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转型发力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96355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为转型发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为转型发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化,为转型发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化,为转型发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化,为转型发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为转型发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为转型发力(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文化, ,为转型发力为转型发力文化,为转型发力文化,有多层的内涵,多元的指向。转型,有多重的难题,多样的选择。当大众的文化热情又一次被激发、社会的文化变革又一次被催进之时,我们如何围绕加快推进“中国转型”这一发展主题,去重新发现文化的功能,释放文化的力量,实现文化的价值?发展转型,意味着发展动力的能量转换。从投资依赖、出口导向到消费拉动,是中国经济的平衡。当金融危机依然阴影重重,当产能过剩在宽松调控政策、强力刺激内需过后又见新高,当保护主义在主权债务日见深重、贸易壁垒不断升高中卷土重来,文化民生前所未有的增进,文化消费日见强劲的势头,成了中国发展转型的一大新的动力。看一看深圳农民工借助“城

2、市街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读书时的如饥似渴,听一听东北乡村文化大院里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再去领略江苏如皋一年 2 万多场戏剧的进城下乡,我们当有更为真切的感受。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服务,是中国产业的升级。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加快转型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创新技术、文化创意的介入,多元服务、跨界合作的探索,也为传统产业业态的融合和创新,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规模扩张、形象塑造到品质提升,是中国城市的跃进。 “文化立市”“文化强市” ,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越来越

3、多的城市显现出充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弘扬传统文化,自觉建设先进文化,在文化与城市的融合中滋润城市的灵魂,成长城市的经济,涌流城市的活力。当然,推进中国转型,更应当关注发展主体,关注他们的素质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更多地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和要素红利。如今,这竞争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发生转折。供给增速下降,成本逐步提升, “民工荒”正从东向西蔓延开来,漂泊异乡的农民工开始了用脚投票,呈现出比父辈们更为多元的选择。不少地方政府一肩挑着“招商”的担子,另一肩又扛起“招工”的重任。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清楚显示,我们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 “中国已出

4、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 。 ”学者们及时敲响了警钟。出路何在?在于提升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 本篇文章来源于 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today.banyuetan.org/jrt/111027/56842.shtml我们自应清醒, “人口红利”在中国还只是停留在数量型发展阶段,真正的质量型“人口红利”还有深厚的能量。我们应当把人力资源建设视为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动力,实现 “二次人口红利”再造,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登上更高的台阶。着力“人口红利

5、”的二次开发,关键看我们能不能解放视野,能不能在广开门路招才引智的同时,放眼更广大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同样是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样承载着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的希望,同样蕴藏着推进经济转型、实践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走近长三角、珠三角的亿万产业工人,我们当能感受无数蓝领创新的奇迹,领略遍地劳动英雄的风采。看一看上海宝钢集团,他们以全国钢铁业 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约 30%的利润。其成功的法宝正是创新,蓝领创新正是其创新主体。集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 4 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 “千万双手动起来,千万个脑袋转起来” ,一线职工的岗位创新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转型需要转换的不

6、仅是发展方式,而且是发展文明,不仅是发展路径,而且是价值取向。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在创造高速增长、加快大国崛起的同时,也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重化工业的遍地开花,结出了一串串环境污染的苦果;发展主义的单一取向,造成了各种资源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和收入分配的改革滞后,强势集团的机会垄断和权力资本的利益共谋,生成着日益凸显的社会分化,引发了形形色色的群体事件。中国转型的路径选择,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本”(以人为本), “平等”(社会公平),“共享”(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进程中牢牢把握:不断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切实保障民众的公民权利,努力促进民众的全面

7、发展;建立公正的分配结构、社会秩序和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参与社会选择、社会竞争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把这一价值取向融合于生产的过程,根植于发展的细节,贯穿于经济的脉络,凝结于产业的形态,我们的发展转型才是科学的,先进的。从转型的视角看,文化是产业,也是民生,是资源,也是资本,是理念,也是价值。文化的功能,自然不仅在于助推发展的转型。转型的力量,当然也不只在于文化,不可忽略的还有经济、社会和政治。(选自半月谈2011 年第 20 期)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看中国文化发展前景半月谈记者 李亚杰 华春雨 白瀛10 月

8、18 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

9、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

10、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认为,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惟一正确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

11、出更大贡献”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成为这次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表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为此,全会提出了到 2020 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

12、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专家认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两个目标,即总体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到 2020 年要实现的目标。目标清晰,催人奋进。本篇文章来源于 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today.banyuetan.org/jrt/111027/56842_2.shtml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新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场影响深远、触动深刻的文化体制改革稳妥而坚定地推进,为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与期待,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

13、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全会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

14、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全会公报的这一表述振奋人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全会向人们昭示,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动摇。全会对于进一步树立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郭建宁认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全会认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

16、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我国文艺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为了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迟惠生说,创作者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让人们对文化繁荣发展充满了新期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俊明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today.banyuetan.org/jrt/111027/56842_3.s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