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845462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厄舍古屋的倒塌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中的恐怖叙述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程海萍内容提要 美国 19 世纪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向来因其离奇、恐怖的情节和悲观的思想而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哥特文学元素、不可靠的叙事者的模糊叙述等角度,分析爱伦坡是如何在他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通过并超越恐怖叙述引领读者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黑暗一面。关键词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文学元素 模糊叙述 恐惧是全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情感,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在世界文坛上没有人能够像 19 世纪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那样投入地去关注、描写恐怖,感受恐惧,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爱

2、伦坡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的 19 世纪,他的作品因脱离现实生活、色彩阴暗和悲观的思想并没有受到同时代主流媒体和作家的重视。注重作品道德意识的评论家们批评爱伦坡的作品缺乏道德意识,不同时期的伟大作家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萧伯纳说:“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11爱默生则称他为“打油诗人” ,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疯子和酒鬼。命运多舛的爱伦坡在逆境和悲愤中结束了他的坎坷人生。埃德加爱伦坡在他的理论著作创作哲学 (1846) 、 诗歌原理(1850)以及他对其他作家作品所作的评伦中,提出了“纯艺术”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涉及国家政治,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 “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

3、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 ”在小说创作中,爱伦坡强调应通过各种逼真的手法去扣住读者的心弦,从而达到他所预设的效果。他所认为的艺术美是“一种效果”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使其“灵魂升华” 。对坡来说, “哀伤”和“忧郁”是最能表现美的语调, “死亡和美的紧密结合”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话题。天性敏感的坡从他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艺术之美,并引领读者感受艺术之美,其艺术体验本身就是对人性中最黑暗、最神秘、最杳无人迹的一面的探索。厄舍古屋的倒塌被认为是爱伦坡最优秀和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将从哥特文学元素、不可靠的叙事者的模糊

4、叙述等角度,分析爱伦坡是如何在这篇小说中通过恐怖叙述达到其预设的艺术效果和创作目的。1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哥特文学元素哥特文学的特点正如英国评论家桑德斯所指出的,哥特文学拒绝描写日常生活,倾向于描写“峭壁和深渊,折磨和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巫术、幻觉和预言之中。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应。最重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 ”2498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哥特文学特点不仅为小说情节营造了必要的氛围,也是隐含作者“召唤”读者进入小说世界、进而进入人物心灵世界的必要技术手段。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在“阴郁、晦暗、岑

5、寂”的秋日中的厄舍古屋。古屋前氤氲环绕的山池, “倒映出灰色的芦苇、惨白的树干、茫然眼睛似的窗户” ,古屋内鬼影幢幢,曲折的回廊,哥特式的大门, “窗户又长又窄,尖尖耸起” ,四壁的玄色帐幔,乌黑的地板,家具古老破旧。叙事者“我”应童年伙伴厄舍先生之邀来探望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厄舍先生,心情却和所处的场景一样地萧杀,茫然惆怅,又说不出所以然。古屋内的听差蹑手蹑脚,家庭医生“慌慌张张” ,一脸的“奸刁和惶惑”143。古屋男主人厄舍先生面如死灰,常年忍受着神秘的家族遗传病的折磨,深居简出,陷入异样的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厄舍先生的妹妹在“我”抵达当日的傍晚突然去世,在一个狂风大作,暴雨将临的夜晚,厄舍

6、先生的妹妹破棺而出,挣扎出湿冷的地窖,身裹白色的寿衾,血迹斑斑地出现在我和厄舍先生面前,和厄舍先生一同倒地而死,正如此前厄舍先生所预言,他将在“这种可悲的疯癫中断送性命没第二条路。 ”145“我”仓皇而逃,厄舍古屋在身后坍塌崩溃,淹没在黝黑的山池中。坡曾说,他的作品中的恐怖是“心灵的恐怖” ,叙述者和读者在他精心营造的特殊环境中,体验着离奇的情节和诡异的气氛。小说中场景、人物、情节和心理的描写互为呼应,共同营造了神秘莫测、恐怖阴森的氛围。美国哥特小说因其“内在化”和“心理化”的特点而有别于传统的英国哥特小说,而爱伦坡尤其使其小说朝内在化发展方面398。 “哥特小说传统中的场景和人物经由坡的想像

