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1199313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地地理理环环境境: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 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固固体体地地球球:一个由不同状态与不同物质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气气旋旋:呈螺旋状向内旋转运动的大气。 反反气气旋旋:呈螺旋状向外旋转运动的大气。 承承压压地地下下水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牛牛轭轭湖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 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 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 故称之为牛轭湖。 季季风风:大范围地

2、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气气候候: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 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大大气气环环流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 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气气团团: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锋锋面面: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 地地球球表表层层系系统统: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 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山山谷谷风风是是怎怎样样产产生生的的?在

3、山区,白天从谷底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 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称为山谷风。白天,因为山坡上的 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温剧烈,辐合上升,空气从谷底向上爬升,形 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入谷底,形 成山风。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平平衡衡与与失失衡衡:在一个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正常运行的生态系 统中,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是趋于平衡的,这种平衡称为生态系统的 内稳定状态,或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 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一) 反馈机制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者的 作用是相反的。负反馈使生态系统大致失衡;正反馈使生态系统远

4、离平衡。 (二)抵抗力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 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的力。 (三)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干扰破坏后, 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 外界压力很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它的自我调 节能力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至整个系统 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世世界界各各大大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分分布布特特征征: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 资源丰富,调节全球性气候。湿地生态类型 范围:河流、湖泊、红树林、 泥炭地、沼泽地、沿海滩涂、低潮时水深不

5、超过6 米的浅海水域。森林生态 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主要营树栖和攀援生活,有绿色水库之称。城市生态系 统中人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消费者主要是人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草原 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缺乏高大植物。 森林生态系统特点: 动植物种类数量多、群落结构复杂。农业生态系统: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2大,群落结构单一且不大稳定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负负反反馈馈和和正正反反馈馈机机制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者的 作用是相反的。特别是负反馈对系统的自我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系统 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

6、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在生物各组 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 捕食者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 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 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 地地球球运运动动的的环环境境效效应应:地球运动主要形式包括自转与公转。自转产生了 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昼长夜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队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地内内系系统统与与地地外外系系统统的的相相互互作作用用:地表系统的形成,与地外系统、地内 系统所提供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地

7、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一一、能能量量的的来来 源源: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二二、引引力力的的影影响响: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 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三、陨陨石石撞撞击击的的环环境境效效应应:1.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 陨石坑与环型山。1.陨石撞击导致地震。3.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 灾变。4.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 四四、其其 他他宇宇宙宙因因素素的的影影响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交换,尽管 数量并不很大。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一一、能能量量的的来来源源:地热是地球 内部各种放射性元素所释放出的能量。地热向地表传播 。它提供动力引起

8、地 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 二二、物物 质质的的交交换换: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三、地地内内活活动动 的的其其他他环环境境效效应应:除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外,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 一些直接的影响。 全全球球气气候候分分异异规规律律以以及及各各种种气气候候类类型型特特征征: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是决定 气候分异的基本依据。由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 律,决定了全球的气候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非地带分异规律 。(一)地 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造成的热力分异的存在导致了各种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按 纬度更替的趋势,即气候的地带性。

9、气候的地带性是在热力分异基础上形成 的。(二)非地带性:海陆的分异、大气环流、地形起伏等因素直接或间接 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使气候呈现了一定的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 带性的特征。海陆分异是最重要因素。1. 干湿度分带性:沿海地区常形成 海洋性气候,由沿海向内陆去,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 2垂直带性:一方面,高大的山地阻碍了气流的运动,成为气流运动的屏 障,出现一山之隔气候迥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地周围地区气候 的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 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即气候的垂直 带性。主要取决于山地

10、高度以及所处纬度。 热热带带雨雨林林气气候候:全年高温多 雨;常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赤道附近,南北纬10 度之间 。热热带带草草原原气气候候: 分干湿两季;受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南北纬 10-20 度,大陆 西岸 热热带带沙沙漠漠气气候候:全年高温干燥;常年受副高影响;南北纬 20-30 度, 大陆西岸。 地地中中海海气气候候气气候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和 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南北纬 30-40 度,大陆西岸。 温温带带海海洋洋性性气气候候:全 年温和多雨;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北纬 40-60 度,3大陆西岸。 热热带带季季风风气气候候:夏季

