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1177891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梁玉洁信阳师范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摘 要:周同宾的散文有这样三个部分:欢快的恋歌;低吟的哀歌;无言的挽歌。他由土地上的父亲、乡亲,联系起中国亿万劳苦农民的耕作生计和心理状态,剖析着中国社会中恒久的国民性问题,以现代意识触摸与审视乡土文化心理。周同宾对农村出路的忧虑和关心、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深刻思考是一贯的,新世纪以来,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渐趋凋敝,周同宾在哀婉之余生发出保存中国农耕文明标本的急切之情。这些都使得他的散文情韵丰厚而时代气息不曾缩减,情怀遥深而思想气质不流于迂阔。关键词:乡土书写;文化心理;国民性;农耕文明 在中原作家群

2、中,周同宾是以散文闻名于世的。乡土书写是中原作家群的特长,周同宾也不例外。在周同宾的散文中,对乡土的吟唱是挥之不去的声响,这声响应和着时代的旋律,也熔铸了作者自我的性情表达和思想探询。周同宾出身农家,现在仍是一介布衣,他坦言“我是农家子,吃红薯饭长大,穿粗布衣成人,对农村和农民,一直怀有一腔挚情。”11他对农村、农民的感情是直接而深刻的,他的作品最能再现农村的变迁,还原农民的面貌。所以,乡土写作不仅仅是他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心灵而深入心灵的精神旨归。迄今为止周同宾的作品已几千篇,早期抒时代之情所作的百余篇曲词作品,内容亦是贴近农村农民,被广泛传唱。此后专攻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无论写景咏物,还是

3、怀人感世,都流露着真情实感,以“地之子”的真诚和真情,吟唱着一曲曲乡土之歌,这既有欢快的恋歌、又有低沉的哀歌、亦有无言的挽歌,形成了他乡土之歌丰富深广的思想涵蕴。一、守望乡土,欢唱恋歌一、守望乡土,欢唱恋歌周同宾前期创作,欢唱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之歌。农民耕其地、农村展新颜、风景美如画。他总结当时的作品也说:“农村确实有这个田园美,风情美,风光美,风俗美,这些所谓的美,就是当时我散文的主题。”2乡间的小路、铃铛,丁当丁当,从这些早期的散文集所收录的作品中就可看出,大都描写美好的景致,朴实的民风和醇厚的民俗,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乡村的诗,诗的乡村”。“故乡无处不飞花”的山水田园之美。八百里绵延的伏

4、牛山,起伏着无数个关于山的神奇的故事,比山更奇的是山里的石头,造型多样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乡纪事);瑟瑟流淌的柳叶河,映着青翠的柳林,分外澄澈碧绿了,摆渡河中,呼吸的空气也和着清香(浪花渡);梨树、枣树、杏树、石榴树、葡萄树,树树开花、结果的热闹小院(梨花院);黄莺“滴溜溜”、茶鸡儿“喳钩儿”、老黄鹌“割豆啦”,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声脆过一声,好不热闹的清晨(晨兴);甘甜醇美的豌豆角,为青黄不接的“荒春”带来了第一顿十足的美味和幸福(豌豆谣);四月春来的乡村,微风吹出一幅“四月飞絮飘,姑娘俏皮乐”的人与自然欢快融洽的图景(四月);夕阳的余晖下,拖着长腔的牛哞、拉着牛绳的牧童、挥着柳条的赶

5、牛童、也有乐悠悠坐在牛背上的孩子,这俨然一幅牧归图的优美画面(夕暮);晴好的夜晚,虫子吱吱叫、男人的粗话、女人脆生生的笑声、老奶奶哼唱的催眠曲,声声入耳,声声优美,一副月圆人美满的和谐画面(秋日三章)。“乡民无时不美好”的民风之自然朴实。家乡的点点滴滴早已浸润在周同宾的身体和心灵中,虽然后来求学离开家乡,但对家乡淳朴厚道的乡民是难以忘怀的。乡情,文如其名,作者以简洁明朗、毫不做作的文笔,流露出每次回到家乡甜蜜的心情,以及对乡亲热情和真情的感念。梨花院中小时候与伙伴们嬉戏玩闹的场景也是作者时常怀念的。虎哥弟兄不仅是游戏的组织者,也是“我”的保护者,被欺负时总是仗义相助;分家后,兄弟渐生嫌隙,但最

