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生活之路》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1041341 上传时间:2018-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生活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评《生活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评《生活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评《生活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生活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生活之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评生活之路生活之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 19 世纪 80 年代前后,开始大量接触孔 子、老子的著作,堪称俄国经典作家中最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接触最多的人 之一。在当时的俄国文学界都向西方文化看齐学习的时候,托尔斯泰提出了倾 向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同时提出了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拯救世界的言论。晚年 的托尔斯泰通过生活之路这一著作,深刻体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 对老子、孔子的崇拜。这样一段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史,无论如何是后殖民主 义所无法涵盖的。关键词:后殖民之外;文化融合;生活之路目前,学术界对后殖民的内涵的理解和使用很混乱,有关后殖民研究领域 的界定一直颇有争议。于文秀认为,中国的

2、后殖民批评存在一种误读,将文化 交流与文化霸权、文化殖民混为一谈,不加区别地将来自西方的一切影响和西 方对东方的承认都视为文化殖民的体现。这样,后殖民性便成了无可逃避、无 所不在、无法超越的宿命。为此,笔者以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吸纳为 个案,探讨后殖民之外的文化融合,进而反思当前后殖民研究的扩大化。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 最伟大的文学家,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在 东方各国中, 托尔斯泰感到在思想上与他最为接近的是中国,并把寻求真理的 视线转移到中国。托尔斯泰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尽管一生中他并没有来

3、过 中国,但他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及对中国古代名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及佛 教等的推崇,也深深地渗透在其生活中,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1880 年 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世界观开始转变,加上当时的俄国社会生 活发生了许多剧变。他开始对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就在 这时,老子的思想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整个世界观起到了很深的影响。 托尔斯泰在 1884 年 3 月 6 日的日记里写道:“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 月 9 日又写道:“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除我以外,人 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同 年,托

4、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 , 分为孔子的著作、 大学 、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等三个部分。托尔斯 泰对孔子、老子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读孔子,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好。没有 他和老子, 福音书就不完全了。而没有福音书他却过得去。 ”他曾写信给 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 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 高度,你会感到快慰。 ”这就是说,他把儒学当成中国古代的宗教,认为孔子的 学说具有“非常的道德高度”, “有时甚至达到基督教学说的高度。 ”以至于在他谈 论大学时,指出“这本书是中国

5、的先师孔夫子所著,它被公认为圣书,就象 摩西篇之于犹太人, 圣经之于我们欧洲人。 ”而且他在“中国圣贤的书里 找到比基督真谛更加深刻、更加完善的论证”。他认为他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老子是对托尔斯泰影响最强烈的十来部作品之一, 他表示应该使这一学说成为公共财富。可以这样来说:老子对托尔斯泰来说是 一个“谜”,老子给托尔斯泰留下了很多迷团,是他看不透,却又十分迷惑的, 同时,托尔斯泰又是一个“老子迷”,这在他作品中大量引用老子言论即可看出。 托尔斯泰将老子学说与基督教思想等量齐观,老子和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所 写的基督教教义的基本思想相近。老子学说的实质与基督教是相通的,老子

6、的 真髓也就是基督教教义的真髓。二者的实质都是以禁欲方式显示出来的构成人 类生活基础的神圣的精神因素,在于弃绝一切肉体的东西,表现那种构成人的 生命基础的精神的、神圣的本源。老子的思想加深了托尔斯泰对基督教义的理 解,为他的宗教观提供了哲学基础。托尔斯泰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是客观、认 真而尊重的,对中国人民的气质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永远怀着深厚的敬意。 他的论述中见不到对中国的谩骂、无理的攻击,相反,他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一 种亲和态度。他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反对将欧洲文明强加给 中国,提出了综合东西方文化的主张,并与中国古典文化一拍即合,融为一体。到了 1910 年生活之路一书完成后

7、,托尔斯泰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生活之路是被誉为“托尔斯泰临终绝笔”的哲学论集,宣扬 有爱无类或不以暴力抗恶的学说,在批判的力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生活 之路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其价值在于对现代文明 的怀疑和批判。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 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 “灵魂”、 “上帝”、 “爱”、 “不 平等”、 “暴力”、 “国家迷信”、 “真”、 “恶”、 “死”、 “幸福”等。 生活之路一书大量引 用了老子、孔子的言论以及中国古代谚语、中国古代哲理等词汇,表达了托尔 斯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

8、的高度认同、理解。托尔斯泰对于老子的道德思想最为认同,认同老子所提倡的“道”, 推崇老 子提倡的“德”,并且在生活之路中引用收录了大量老子道德经的文章 语句。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第四章“上帝”中引用了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的一段话,原文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托尔斯泰对于此句的解释为:“存在着一种生命,没有它则没 有天和地。这种生命宁静而没有实体,其性质被称为爱、智慧,但此生命本身 却无名。它至远而至近”。可以说托尔斯泰理解的非常贴切而深刻。同样在生 活之路第四章“上帝”中,托

