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1206553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思维模式分类看教育价值取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从 思思 维维 模模 式式 分分 类类 看看 教教 育育 价价 值值 取取 向向新闻来源: 新闻发布日期 2004-8-31 查看次数:109摘要本文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基本的思维模式有 4 类:逻辑型(A)、操作型(B)、艺术型(C)、交往型(D)。应用这 4 类思维模式及其组合,分析了 4 种教育价值取向:其一,为应试而教育,导致单一的价值取向,只重视(A);其二,为专业而教育,导致功利的价值取向。理工科(AB)、人文社会科(AC 或 AD)、艺体科(CD);其三,为生活而教育,需要较综合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ABC 或 ACD);其四,为发展而教育,需要整合的价值取向,重视

2、个人的和谐发展,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BCD)。新课程改革是选择了整合的价值取向,即“为发展而教育”。 关键词思维模式 分类 教育 价值取向 新课程改革 一、思维模式分类 作者将“思维模式”与“课程分类”、“方法模式”、“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智能模式”、“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类型”、“全脑模型”等分类,进行“系统分析”、“来回调试”,进行尝试性归纳和探索性演绎,最后,将“思维模式”分为 4 大类:逻辑型(A)、操作型(B)、艺术型(C)、交往型(D)。1 逻辑思维(A)的特点是:人应用语言、数学、逻辑(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文字、数字、符号等,通过抽象概念去解决问

3、题;操作思维(B)的特点是:人应用实物、仪器、机器等,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艺术思维(C)的特点是:人应用图像、音乐、模型等,通过体验到的形象去解决问题;交往思维(D)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应用调查、统计、讨论等,通过交流、互动、反思去解决问题。 与逻辑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理论思维、形式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与操作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经验思维、具体思维、行动思维、实验思维;与艺术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形象思维、直感思维、直觉思维、审美思维;与交往思维等价或近似的表述是:社会思维、统计思维、互动思维、反思思维。 根据与“全脑模型”的对应研究得知:逻辑思维(或称“分析家型”)主要是使

4、用人的左脑上部;操作思维(或称“组织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左脑下部;艺术思维(或称“梦想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右脑上部;交往思维(或称“交际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右脑下部。23操作思维(B) 人实物、仪器、机器,主要使用左脑下部逻辑思维(A) 人语言、数字、逻辑,主要使用左脑上部艺术思维(C) 人图像、音乐、模型,主要使用右脑上部交往思维(D) 人人(调查、统计、讨论),主要使用右脑下部图 1 四大类思维模式及其特点作者的新研究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的分类有如下对应关系:4身体运动智能 自然学者智能 (操作思维 B) 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思维 A)

5、(艺术思维 C) 音乐智能 空间智能 (交往思维 D) 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 图 2 思维模式与多元智能二、4 种教育价值取向 应用上述 4 种思维模式及其组合,可以分析 4 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与利弊。 第一种,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单一的价值取向。即只重视学生书面文字的逻辑思维(A)。只抓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升学要考试的科目。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或一切为了留学考试。这种价值取向培养的学生,突出的特点是“会应试”。全部时间和精力去为应试而教育,必然以牺牲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思维)、审美能力(艺术思维)、交际能力(交往思维)为代价。导致这种单纯“会应试”的学生,不会动手操作,不会

6、审美立美,不会社会交往。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升学第一”、“留学至上”的年代,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相当的市场。纯粹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既不利于个人潜能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改革考试制度上,制约人们选择这种价值取向。 第二种,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功利的价值取向。较早地只重视学生今后所选专业的思维模式。为了学生有一技之长,能较快谋生。选择理工科专业方向的学生,重视逻辑和操作(AB)。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重视艺术与交往(CD)。选择艺术和体育专业的学生,重视艺术与操作(CB)。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这种较早确定专业方向,为专业而教

7、育的价值取向,有实用性与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功利的价值取向,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和谐发展,并不利于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比之于为应试而教育,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为专业而教育,这种功利的价值取向,还是要稍好一些。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不是一种真正好的价值取向。 第三种,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较综合的价值取向。即除了重视逻辑、操作之外,还十分重视艺术审美,或者还十分重视人际交往。是(ABC),或是(ABD)。这种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并非单纯“为应试”教育,并非过早“为专业”而教育,而是为了学生有充实的精神生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今后社会的需要。强调逻辑则“会考试”,强调操作则“会