6、终还是和睦相处,两家融融。表现了农家人一种朴素、纯净的人性。芦花湾二题中,作者驻村受到刘柱子一家无微不至的关照,但在刘柱子无辜受批时,却难以帮其开脱,深深自疚以至生病,而刘家大娘冒雨蹅泥踏水前来送热水、姜汤,帮盖棉被叮嘱不能受凉,时至今日,作者回味起还是一种难言的滋味。朴实的乡民总是带给作者感动又愧疚的复杂心情。老实寡言的刘秉德,因“四类分子”的帽子,总不免被批,作者暗地帮助不料却使他更加受批,但善良的庄稼人分得出好赖,嘱咐后辈不能忘了这个恩人。我想也许正由于这些简单纯粹的乡民,才让周同宾始终保持着“痴儿”的情感,书写乡土、乡音,抒发乡情、乡念。“风俗无处不淳厚”的民俗之热闹纷呈。尤其在神曲、

7、端午七夕中秋、高台曲旱船高跷中最为明显。也许是自古以来受楚文化的影响,南阳的民间文艺内容广泛、样式不一,无论山歌小调抑或民谣俚曲,都带有楚风,婚丧嫁娶、祭神祀鬼皆要唱歌,高台曲的生活剧、爱情剧“充满农村的风情风韵和泥土的清醇芳香,它粗,它野,它俗,然而它美,一种少经雕饰的自然的美。”334划旱船也是北方逢年过节的表演内容之一,惟妙惟肖的神态动作,仿佛真在水上划船一般,随着竹蒿的晃动,老艄公脆生生的“旱船歌”亦随之唱开。高跷也是农民迎神赛会的表演曲目之一,踩高跷常有许多花样的走法,还要和着步子唱各种唱词。这些农村特有的风俗也反映了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除此之外,节日时的风俗还有端午吃红皮蛋

8、;七夕晚上青年对象在葫芦架下约会;中秋拜月、吃月饼、柿子,老人讲月亮的传闻、孩子唱月亮歌谣。故乡还有许多迷信的习俗。比如戏子身份下九流,死后不能入老坟;墓地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践踏祖宗是有罪的;大仙杨上的乌鸦、麻雀都成了神鸦、神雀,不能乱打,否则要害病的。农民对神怪近乎无知的信奉,谁头脑发热,去土地庙烧三炷香,磕三个头许愿;大年初一是敬神的高潮,搭席棚、垒香案、挂神像。这些朴实的风俗习惯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对生活最虔诚直白的渴求,精神上有所寄托,才能使这些个体生命感到些许的慰藉。杨朔曾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4196,“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4220。可以说

9、,周同宾在创作上也是深受这种诗化散文的影响,所以,他这个时期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都透露诗的节奏和韵律,正如孙荪所言“诗的乡村,乡村的诗”。当然,乡村并不总是美丽动人的,比如兄弟阋墙;妯娌争吵;饥馑的荒春;乡民鸡毛蒜皮的骂嘴;无辜被批斗的乡人;无知迷信的风俗习惯即使种种不和谐的存在,作者最终也能以一种诗意的语言道出,并且给出人们理解释怀的缘由。鲁迅在评价三国演义的类型化人物时说:“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坏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5323此时的周同宾写人物也是这样,他们身上多是优点,善良、朴实、真挚、简单,这样总不免类型化的痕迹,然而作者当时的创作个性就是如此,深厚的恋乡情结,对审

10、美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有意识的侧重于美的方面,不自觉地展示乡村的美好和乡民的淳朴,加之他自身温和平易的性情,总是会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用感情的细网过滤着生活的杂质和丑恶,留下了美丽和纯真。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是我们看取一个作家创作内容的重要条件,而周同宾早期的创作也可以归结到这三要素。由于时代环境和杨朔散文模式的影响,又加之作者本人的“农家子”身份,所以,前期大都是写乡村的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气候上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民生活能够自足,现在看来这是农耕文明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这种天下太平的图景,使作者不由得吟唱起乡土恋歌,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

11、农村确实存在的美好。创作环境上,70 年代末之前的文坛,除周同宾外,模仿杨朔写作的大有人在。“所谓的杨朔模式,将散文引向了现在看来严重缺乏想象力、主题题旨平庸、叙事方式僵硬的狭窄小道。这种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煞尾点题的模式,年复一年,千篇一律的反复运用,使他成为不可拒绝的散文楷模。”6389“我写了一百多篇,受杨朔散文影响的文章,评论家楼肇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座谈会上说:同宾,你从马蹄塘纪事,就开始摆脱了杨朔散文的羁绊。杨朔散文写久了,读者腻不腻,烦不烦不说,连自己就腻了烦了,这么一个套路下来就没意思了,必须改变,思路开始往外开阔。”2在一个以小农经济生产关系为主的国家,农民始终是最底层、最艰

