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81517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彩的旋律多彩的旋律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记科学家的生活方式科学家的生活方式,则是一个既充满着哲理与奥秘,又未被人们很好发掘的重大课题。由于生活方式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居住状况、消费观念、闲暇时间的利用、婚姻生活的变迁等等;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人类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因此,无论是对于常人还是对于科学家的生活方式的探讨,都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然而,科学家与常人,与任何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一样,其功垂成败,与其生活方式不无关系。既脚踏实地又充满幻想头脑的科学家,对任何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万千生活浪花,有的引人注目,令人叹为观止;有的

2、虽很平凡,但却闪闪发光,叫人赞不绝口。让我们以康德为例,看看生活方式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德国诗人海涅曾经对康德作过这样的描述: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一个古老城市哥尼斯堡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过着一种机械般有秩序的,几乎是抽象的独身生活。我相信,就连城里教堂的大时钟也不能象它的同乡伊曼努尔康德那样无动于衷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他每日的表面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邻居们清楚地知道,当伊曼努尔康德穿着灰色外衣,拿着藤手杖,从家门口出来,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的时候就是下午 3 点半钟。由于这种关系,人们现在还把这条路叫做哲学家之路。 ”这里,我们把康德称之为生活主体;把床

3、、咖啡、文具、饭、外衣、藤手杖等等,称之为生活资料;把各种活动所需的时间,称之为生活时间;把僻静的小巷、林荫道等,则称之为生活空间。康德的生活方式就是由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其实,不仅康德,所有科学家的生活方式都由这四种要素构成。这一点与常人是共同的。不过,科学家与常人生活方式的共同之处,绝不仅仅于此。比如,在生活习惯、外事交往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由于科学家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个统一模式,他们与常人相比,不仅在消费、闲暇、情趣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生活习惯、爱好、工作、学习等方面来看,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在生活方式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对于科学

4、家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从各个角度去探索。这本书应当怎么写?从什么角度写?采用什么手法写?我们在撰稿过程中,曾作过反复研究。一种是学术专著的写法,一种是教科书或教学大纲的写法。这两种写法,都是从理论到理论。采用这两种写法,既可在理论上作一定深度的论述,也可让读者一目了然:要做一个科学家必须怎样生活,必须注意哪些方面,必须做到哪几点。我们为使本书可读性强,读者面宽,并兼顾到学术性,未采用这些方法,而是选择了说理性散文这一笔法,使之成为一本科学普及读物,希冀为大中学学生的课外生活提供一份有益的精神食粮。我们每写一方面,都既采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作证,同时又依据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动态,在理论上作

5、了一定深度的剖析,务求让读者读完这本书后,既感到有趣味,有启迪,又能够将书中描述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对于科学家生活方式这个十分迷人的课题,迄今未有人作过系统研究,我们的探讨也是很粗浅的。由于资料匮乏,加之我们研究不够,水平有限,因而虽然我们很想将这本书写得好些再好些,将科学家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从各方面充分揭示出来。但我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很遗憾的。吴声功 1990 年 7 月1.早慧者与“笨脑袋”科学家的童年一提起科学家,人们总喜欢与天才相提并论,认为科学家都是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人。这种看法造成了一些人心理上的畸型,觉得既然天才是天赋的结果,只有早慧儿

6、童,或很早就显露出特殊才华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佼佼者;而青少年时期智力平平的人是没有成功希望的,当然也就不会做出杰出贡献。其实,科学家与常人一样,并非一生下来就生而知之,他们也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在他们中间,既有早慧者,也有“笨脑袋” 。纵观历史上的科学家,确有许多人是早慧的,被称为“神童”:英国 19 世纪数学家汉密尔顿 3 岁时就能读书,10 岁成了大学生,12 岁学会 12 种语言,22 岁成为都柏林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德国数学家高斯,小学二年级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简单求和方法,17 岁发现欧氏几何平行公理不成立,19 岁发现用尺规作正17 边形的方法,22 岁证明了当时许多数学家想证明而没有

7、证明的代数基本定理,为此,被哥廷根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电视发明人菲洛范恩史渥斯刚上小学没几天就跳入四年级。1922 年他 16 岁时,无线电收音机还是非常新鲜的玩意儿,全美国仅有不到 30 家无线电台,而菲洛范恩史渥斯己在给他的老师讲解电视设计图样。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自幼聪敏好学。6 岁时在家里开始博览群书,对物理、化学、动物学特别感兴趣,14 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研究院,18 岁就获得数理逻辑博士学位。还有象英国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卢瑟福 27 岁出任教授,28 岁接替汤姆逊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31 岁获诺贝尔化学奖。德国科学家海森堡,24 岁创立新量子力学矩阵力学,26 岁提出测不准

8、关系,31 岁获诺贝尔物理奖。1965 年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施温格,14 岁就进入纽约市立学院攻读物理学,17 岁获学士学位,18 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21 岁获得博士学位,28 岁担任哈佛大学教授,成为该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苏联物理学界朗道学派的创始人朗道,自幼受工程师父亲的影响,立志成才,14 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巴库大学,18 岁发表论文,21 岁出国进修,得到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赏识和赐教,24 岁回国后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致力于低温物理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多方面的重要发现和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奖和苏联的列宁奖金、斯大林奖金。象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

9、多很多。据美国一位社会学家调查,在美国受大学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本科毕业时平均年龄 214 岁,取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 248 岁,比未获奖的其他科学工作者取得学位的平均年龄要早 47 岁,其中有一半人在 22 岁前就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的奥秘究竟何在呢?有人认为是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有人认为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的。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据统计,1500 年至 1900 年期间,世界各国共涌现出 364 位杰出的科学家和 1057 项重大成果,其中早慧人数占 18,其成果占246。191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曾对 1528 名天才等级的儿童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35 年后发现,只有

