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1370958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现象分析汾湖实验初中 王俊玲 215211 深度学习是新课改形式下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基于学生的深度 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应是深度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 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 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的一节黔之驴的公开课。这是一次具有典范意义的带 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现对这堂课做一简要分析。 这堂课黄

2、老师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柳宗元是谁,温故而 知新,在回忆中巩固了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应用于对新知的学习。 接下来,以朗读的形式检查预习情况,指出朗读要领:读出感情,读出节 奏。纠正错误读音“驴不胜怒”中“胜”读第一声,表示“能承受”之意,指 导学生文言文要多读,多揣摩,及时对学生朗读进行反馈和评价,并进一步提 出要求: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老师朗读示范何为文言文之味。 接下来,让学生结合预习,找出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进行提问。质疑,发 现问题的过程,正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过程。接下来,老师提出 疑惑之处:文章的题目是黔之驴,主要角色应该是驴,但文章写虎篇幅反 而更长,是什么原

3、因呢?并明确要求:圈画出描写驴和老虎的动词,问题的指 向性非常明确。 先找出描写驴的部分,并概括驴的特点。而学生的概括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黄老师暂时把问题放一放,让学生接着去找写虎的部分。抓住关键词,概括出 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接下来进一步指出,文章将驴和 虎放在一起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写虎是为了衬托驴,通过进一步分析, 再让学生来说说驴的形象,学生很自然地答道“外强中干”,而黄老师在这里 强调“外强中干”的意思是:外表强大,内心虚弱。然而驴的内心并不虚弱, 因此,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驴貌似强大,实则无能。在一些模棱两可 的地方,强调老师的权威性,纠正学生的误读。

4、接下来质疑:题目为何是黔 之驴而不用黔之虎呢?补充说明寓言的特点,假托一个故事,往往以拟 人的手法,来揭示一个道理。 而本篇寓言主要是通过驴的悲剧,来说明道理。因此,寓言的题目是黔 之驴。问题的提出是环环相扣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思维梯 度。并请学生思考:通过驴的悲剧,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得并不到 位,比如一个学生回答:我们没有本领的时候不要和人斗。黄老师首先肯定学 生概括得有道理,但驴并没有和虎斗啊?这里老师要适时给与学生的回答以回 应,不求学生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多肯定,这样学生回答问题 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结合柳宗元写作这篇寓言的时代背景,他当时参加了王叔

5、文的变革,因为 失败被贬到了永州,作者写驴,实际上是为了嘲讽当时社会上的某一类人。要 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必须知人论世。在此,结合学生以往对柳宗元的了解,新 旧知识融会贯通,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深入探究。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表述并不到位,黄老师话锋一转,让学生从文本中 提炼出有关的成语,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并提问指 的是怎样的人?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提到“江郎才尽”,黄老师幽他一 默,和驴有关吗?众人笑,黄老师伺机调侃,这词和他有关,因为他的名字中 有“江”,并用该词造句,结合自己的经历, 让学生开怀一笑,并印象深刻地 记住了它的意思。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彰显

6、老师的语言魅力以及 随机应变的智慧,而课堂的主人又始终是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生成者,每一 节课都是原发的,教师的智慧正体现在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思维火花上,让他 们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求真,求美,关注词语的积累。进而揭示柳宗元的本 意就是通过驴来讽刺那些看似强大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一个问题解决之后,黄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进一步提出疑问,为什么标 题一定是黔之驴,用驴是不是可以呢?看似很随意的提问,把学生引入更 深层面的思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有学生说是因为贵州这个地方贪官多,老 师否定了学生的这一看法,常理推之,其他地方也有贪官,指出分析文章要从 文本出发,及时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来。

7、 看大家对这个问题理解不到位,黄老师转移话题,提问哪些人喜欢老虎, 有没有喜欢驴的,就本文来说,虎比驴可爱多了,因此,学生大多喜欢老虎。 而黄老师结合实际,为驴正名:驴勤劳朴实,是财富的象征。为什么文中的驴 不遭人待见呢?更进一步思索,错不在驴,错在驴处在非其地的位置,强调 “黔”之“驴”,是为了暗示“驴”所在非其地。造成驴这一悲剧命运的罪魁 祸首是“好事者”。在这里犹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出作者真正想要讽刺 的是“好事者”,并让学生思考好事者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很自然地答出“当 时的皇帝”。 教师的提问充满智慧,看似随意的发问,实则转换角度,启迪学生,发掘 思维潜力,突破思维局限,最终让学生

8、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分别以驴和虎的口吻来讲述故事。要求符合原文, 加入适当想象,有明确的中心。学生在复述故事的同时,加深了对于文章的理 解,复述故事要求不高,但接下来黄老师要求以“驴”口吻复述故事的学生思 考: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驴后代一个什么教训呢?。将学生思维不断朝纵 深引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起到寓言的警示意义。 这堂课,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老师的深度教学以及学生的深度学习,整个一 节课,没有花哨的设计,返璞归真,以师生对话为主体,带领学生层层深入, 拨云见月,进入文本核心。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最后,黄老师还指出这篇寓言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角度,我们可以读出更多 新意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一堂课,容量丰富, 却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黔之驴的探寻,永远是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