12、辛的身份,他们的生活充满着酸甜苦辣,每个农民身上都是沉重的,苦痛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周同宾作为有自省精神,始终不满足的作者,他想要打破诗情画意般轻浅的农村书写笔调,试图呈现出厚重一些、深刻一些的乡土书写,审美意识上的嬗变使他想要记录下家乡农民,进而大而化之到中国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让大众了解到中国农村、农民的历史感、沧桑感。所以,马蹄塘纪事标志着周同宾创作的第一次重要转折。虽然这篇散文还是以描写农村的风物为主,但作者已经有意识写出农村的一点历史感,也实写了农村的一些新变化,开始触摸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写作也就开始摆脱“写景抒情诗意升华”的杨朔散文模式。恋歌写作的减少除了作者自觉自

13、省的意识,还有重要的时代因素,就是农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农业开始出现危机,化肥涨价,农药涨价,粮多难卖,这后来困难就越来越多了。整个农村面貌的变化,已经没有了写作恋歌的基石,多舛的农村就自然为哀歌的出场布好了场景。所以,哀歌部分可以明显看出,有着文学创作主动性的周同宾,开始由表面形象的写作上升到意识层面的挖掘和解剖。2、品味乡土,低吟哀歌品味乡土,低吟哀歌作者品咂着乡民的辛酸苦痛,情绪由高昂到低沉,吟唱着一曲曲哀歌。此时期的作品大多编入了散文集葫芦引、情歌挽歌,还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皇天后土99 个农民说人生。在众多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饭场纪事、剃头挑儿、货郎担儿、故里三丑、祭文八篇

14、等叙事记人的篇什。题材由写景文过渡到记叙记人文,随之而来的思想内涵就更加的丰富深远了,作者开始对乡村带有了批判与审视的眼光。祭文八篇是周同宾作品中被重复编选、刊印最多的,也可说是其代表作。此时期他广泛涉猎各种文体写作,尤其从明清小品文中汲取养料,创作了许多写人生的文章。这里还要提到作者最喜欢的作家孙犁,他的散文亡人逸事应该是影响到作者的祭文写作的感情。“孙犁的散文采用的是内化诗情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冀与失落化为一种凝重的感情,淡淡流出,其中渗透自己对现实人生的审美判断。”7194周同宾的祭文创作也是以这种徐缓温情的笔调,借助于回忆,对往事随想漫忆,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泣如诉

15、地刻画这些悲悯的乡人,他不直接控诉农民的血泪人生,而是通过对美的人、事的消亡和被损害,表达自己的感情内蕴,和对人性、人情、人格、道德的深刻思考。祭幺婶文,写了一位对世人都好,世人对其都不好的可怜女性,作者以善良的幺婶拷问着人性的道德底线。祭黑子爷文纪念的是“脸黑根子红”的炊事员兵,他感念政府,尽职尽责地当护青员,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绕着村子巡护,甚至是用爬的好在死后,依旧受人尊崇,人情在这里还是浓烈的。祭套子爷文中的套子爷,始终相信“天塌下来,砸不了弯腰人”,一生从没直起他的腰来,反映了人格意识的缺失。祭狗儿爷文中狗儿爷是作者最怀念、最内疚的乡人。为娶亲进城借一百元,竟也被“我”拒绝,孤独终老

16、,这是作者至今的憾事和悔事,他直露的剖白自己,更凸显狗儿爷的淳朴和可怜。这样单篇文章的写作仍不能使周同宾感到酣畅淋漓,于是他开始探索新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格调,记录下每个农民的生平事迹。“最好是为每个农民写篇传记,记其生平事略,兴衰际遇,所喜所忧,所愿所憾。考虑再三,决定让每个农民都说一席话可以从中看出农村的一种真实,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这是很有意思的。”82全书分为悠悠岁月、茫茫大地和芸芸众生三个部分,作者就是要写出天地之间的芸芸百姓在悠悠岁月中承受的苦难和艰辛。周作人曾说道:“小品文则又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尽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95对于散文集皇天后土,这种“适宜的手法”无疑就是口述实录体的手法。周同宾对文坛有着高度的敏感度,上世纪 60 年代,口述实录兴起,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