7、力的改造,丰富了其象征,延伸了其叙述的心理意义。 ”484 小说中缺乏明确的地理暗示,故事情节离奇,凸显出一座孤立的、远离真实生活的厄舍古屋,然而叙事者通过高度渲染经他感知的环境和叙事者自己心理的描写,将读者亦步亦趋地引入一个神秘的陌生世界,欲罢不能地去感知、最终依赖并信赖叙事者的讲述。坡在其创作哲学中也曾说:“孤立的场景必须放在封闭的空间才会出效果,这就像把画装进画框一样。封闭的空间对保持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影响力。 ”5717 隐含作者就是这样用“召唤”或“暗示”的方法来激发读者的想像。经坡改造后的哥特文学元素在强化叙事和叙事环境对读者的心灵感染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古

8、老的、反理性的哥特文化的再现也象征着人类亘古不变的对精神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正如肖明翰先生指出的,爱伦坡“更为重要的贡献是把道德探索同心理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 ”3982 不可靠的叙事者的模糊叙述“我” ,即苏珊S.兰瑟称为的“戏剧化叙述者”6155 不仅是小说中的戏剧人物,也是联系小说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唯一报告人。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剥夺了读者全面客观地观察和判断的权利。 “我”受到小说中恐怖气氛的影响,同时也用受到感染的心情去渲染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位不可靠的“戏剧化叙述者” ,小说中“我”的模糊叙述更是有力地彰显了这部小说所要体现的艺术效果。小说一开始就萦绕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阴郁气氛,不

9、知是叙事者的心情感染了环境,还是特定的环境影响了叙事者的心情,情景交融,却未见叙事者交待其原由。相反,一些模糊表述强化了神秘的气氛,引诱读者放松了警惕,还不禁同情起叙事者来。如“说不上是怎么回事可乍见那座府邸,心头顿时添上一阵愁,叫人受不了” ,“这个谜根本解不开” , “要分析这股感染力,即使费尽心机也是枉然”141。 “我”心里认为厄舍先生的邀请“蹊跷透顶”142,但还是马上赴约。名曰童年时的挚友, “我”对厄舍先生却知之甚少,直到帮厄舍先生的妹妹处理善后时,才知道厄舍先生和他妹妹是双胞胎。模糊叙述使叙事者“我”的叙述的可靠性受到质疑,故事情节也因其真真假假而产生悬念上的张力。然而叙事者亦

10、真亦假的叙述没有引起读者的愤怒或排斥,相反,读者会为自己的明察秋毫而沾沾自喜,为满足进一步的好奇心和虚荣心,读者会更主动地配合叙事者去解开故事的悬念。正如华莱士马丁所指出,作者总是希望引导人们感到“他们自己才是它所针对的读者” , “当我们认为自己是隐含作者对之发言的读者时,我们就成为彼得拉比诺维茨所谓的作者的受众 ,其根据是,我们与作者同样心照不宣地知道,正在讲的故事是个虚构。 ”5161 然而小说的有限视角又使得读者不得不依赖叙事者的叙事和感知。如此这般,隐含作者将谨慎的、抑或轻信的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的陌生世界,切断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身心地去体会和感受叙述的艺术冲击力。恐怖产生于对陌生的

11、、不确定事物的体验和猜测,我们置身于幻觉的险境之中,但又明了危险不会真正降临在我们读者身上,由此也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小说中频频出现的现实与幻影的交叉融合,同一事物的多重意象,延伸了有限的小说空间环境,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象征中时而对峙,时而融合,拓展了恐怖的意义。小说一开始描绘了满目萧条的秋色中的厄舍古屋, “我”惆怅而凄戚,然而俯视倒映在山池中的厄舍古屋,让“我” “不禁浑身一阵寒噤,竟比刚才还要惶悚”142。厄舍古屋“一条看不大清的裂缝,从正面屋顶上曲曲折折地裂到墙根,消失在阴沉沉的池水中”143 似乎早就预示了厄舍古屋最终的坍塌,并和山池最终融为一体。 “我”见到