11、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雨旱两季 ;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热带季风,成因加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 动) ;南北纬 15-25 度,大陆东岸。 亚亚热热带带季季风风气气候候:夏季高温多雨,冬 季温和少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北纬 25-35 度,大陆东岸。温温带带季季风风 气气候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西南的季风, 加上地形的影响);南北纬 35-55 度,大陆东岸 。温温带带大大陆陆性性气气候候:夏季 温和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极极地地气气候候:全年低 温,降水少 ;分苔原带和冰原带。苔原带主要在在北冰洋沿岸;冰原带在 南极大陆

12、和格陵兰岛。山山地地气气候候: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发生变化 各各个个圈圈层层的的变变化化趋趋势势:岩岩石石圈圈:海底扩张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岩石圈总 体向西漂移。板块的运动将导致:1、世界大陆的位置将向西偏移2、欧亚与 北美洲板块的相向运动将导致太平洋的逐步缩小,大西洋的不断扩大; 3、 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北方向漂移4、印度板块的向北移动由于受到欧亚板块的 阻挡,将导致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进一步隆升,以及中国西部地区的 向北迁移;5、东非大裂谷的发育,将使红海扩张为大洋,非洲与亚洲分离。大大气气圈圈:最明显的是臭氧层的变化。大气臭氧层的减薄,出现臭氧空洞。 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大气环流的改

13、变。水水圈圈:一一、海海平平面面上上升升:(1)海浪 与风暴潮灾害加剧。 (2)洪涝灾害加剧。 (3)盐水入侵、土地盐碱化。 (4) 港口功能受到影响。 (5)排污难度增大。二二、水水循循环环与与水水平平衡衡的的变变化化:水循 环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区域水平衡将会受到破坏。三三、水水圈圈组组成成与与结结构构的的变变 化化:气态水、液态水比例增大,而固态水比例减小。生生物物圈圈:一一、生生物物圈圈组组 成成的的变变化化: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一些生物种类的灭绝。二二、生生物物圈圈结结构构的的变变 化化:(1)大气中的微生物含量增加。 (2)地球表面生物水平分布的不均匀 性进一步增大。 (3)生物分布向

14、中高纬度地区扩展。 (4)陆地生态系统的空 间范围缩小。 (5)一些渔场消失,而另一些渔场则可能扩大或诞生。三三、生生 物物生生产产率率的的变变化化:一些物种由于一时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生产率将会降低。 由于大气 CO2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会增强,从而使得植物的生产 率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叫做CO2的施肥效应。受饥饿威胁的人口有所 增加。 湖湖泊泊效效应应与与水水圈圈、大大气气圈圈、生生物物圈圈相相互互作作用用的的关关系系:水体的比热和热容 量比土壤、岩石和植被大。由于比热与热容量的差异,水体覆盖的地面温度 变化迟缓而没有水体覆盖的地面温度变化迅速,从而导致不同部位地面温度 的差异

15、。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 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在这种环流的作用下,从湖泊蒸发的水源 源不断地被输运到湖泊周围地区,在那里形成降水。 (1)水分平衡的变化。 (2)对温度的调节。 (3)风速增大(4)常年多晨雾。 (5)广阔的湖面对气 团交换有一定的影响或制约作用,云团经过湖面时变得温顺稳定。 绿绿洲洲效效应应:由于含水量比较大的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并且由于蒸发和 蒸腾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小,这就是绿洲效 应。 黄黄土土的的分分布布形形成成以以及及特特征征: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 积物。 。 (1)质地均一,

16、以粉沙为主;(2)结构松散,空隙比较发育,空隙 度一般在 40%-55%之间;(3)富含碳酸钙,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16%之间; (4)无沉积层理,垂直层理发育;(5)具有湿陷性(遇水后碳酸钙等可溶4盐被淋溶、流失而沉陷) 。大部分黄土是由风力堆积而成的。黄土地貌是水 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岩岩石石圈圈运运动动(板板块块构构造造学学说说以以及及漂漂移移学学说说):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 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岩石圈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 整体一块,它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 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岩石圈板块是活 动的,大陆的漂移就是板块运动的表现。 (一)板块的划分: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和南 极洲板块七个大板块。 (二)板块的边界: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 转换断层型边界。 (三)板块运动与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