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123797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浅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摘 要: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包括三大内容,我们必须依照长期发展、长短期均衡和情势变迁的原则确定自己当期的调控取向。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在所难免。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优先。当前,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应进一步提升,应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精确性、可预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努力构造宏观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微观基础。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目标转向1 1 引言引言现代市场经济通常是一种混合经济,一方面是市场关系更加深人全面,另一方面政府

2、对经济的管理职能日趋强化,整个经济在受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同时还 受凯恩斯那只看得见的手操作。由于其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混合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 与计划中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过渡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皆有不同,对此加以比较, 有利于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和完善混合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等价于通过行政命令来配置经济资源,从而缓和社 会经济的基本矛盾。2 2 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2.12.1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已经成为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对于 调控目标的选择显然是一

3、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一般认为包括 三大内容,即短期稳定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长期发展目标(保持适 当的经济增长和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平等目标(合理的收入分配与基本的社会保障)。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短期稳定与长期增长之间进行权衡,即设法调整宏观 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使其不至于过度大于潜在增长率而产生持续的物价上涨,同时又使其 不至于过度小于潜在增长率而产生持续的物价下跌并伴随着不能承受的失业率水平。 2.22.2 我国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我国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面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自身的国情,我国政府在选

4、择时应该遵循以 下的原则: (1)长期发展原则。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物质财富的提供水平本来就很低,经 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选择调控目标时,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导向,首先把经济增长 作为长期的宏观经济目标确定下来。 (2)长短期均衡原则。除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短期的经济稳定给予 足够的关注,并且要时时注意长短期目标之间的均衡,不能有所偏废。 (3)情势变迁原则。情势变迁原则是指在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紧 密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本阶段的目标组合及其侧重点。对力所能及的,要抓住重 点,有所侧重;对力所不及的,则应该暂时放弃,等机会成熟时再补充为调控目标。随着

5、情势的变迁,我们的目标组合及其侧重点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2.32.3 2020 世纪世纪 9090 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起伏,随之经历了三次时间集中、 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第一轮是针对 1992 年的经济过热,从 1993 年起开始实施紧 缩性宏观调控。第二轮是针对 1997 年经济偏冷,从 1998 年开始实施扩张性宏观调控。第 三轮是针对 2003 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 2004 年开始实施的中性宏观调控。这三轮宏观调控都比较主动地

6、运用了间接的经济手段。第一轮调控在初 期采取了较多的直接行政操作方式,以治理当时混乱的金融秩序。第二轮调控更多地采取 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在 第三轮宏观经济调控中,在手段的运用上更加讲究综合性。 经验总结:第一,针对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区别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在这三 轮宏观调控中,既有紧缩性政策,又有扩张性政策,还有区别性政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 施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确保了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特别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和法律等间接调控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 增强了经济运行

7、的稳定性。 第三,宏观调控艺术不断增强。从政策措施的自觉选择和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 调控时机的选择、调控力度的把握等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艺术在不断增强。3 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方面,亚洲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 速;另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的发生,美国经济增长可能长期放缓,甚至已经出现衰 退迹象。 3.13.1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措施,但是结构失衡和体制矛盾并未缓解,经济运 行的风险继续加大。中国经济把应对经济危

8、机的宝押在宏观调控之上,这些年确实起到了 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经济衰退时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经验。 3.23.2 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痼疾依然存在,流动性过剩有增无减,资产价格泡沫继 续膨胀,在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动之下,经济运行的风险不断加大。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度的 政策调整和结构改革加以解决。 此外,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 20 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 18 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虽然我 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但在调控宏

9、观虚拟经济方面仍 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其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4 4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取向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取向4.14.1 依据国情,转向就业优先依据国情,转向就业优先 依据上述选择原则,总结上面的分析,就经济方面来看,现阶段我国最主要的国情特 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较长时期内会继续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之中,财富的增长刻不容缓;二是失业现 象严重。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选择上,长期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而在短期稳定方面,扩大就业则是我们的侧重点。平等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但要 提高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层次,我国还不具备相关的条件。一言以蔽之,当前的宏观经济调 控目标应该是经济

10、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优先。 4.24.2 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建议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建议 第一,积极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虚拟 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发布宏观调控政策,各有关部门 组织贯彻实施,再由社会中介组织、媒体、公众监督反馈,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第二,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增强宏观调控的精确性。进一步加快国 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的改革步伐,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 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基 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并建

11、立科学的预警统计指标体系以增强宏观调控 的精确性。 第三,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增强宏观调控的可预见性。建立在集思广益基 础上的宏观决策模型,才能增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也才能增强产业界对宏观调 控的可预期性,尽量消除市场波动所引起的经济秩序混乱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浪费情况。 第四,重视国际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 性。我们应主动参与合作,这样既可以减少外部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可以 减轻我国宏观调控对有关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不利影响,维持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为 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重视微观基础建设,努力构

12、造宏观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微观基础。国有经济尽 管困难重重,但它仍在占用着国家的大部分资源,并且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 银行的主要信贷对象。如果国有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发生根本转变,必将大大制约国家宏观 调控政策的实施和调控手段的有效运用。5 5 结语结语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该是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优先,而不是要从“促进 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始终是关键。我们要抓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才能 够真正地完成好本阶段的历史任务。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 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

13、国,政 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今后 15 年20 年 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得战略机遇期,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 段经济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1张曙光市场化与宏观稳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吕炜寻求积极财政政策难以淡出的体制性根源J改革,2003, (4) 3赵晓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J开放导报,2002, (6) 4杨启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成就与主要经验J经济纵横,2007, (5) 5韩文秀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提高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J经济学动态,2006, (11) 6李明亮破解宏观调控“达芬奇密码”J首席财务官,2006, (9) 7唐若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宏观调控J长白学刊,2006, (5) 8张云,刘骏民全球流动性膨胀与国际货币体系危机J上海金融,2008(9): 5-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