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卫生学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729868 上传时间:2018-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业论文卫生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结业论文卫生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结业论文卫生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结业论文卫生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业论文卫生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业论文卫生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生学论学院: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专业:机制 3 班姓名:陈权结 课 论 文学号 2010509254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就是研究营养,食物(饮食)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自然界中,一切可以直接作为充饥的东西统称为食物。而对于尚不可食的产品经过加工制作成生品、半生品、成品的东西统称为“食品”。 “卫生”即作为人们所采取的一种能防止食品遭受细菌性、化学性、物理性等污染,确保健康不受损害的积极措施和行为。保护环境和我们息息相关。关键词:营养 健康 卫生 食物分营养月食品卫生。营养有合理营养与不合理营养。合理营养可以促 进健康,预防疾病。而不

2、合理营养可导致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食品卫生若有 有害因素可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更甚者致畸,致突变作用所 谓“食品卫生”,也就是对于一切可将充饥的东西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 供给等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的生物性(如细菌、病毒、寄生 虫等) 、化学性(如亚硝酸盐、砷、农药等) 、放射性等有害因素加以消除或控 制,以确保食品对人体安全卫生、无毒无害,又使食品保持原有营养成分极其 自然风味,从而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取的一种积极干预措施。简单的说,食品 卫生就是确保食品对人体安全无害、营养、卫生,并使食品有益于机体对营养 健康的正常需求。吃饭随意难免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营养缺

3、乏的主要原因是 进食不足或进食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或因为慢性疾病消耗较大。营养过剩是 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不良,对身体都会 造成损害。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头娃娃”就是一种典型的营养不良蛋 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有肥胖病,高血脂,高血压,冠心 病,脑血栓,脂肪肝,糖尿病等。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 中获取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往许多人往往看重营养不良的危害,认 为营养不足可致体弱多病,会影响人体健康;相反对营养过度及营养不平衡的 危害却认识不足。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往人们往往认为肥胖是福相、富贵体型, 是营养好的象征和健康的标志,

4、而实际上肥胖是热量入超导致的营养不平衡的 结果。肥胖有许多危害,使活动能力减弱自不必说,还与高血压、高血脂、冠 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讲究营养要讲合理营 养,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摄入营养物质要适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缺则 不能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严重时可引起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和生化活动 异常,甚至发生机体形态结构的异常,影响人体健康;过了也会引起机体异常 改变,或体内积聚过多,或干扰其它营养物质的利用,使代谢异常,有时甚至 可产生中毒现象,而这对人体的危害也绝不能低估。近年来被人们称为现代文 明的疾病,其中许多疾病包括癌症在内,就同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平衡有关。老

5、 年时期这种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平衡对健康的危害就更大。这已引起越来越多人 的重视。总之,合理的营养能促进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改善机体的健康状况,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合理营养可使老年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 效率,对抗老防衰,延年益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合理营养是指膳食营养在满足机体需要方面能合乎要求,也就是说由 膳食提供给人体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保证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 需要当然 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 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2004 年 9 月 1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

6、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 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 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 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 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 布的网络体系;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 全面提高。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 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3 年至 1998 年,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 3430 亿元增至 6000 亿元,平均

7、每年递增 12。2003 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更是首破 12000 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 9400 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 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 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 年 4 月 16 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 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 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此后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 消息依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的深入追踪报道,我们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重 庆火锅石蜡

8、底料、太仓劣质肉松、山东“掺肥“龙口粉丝。据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调查显示,近期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82的公众表示,这些事件“肯定 会“ 引发自己对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13的人表示“可能会“。我国目前 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 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 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同样,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 洪涝灾害等多方面

9、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 涝灾害频发。据 1999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 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 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 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 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

10、业发展中,水消 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 间差距悬殊。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 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 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 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 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

11、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 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 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1hm2(公顷)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 60kg 的二氧化硫。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 污 染物。例如,1hm2 山毛榉林一年中阻滞和吸附的粉尘达 68t;又如,在有放射 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林木,可以减轻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 的污染。第三,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 空气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园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比闹市区明显减少。 总之,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净化大气的作用,特

12、别是森林,净化作用更加明显, 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 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不同:有些有机污染物比 较容易分解,如人畜粪尿等;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难分解,如纤维素、农药等; 有些有机污染物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龙。 参考文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95 年 10 月 30 日发布了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依据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作者:孙长颢,王舒然主编 1 钱 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2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解振华.完成跨世纪的环保任务.科技日报,1999 09 2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