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294381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一章 辩证的唯物论辩证的唯物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哲 学不同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 问题。这个问

2、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 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3)世界的存在状态: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世界是 “怎么样”的呢?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世界万物为 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这 属于方法论问题。辩证法是指联系地、发展地和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观点与方法。它认为世 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而联系和发展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 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一种发展观,是指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

3、地考察事物的观点和 方法。它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 减和场所的变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4)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自发辩证法。如 古希腊辩证法思想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一切皆流, 无物常住” 。近代的唯心辩证法。黑格尔认为“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 , “凡 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 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4、的过程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背景下产生的。 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能够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表示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 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包 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

5、)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 互联系既包括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的外部联系。2对客观事物来说,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另一方 面,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 学范畴。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处于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 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 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

6、结构和功能,都保持着自己质的规定性,因而都有相 对稳定的一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就是 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在绝对运动中包含有相对静止,在相 对静止中又有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在物质运动中具有 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一种是相对主义诡辩论。3,时间和空间(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 间就是运动着

7、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决 定了它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三、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的起源: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特有的生产 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社会的劳动。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 机能和产物。3.意识的结构和作用(1)意识的结构:意识的结构,就是“意识到的对象”与“意识着的主体”之间的特 定关系。(2)意识的能动作用

8、: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 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二是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 当前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动地反映现实, 更重要的在于能动地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三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第二章第二章 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一、唯物辩证法是关

9、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3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 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联系是事物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把握事

10、物。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科学方法。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 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旧事物 向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 定的。首先,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

11、孕育成熟的。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是促使 它灭亡的因素,同时又是它赖以存在的因素。其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 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同旧事物相比内容上比较丰富,也就比 较高级和复杂,因而它就比旧事物优越,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趋势,代表着发展的未来,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3)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 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它 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

12、。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制造规律、消灭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要正确发挥主观 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 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 化。一方面,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它并不排 斥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二、对立统一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就 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

1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际内容。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所谓矛盾,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的哲学范畴。(1)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4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 的基本内容。(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发展。(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称为事物发展的内 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称为事物发展的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 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承认外

14、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 中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的 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 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 在原因或根据。(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关系,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具体地说,包括三层含义:第

15、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依赖、互相联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 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理论依据;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与工作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法的实质和核心,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去解 决各种实际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第二,在对立中

16、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第三,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质量互变规律三、质量互变规律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 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引起新的 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 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质量互变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四、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 现。51,肯定和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所谓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 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所谓否定是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 化为他物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唯物辩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