9、尔斯泰又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一句, 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托尔斯泰对于此句的解释为: “可以理解的智慧,不是永恒的智慧;可以称呼的生命,不是高级的生命。 ” 托 尔斯泰对于老子毕生提倡的“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阐述,他认为老子所称的 “道”是先于生命而存在的一种东西,有了它才有了世界万物,道尽管无名无姓, 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解释它,去理解它,但此道却集世间的爱与智慧于一身, 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对于“道”的理解反映了托尔 斯泰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智慧的推崇。托尔斯泰对中国人提倡的谦虚、包容、 自知、以柔克刚等道德理念更是推崇备至。比如在生活之

10、路第二十六章“谦 逊”中引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同时还引 用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 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二者都是认为世上柔软 的能战胜刚强的,谦恭的能战胜骄傲的。谦逊的力量是无敌的。这说明托尔斯 泰是一个和平主义的倡导者,反对战争,推崇世界和平,希望能用和平的手段 来解决世间一切争端。如果说托尔斯泰对于老子的认同是基于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那么 他对

11、于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认同就是基于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的认同。 他在 1884 年写出了论孔子的著作 、 论大学) 等文章。他还摘编了孔子 的语录,修订成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一书,并附写中国学说述评一文。 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 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他们有四亿五千万,几乎是俄国人、德国人、法国 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数的一倍以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 也种田。因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 的学说带给他多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将世上最

12、美的溢美之辞不吝用于中国人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这令他对中国社会无限向往。托尔 斯泰是一个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人道主义者,孔子的一生也在平息战争、提 倡和平的路程中奔波,二人穿越国界,都毕生致力于社会和平秩序的推进。并 且,他与孔子的反对暴力、推行仁政的施政思想也是一致的,托尔斯泰晚年甚 至想捐掉全部私人财产,过平民化生活,为民众的疾苦而奔走呼吁。这些都说 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对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 的中国人民寄予深切地关怀与同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托尔斯泰就对英 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在 1857 年 4 月 30 日的日

13、 记写道:“读到英人对中国做的丑事,并且同一个英国老头辩论此事。 ”他同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卢塞恩愤怒地谴责了英国人在广州屠杀上千个中国人的 罪行:“ 英国人又杀死了一千个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没有用现钱买东西,而 他们的国家却要吸收硬币。 ”在 1898 年 3 月 19 日的日记中,托尔斯泰揭露了殖 民侵略者瓜分中国的野心:“俄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德国人都想占据中国; 争吵,外交的斗争还将会有军事上的争夺”1900 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北京,镇压义和团。对这一系列的残酷暴行,托尔斯泰都表示极大的愤怒。在 同年写就的不可杀人中,他对包括沙俄在内的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提出了 抗议:“尼古拉二世还下

14、令屠杀中国人,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暴行。 ”托尔斯 泰作为人道主义者,一向主张“博爱”。托尔斯泰将东西方文明的精髓与智慧熔铸一体,向邪恶的西方殖民者做不 妥协的批判。他热衷于孔子的“仁学”,即“仁者爱人” 的思想,反对一切形式的 战争,认为暴力不能消灭恶,而只能制造恶。以上论述和言行正是发生在西方 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历史时期,其与西方殖民者的所作所为大相径庭。生活之路大量引用了孔子的言论,其引用量仅次于老子。在生活之 路第十一章“怒”中,托尔斯泰引用了礼记大学中一文,原文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

15、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 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托尔斯泰这样去看孔子的观点:保持美德就是 保持自由的灵魂。那常常对人发怒的、不断地有所惧怕的和沉湎于贪欲的人, 不可能保持自由的灵魂。谁不能保持自由的灵魂,谁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辨其味。托尔斯泰把个人修养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另外在生活 之路第二十四章“思想”中他提到:中国的哲人孔子在谈到思想的意义时是这 样说的:“真正的学说教给人们最高的善使人洗心革面,并达到至善的境界。 为了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需要使全体人民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妥善安置全体 人民,需要家庭得到妥善安置。为了妥善安置家庭,需要使自己得到妥善安置。 为了

16、妥善安置自己,需要端正自己的心。为了端正自己的心,需要鲜明而真诚 的思想。 ”这句话同样出自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就是说人 要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最终是要做到心的修行,才能使家庭、人类得到最好 的安置和照顾。虽然托尔斯泰的解释并不完全准确,但他对于中国古代人修身 养性、审视自我的个人修行主张是非常赞同的。而孔子的自我修养方面的心得 与托尔斯泰追求性格上的完善是相吻合的。中国古典文化对晚年托尔斯泰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 部著作生活之路中加入了这么多的中国元素。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孔 子、老子的思想的钻研以及中国文化对他生活上的影响和渗透,都穿越时空, 留下一生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晚年托尔斯泰的中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