10、一百多人能列入美国名人辞典,而且这些人中,也并非都靠才能而榜上有名,有的是因为家中有钱、有社会地位和声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早慧儿童中,有 20没有达到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成就。这表明,尽管每个人在生理上存在差异,人的智力发展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但这种先天因素只是为后来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所谓天才都是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即使具有优秀的遗传素质,如果后天不去努力发展、勤奋实践,也是不会有所成就的。被称为神童的西迪斯就是一个典型。1909 年,他作为 5 名早慧儿童之一被哈佛大学吸收。当时他只有 11 岁,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竟能在哈佛数学俱乐部里当着名教授

11、的面作关于四维空间几何正边形的学术报告。看来,他的发展前途不可估量。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离开大学后,由于缺少适当的教育,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熟练技巧,他逐渐对数学、科学知识等一切感到厌烦,只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当了一个普通计算员,借以糊口度日,最后终于在孤独和潦倒中郁郁死去。神童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但优秀人才未必都来自神童。事实上,所谓“笨脑袋”者,除极少数确有智力障碍外,只要自己愿意“以勤补拙” ,家庭、学校教育得当,是可以成为聪明人的,有的甚至能够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天赋和环境毕竟只是客观条件,即使儿 童期智力平常,是个愚笨、没救的顽童,但经过精心的教育训练,加上自己的勤奋

12、和努力,仍可以琢成大器。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很晚才学会说话,据说直到9 岁,他还不能自如地交谈。上小学后,爱因斯坦是一个很平庸的孩子,同班同学都称他为“胡思乱想的空想家” 。学校教师对他的评语是:“头脑迟钝,不合群,不会有多大出息” 。爱因斯坦只对天文学和数学感兴趣,每逢上古典文学课,历史课,他只是在课堂上坐坐而已。他的分数一直全班最低,老师们都轻蔑地称他为“小傻瓜” 。直到中学,父母仍认为他是个弱智的孩子。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幼时是个有名的顽童,上小学时差点被学校开除。他在课余时间爱开玩笑和恶作剧,有时和同学爬到楼顶用盛水的桶相互“进攻” ;有时

13、把一盆水悄悄放在虚掩的门上,让突然推门而进的人浇一身水而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有时又自己动手制造“水枪”或“臭气弹” 。一天正在上课时,他在桌下搞小动作,玩臭气弹,只听得“砰”的一声,课堂里一片惊叫,臭气顿时充满了课堂,老师气愤地离开教室,把费米的恶作剧汇报给校领导,并联合一些教师建议校方:“将肇事者费米永远开除出校!”费米的学籍被他的实验老师普齐安教授保住后,他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把剩余精力用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上。“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身体孱弱,被医生诊断为脑袋有病。他只念过 3 年书,学习成绩十分差劲,是班上的劣等生,老师认为他将来不会有什么作为;X 射线的发现者伦琴在读书时曾被学校开除过;

14、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读书时数学竟没有达到过及格的成绩;达尔文在父亲眼中,是一个十足的顽童,校长也认为他不可救药。但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巨人,原因何在呢?无数鼓舞人心的事实说明,劣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其中的“诀窍”就是以勤补拙。每个人的天赋都不是全面的,舞蹈演员未必擅长物理;语言大师可以不懂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笨拙,而在另一方面却可以是天才。智力好象埋在地里的种子,需要一段潜伏期,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对神童短些,对平常人可能特别长些。在潜伏期内,智力平庸迟钝,并不意味着终生愚笨。一旦酝酿成熟, “种子”破土而出,在辛勤劳动灌溉下,就可能迅速地健康成长。古往今来,一切为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伟

15、大人物,并不都是天资聪慧的。相反,有许多天资不高的人,经过勤学苦练也取得了杰出成就。因而,在一个人的童年,无论是早慧者还是“笨脑袋” ,都不能决定其今后的成长道路。对一个人的成才之路起着重要影响的,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教育、训练及主观努力。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里讨论。2.成才之路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与主观努力曾经有人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资料中发现,有 82出身于专业人员家庭。这表明:家庭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出身于科学工作者家庭的科学家人数远较出身于其他家庭的科学家多。还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对其成员成才的作用和影响,主要的不是遗传因素,而在于后天的教养。创立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存在

16、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幼年丧母,他经常随父活动。父亲参加学术会议,他也去;父亲要看书,他去帮助取。麦克斯韦从小就受到科学气氛的熏陶,虽然父亲在生活上不能给予很好的照料,但却将他带进了科学的殿堂。这对他后来立志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俗话说:“知子莫如母” 。被老师判定为没有培养希望的爱迪生,却被当过教师的母亲视为珍宝,当她将小爱迪生从小学领回家后,就对爱迪生进行了精心培养。无论是教语文、算术,还是教历史和自然科学,她都非常热心、认真,直到孩子弄懂为止。她教爱迪生读科学百科全书和科学家牛顿的著作,接着又读了电学家法拉弟的著作。爱迪生越学求知欲越强。他简直象一头闯进菜园子的牛,贪馋地大嚼特嚼起来。母亲发现爱迪生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又特地给他买了一本派克百科全书 ,这是当时很流行的一本科学读物,介绍了许多物理和化学试验,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凡是能做的试验,他都要千方百计地亲自做一做,做不成功决不罢休。在母亲的帮助下,爱迪生在地窖里建成了一个实验室。从此,爱迪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里面忘我地做物理、化学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