8、动手”,强调艺术则“会审美”,强调交往则“会交际”。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价值取向。因为生活是丰富,生活是变化,必然需要较综合的价值取向。这种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显然优越于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优越于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四种,为发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整合的价值取向。即除了重视逻辑、操作、艺术之外,还加强社会交往的教育,是(ABCD)。为了学生全面的和谐发展,今后不仅能创业,而且能创新。为发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关键词是“发展”。这个“发展”要理解为:在个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起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

9、展。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或译为“学会生存”)。这正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中国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也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 三、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20 世纪初,中国的教育主要“效法欧美”,开始了现代的课程改革。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的教育从“效法欧美”转而全盘“学习苏联”。苏联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中学到大学主要是“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对于一个经济落后、工业薄弱的国家,为了快些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教育上

10、选择“为专业而教育”这种功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合理性,但是做过了头,就有明显的局限性。1958 年,中国的“教育革命”,以及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就课程改革而言,是更加趋向实用、更加走向功利,是典型的“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 中国在教育理论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毛泽东强调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学生在“德、育、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指导理论是正确的、指导方针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一段时期确大相竞庭,“为专业而教育的功利的价值取向”常常占居主流地位。应当说,选择这种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合符国

11、情,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认真思考选择更加合理的价值取向。 中国从 2001 年正式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正在从地区试验走向全国实施。作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明确地选择了“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 从整个国家的教育大环境看,中国主流的思想是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前面已经分析了“应试教育”是一种单一的价值取向,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基于此,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在过

12、去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新增加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和谐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从思维模式看,新课程改革,既重视逻辑和操作,同时,重视艺术审美和社会交往,是(ABCD)。 以具体的“语文”学科看,新课程改革,我理解语文学科应当是:经典的语文(逻辑性)、实用的语文(工具性)、审美的语文(人文性)、交往的语文(社会性)这 4 者的整合。只强调工具性,或只强调人文性,都属于“为专业而教育的功利的价值取向”。强调上述 4 者整合,则属于“为发展

13、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见图 3) 从思维模式分类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数学学科的新课程应当是:形式的数学(逻辑性)、操作的数学(工具性)、直觉的数学(艺术性)、传播的数学(社会性)这 4 者的整合。是强调逻辑性,或是强调工具性,都属于“为专业而教育的功利的价值取向”。强调上述 4者的整合,就可以将历史上数学哲学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直觉主义”、“结构主义”等融合统一起来。这应当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见图 4) 操作的数学 (工具性) B 形式的数学 (逻辑性) A 语文 (工具性) B 经典的语文 (逻辑性)C 直觉的数学(人文性) D 传播的数学(社会性)

14、 C 审美的语文 (人文性)D 交往的语文(社会性) 图 4 从思维模式看数学课程改革 图 3 从思维模式看语文课程改革从系统思维看(A、B、C、D),仅仅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显然都是不足的。真正好的语文课程应当是逻辑性、工具性、人文性、社会性 4 者的综合。仅仅强调逻辑性或操作性,显然也是不足的。真正好的数学课程应当是逻辑性、操作性、艺术性、社会性 4 者的综合。 再以科学课程为例来看。作者正在参与编写的科学(7 年级9 年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融合的科学”、“探究的科学”、“有趣的科学”、“发展的科学”四者的统一。“融合的科学”是突出逻辑思维,是以科学统一的核心概念贯穿科学的始终,以此

15、方式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知识和能力;“探究的科学”是突出操作思维,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活动情景,以此方式让学生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有趣的科学”是突出艺术思维,是强调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方式让学生去体现和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发展的科学”是突出交往思维,是通过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以此方式让学生去领会和领悟科学的整体发展观,从而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需要协调关系,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我们这样编写科学教材,正是自觉地选择“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见图5) 从系统思维看,科学课程应当是“融合的科学”、“探究的科学”、“有趣的科学”、“发展的科学”四者统一。参考文献 1查有梁论思维模式的分类及其应用J教育研究,2004,(1) 2奈德赫曼全脑革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341 3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2459 4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