12、厄舍先生时“既同情又害怕” ,据厄舍先生自己解释,是因为家庭遗传的精神疾病和古屋的特点、环境感染了他的心灵。他处于极端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理智和疯狂在他的体内做着最后的较量,对丧失理智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惶惶不可终日。正如他自己所预言, “我快死了,准要在这种可悲的疯癫中断送性命” 。古屋内回廊曲折,鬼影幢幢,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厄舍”因其一贯古怪、一脉单传的家族特点,以至成了一个双关语,既指这户家族成员,也指这座房子。当这一家族的最后成员倒地而死时,厄舍古屋也轰然坍塌。物和人的界限被模糊了,正如“usher”一词有着“引、领”之意,叙事者引领读者进入的不仅是隐形作者精心建构的厄舍古屋,也

13、是对人的濒临崩溃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厄舍先生的孪生妹妹玛德琳小姐身患神秘的不治之症,奄奄一息,俩人“彼此之间有着简直无从理解的共鸣”152。玛德琳小姐去世之后,厄舍先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一切就此一片晦暗了”146。叙事者通过描述厄舍先生幻影横生的构思,揭示了一个丧失了理智的光照后的精神世界。在通过叙事者体验着厄舍先生信马由缰、光怪陆离的幻影带来的强烈的心灵震撼的同时,爱伦坡所谓的“艺术美”也发挥到极致。厄舍先生凭着他幻影横生的构思所作的画, “不是地窖,便是隧道,其长无比,是个矩形,四壁低矮,光滑但不见出口,也看不到火把满满一室的强烈亮光四下翻滚,整个洞就此浴在一片不相称的阴森森的光辉

14、中。 ”147 几天之后, “我”帮厄舍先生将玛德琳的棺材抬到地窖中停尸十四天,目睹了深埋在厄舍古屋之下的地窖, “那地窖关闭多年,火把差点给窒息的空气弄灭又小又湿,没缝没隙,透不进一丝光一部分地板,和地室前的长长的一条拱廊的四壁,都仔细包着黄铜。一扇铁门也照样包着铜,又大又沉,门一开,擦着铰链,就嘎嘎发出尖得出奇的一声。 ”152 小说中多处对封闭的建筑结构的描写通过不同形式、声音、色调和情感表现出来,带给读者强烈的感观和心灵的震撼,这震撼来源于人潜意识中对幽闭和死亡的排斥和惧怕。厄舍先生认为:“他们家公馆的外表和实质上的一些特色,使他的心灵受了感染;灰墙和塔楼的模样,还有倒映出这一切影子的

15、暗沉沉山池的模样,使他这个人的精神受了影响。 ”145 封闭的环境也是对厄舍先生的精神枷锁的象征,多年来精神世界所依附的外部环境终于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以至于让厄舍先生“完全明白自己那位理智国王快从宝座上摔下来了。 ”147 威尔伯曾提出, “从喻象层面上说,厄歇尔古屋可视为罗德里克厄歇尔的躯体,其幽暗的内部,则是他头脑中的幻念” ,而整部作品则是“通向自我深处的旅程”779。小说中多处引用穿插或虚构或真实的文学作品,被引用的作品对声、光、电的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恐怖气氛和故事的情节发展。厄舍先生即兴所作的诗“群魔闹金殿” (The Haunted Palace)高度渲染了厄舍先生即将丧失理

16、智前迷乱的心智。暴风雨之夜,为了安抚心神不定、精神高度紧张的厄舍先生, “我”拿起一部传奇小说疯子屈里斯特 (Mad Trist),书中声音的描写和“我”耳边听到的“不差丝毫” , “诧异和无比恐惧,折磨得我好苦”155。真真假假的作品的引用和叙述,混淆了真实和虚构,读者被“我”的情绪所感染,陷入无法自拔的恐惧和悬念之中,当“笨重的乌门慢慢裂开了大口” ,门外站着“个子高大、身裹寿衾”的玛德琳小姐, “她那袭白衾上溅着鲜血,她那骨瘦如柴的身体上上下下都透着苦苦挣扎过的痕迹”156,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玛德琳小姐和厄舍先生双双倒地而死, “我”仓皇而逃,厄舍古屋顿时坍塌淹没在山池中。物质世界在理智和精神彻底崩溃之时也顿时分崩离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形式各异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融为一体,纵然读者有意识要逃避这种恐怖的叙述,也欲罢不能地被这个神秘的陌生世界所吸引。爱伦坡似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