我国的大庆(石油) 、攀枝花(铁矿)和英国的伯明翰(煤碳) 。2.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和婚姻家庭等。 (1)经济因素 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 的迁入。 (2)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 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近几个世纪以来,

6、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迁移就与此有关。 (3)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 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4)婚姻和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实现家庭团聚)则在未成 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1)政策 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合理的政策可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不合理 的政策,或者政策合理但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战争 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起人口迁移。 例如:二战期

7、间,欧洲人口迁移达到 3000 万人。20 世纪末发生在非洲卢旺达、刚果地区的部族战争, 欧洲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冲突等,引起人口迁移的数目同样以数百万计。 (3)政治变革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 例如:我国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和北京之间不断地变换。每一次这样的变化和朝代更迭,都曾经引起过人口的大规模的迁移。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人口迁移,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考古学表明,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在亚热带气候地区,而 今天地球陆地上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类生活。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相同。 主要环境条

8、件迁移的原因 采集和狩猎时期生存发展受环境的直接影响,特别是植物果 实和猎物分布寻找食物农业文明社会农业生产对象主要是土地,土地不可移动性 使农业人口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土地相对 不足,使人口迁移。寻找新的土地工业文明社会根本上改变了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 工业生产要求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 及市场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此时人口迁移 规模前所未有。工业生产条件 的不断变化由此可见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现在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环境难民”:近年来国际上新出现的一个概

9、念,指由于发展项目(如大坝、水库建设) ,或者自 然灾害(如地震、洪水)而无家可归的人;由于居住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生存,被迫背 井离乡的人。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 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来讲,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 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对迁入地 人口迁移可以补充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和劳动力;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 展。但如果人口迁入过多,过快,也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基础设施压力过大等社会问题。 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有组织地大规模向边疆

10、和工矿区移民。 有利方面:帮助开发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立起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改变了原 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迁入地区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不利方面:有些地方由于生态环境效益上考虑不周,或者工作上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 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在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把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放在非常重要 的位置。 例二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有利方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方面:给城市环境、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 难找到合适的住处,私搭乱建各种“窝棚” ,往往成为城市环境“

11、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西部开发,人口西迁 B.江西人到上海购货 C.农村人到城市务工 D.知青开发东北北大荒2、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的自然要素是: ( )A.气候 B.淡水 C.土壤 D.矿产资源3、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的影响不同,以下能正确说明这种关系的选项是: ( )A.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受环境的制约作用,人口相对稳定 B.农业社会,农业人口随水土而居,迁移频率加大 C.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生产条件不断变化,要求劳动力不断进行迁移 D.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

12、济因素始终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二、读下面“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号为拉力因素,表示一个地区 _ 的因素;图中的“-”号为推力因素, 表示一个地区 _ 的因素;“0”则表示 _ 因素。(2)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来自 _ 地,有些来自 _地,有些则来自 _ 因素。(3)三峡库区移民数量达百万之多,下列影响三峡移民的因素中,属于拉力的是 _ ;属 于推力因素的是 _ 。 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近后靠、就近安置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安置移民 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题二参考答案:(1)吸引人口 排斥人口 无关 (2)迁入地 迁出地 中间障碍 (3) 中间阻力中间阻力迁出地迁出地迁入地迁入地00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