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眩晕中医论治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1101982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眩晕中医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眩晕中医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眩晕中医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眩晕中医论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浅谈眩晕眩晕中医症治中医症治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自觉症状。其实眩与晕是两个概念:眩为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因为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自古以来,医家著作均对其论述颇多,经典的包括内经及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内经称眩晕为“眩冒” 。发病原因为肝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与运气有关所致。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说明了由于各种风症而发生眩,都属于肝经。 灵枢.大惑论又言:“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论述了风邪入脑,则发生脑转头晕

2、。眼目眩晕。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论述了气虚则清阳不展而至眩。后世张仲景对其并未有专论,仅有“眩” “目眩” “头眩”等描述,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中。其病因为外邪侵袭太阳,阳气郁而不得伸展;或邪郁少阳,上干空窍;或肠中燥屎,浊气攻冲于上;或胃阳虚,清阳不升等方面所致,拟治了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等经典方药,为后世治疗眩晕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基本上都继承了内经的观点,在此我不一一论述。总而言之,眩晕辩证不外乎,肝阳上亢;气血两虚;湿浊中阻,蒙蔽清窍;髓海空虚;淤血阻滞六个方面。治疗急者可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治其标为主

3、。缓者当用滋肝养阴、益气补血、健脾和胃为主。由于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所以一般需标本坚固。下面我例举一个案例:陈某,女性,48 岁,主诉:患眩晕症四年之久,闭经四年,汗出,经常晕倒扑地,恶心,时有呕吐,患有低血糖症,久治未愈。脉相沉取粗大,舌淡有薄白苔,血压 100/70mmHg,躯体肥胖形,不任劳累。辩证:丹溪曾言:“无火不晕,无痰不眩” ,多因脾胃气虚,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痰火乃其现象,气虚是其本质。细问患者,起初因劳倦过度兼汗出不止所得,舌淡是脾阳虚,而舌苔白,脉大是运化失权,纳入之水谷,不化精微而酿成痰湿,弥漫中焦,遭肝风挟持时时上冲眩晕扑到,持久难愈。治取健脾涤痰为主,辅

4、以补虚泻火祛风。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用:制半夏 45g 炒白术 30g 麦芽 45g 炒神曲 30g 米泔 浸苍术 党参 蜜炙黄芪 陈皮 茯苓 泽泻 天麻各 15g 干姜 9g 酒黄柏 6g共为粗末,分成 30 包,宗李东垣小量久服,避免脾胃虚弱,不能多纳,缓缓治疗,每次服用 9g,煎两次,合在一处,分两次饭后半小时服用。不伤胃气。本方以补脾胃为主,取半夏和胃化中焦湿痰,痰多阻滞,以神曲麦芽消之,痰系水湿,以二术、茯苓、泽泻利之,究其原因,则以党参、黄芪大力补之,和白术茯苓健脾,干姜温脾橘皮行气,黄柏清火,天麻祛风,标本并治上述方药 3 剂后,眩晕汗出症状基本痊愈。最后其实大部分的高血压引起的眩晕,以下的方药均有好的疗效:白芍、菊花、夏枯草、草决明、可根据患者是否情绪原因引起发作,可适当添加天麻,钩藤等平肝熄风药物,需注意眩多因虚起,补益肝肾,健脾药物可也要添加。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