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6300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实“工学结合”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实做实“工学结合工学结合” -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己收集整理的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交流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 马连华摘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与基本特征本文从“默会知识“理论阐释了高职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的必然性论述了“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与世界上最完善的“工学结合“模式-“双元制“所存在的差距最终提出了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一、从“默会知识“理论分析高职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的必然性1从孟子的“技能学习实践论“到波兰尼的“默会

2、知识“理论孟子曾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上)意思是说一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光靠理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工匠技能的培养必须要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学习者历日旷久的实际“操练“方可譬如培养制作马车或轿子的木工师傅教徒弟懂得规矩方圆是必要的但最终能不能造车能不能创造性地造出好车关键还要看学习者主观能动条件下循环往复的实践实战的功夫能否到位孟子所表述的这一“技能学习实践论“思想许久以来并没有引起东方学者专门的关注却被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8911976)以现代思维给予了科学的证明与强化他在自己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指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可以用言语交流的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用语言来交流

3、的知识前者称为“明确知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显性知识)也即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编码的可以存储在书本典籍中代代相传它的学习和掌握主要在采取听讲、阅读、理解、记忆、复述过程之中“默会知识“(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准确编码、不能系统表述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存在于个人的体验和经验之中波兰尼的理论指出“不能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默会知识“-技能技巧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及其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二是“徒弟“步

4、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其身历其境的“历练“两者缺一不可这就使我们在新理论下建立起这样一个重要认知:即如果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视为一种“百工“教育、技能技术教育那我们就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形态或类型主要是以“默会知识“为特征、为构成、为本位的这种知识仅仅靠课堂是不能传授的其只能在实践中“习得“2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研究在当代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途径“的量化统计分析对我们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必然性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在 1998 年对 3万多职工所进行的关于“工作技能获取的主要

5、途径“的抽样调查研究人们工作技能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规划和沟通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乃至动手能力等等都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即在“做“中才能“学“得调查数据充分说明:第一技能性知识(默会知识)仅由教师单方面通过教科书和课堂向受教育者传递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因为课堂只适合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的传递第二作为高新技术时代“百工“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就必须改变我们现有的、大家习惯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靠课堂

6、讲授“技能“、靠教室传递技能的反规律的做法积极研究和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征办事重视实践重视技能全面推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因为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创造出技术教育工厂化、车间化的真实环境与职业氛围才能构建师傅与学徒的技术教育的传递链条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以及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体验实现学生的“预就业“或就业订单总之高职教育是一种新时期、新技术、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一种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教育一种“严“技能型的教育一种以熟至巧的实践型的教育一种“预就业“的教育它只能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二、“工学结

7、合“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1“工学结合“形成的历史动因机器化大生产在推动了世界性工业革命的同时也加速产业化分工和生产技能结构化、专门化、深加工化的发展因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已不再是单纯体能与数量上的追求而转移到更加注重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和现代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这种产业化、现代化过程必然孕育了劳动力教育由简单化转向高素质化、高技能化的“量与质“统一的新要求它意味着传统的由学校单方实施的公共民生教育必须走向“企业加学校“、“工与学并举“、“工与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也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

8、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我国“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工学结合“这一概念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也曾出现过它的名称叫“工学并举“在中国其最早的提倡者是天津工业第一次现代化时期的著名民族实业家和职业教育家周学熙1903 年他从国外考察归来便开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新式教育提出并创办了“北洋工艺总局“和“北洋工艺学堂“(后改为高等工业学堂)倡导“工学并举“的办学思想强调“实习工厂与工业学堂联为一气“以工厂为学生之试验厂即以学堂为工徒之研究室“的培养模式1904 年 9 月 12 日周学熙在写给袁世凯的呈文中清晰地阐述了“办学与兴工、学理与动手相结合亦工亦学手脑并用“等主张周学熙“工学并举“这一职业教育

9、思想和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级实业技术人才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天津工业近现代化和大城市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形成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天津模式“-“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的创立、推广和完善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3“异曲同工“-世界几个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工学结合“模式概述(1)德国的“双元制“这种合作教育制度通常要求受教育者每周 35 天要在企业实践15 天坐进课堂接受理论教学“双元制“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教育计划制订要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界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以技能为主(2)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其通常的做法是:学

10、生一入学就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习 2-3 年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三明治“教育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即四年制学生的工作时间不少于 18 个月三年制不少于 12 个月这种模式根据学生在交替过程中在企业连续性工作的时间长度差异又有“厚三明治“(一年或近一年)和“薄三明治“(三四个月)之别(3)北美国家的“合作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将其定义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合作教育做法上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学

11、校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而后依据合同企业要向学生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还要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技能并评定学生在“顶岗工作有偿劳动“期间的职业技术能力、劳动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成绩此外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新加坡的工艺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等也都显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三、我国与世界上最完善的“工学结合“模式-双元制的差距1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工学结合“职教模式-“双元制“前面我们用“异曲同工“描述了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不同类型的职教模式所谓“异曲“可指它们名称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业

12、教育的做法也有各自的特色;所谓“同工“一是可以按成语“工“字的本义理解即做得都很精致、细致到位;二可指它们都一致地把企业主导或依托企业学生要以足够的时间进入企业“顶岗工作“教学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等作为基本点突出了充分接触实际、动手操作践行了职业教育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为本位和企业是评价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果主体等共同特征及规律而且这个“工“字里面也包含了它们的工学结合都是实实在在的毫无将就应付、演示点缀、装裱门面的痕迹当然我们在对几个发达国家所推行的不同职教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或考察之后也趋同大家的共识即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工学结合“职教模式还是要首推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

13、腾飞和制造业领先世界的“秘密武器“其核心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双元制“是一种面向社会“两极“需求的职业教育构制也就是“一极“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引“一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从而形成很好的两极信息的均衡对称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距离第二政府、企业、学校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双元制“政府给予立法保障和财政支持企业能够把为学生无偿提供一切实习和实训条件视为企业伦理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企业自身行为“而学校则坚定地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教育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通常校内理论课程仅占 30左右公司工厂实训须达到 70左右以德国巴登一符腾

14、堡州的“双元制“教育为例其校内理论课程占全部课时的 30分为 3 类:(1)普通教育科目每周 3-4 小时包括宗教教育、德语、公民教育、经济学等科目(2)职业教育科目每周 7-8 小时包括科技、工艺制图、工艺数学、商务学等科目(3)可选修科目(附加普通或职业教育科目)每周 1-2 小时包括客户服务、团队合作、社交能力、职业英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科目与内容2我们的根本差距经过对世界主要工业国职业教育的分析特别是对德国“双元制“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的确确是一种务实的、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它们的办学宗旨十分明确其基本表述是:“传授专业需求的技能“;“确保工业界有所

15、需的技术人才“;“减低失业的可能性“其实我国所制定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和理念同德国双证制办学理念和宗旨在其逻辑描述上区别不大或称本质相似但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非企业办学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工学结合“或“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为什么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呢?或者说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同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其根本差距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做实“与“做不实“的差异四、做实“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途径1做实“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古人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黄帝内经调经论)因此说“实“

16、的基点是“真“做实“工学结合“也就是把“工学结合“这件事干得很真很实诚这也即是说“工学结合“不能只是挂在嘴上的说辞敷衍检查的花架子“工学结合“作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作为科学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需要按其自身规律和系统要求逐一落在实处2做实“工学结合“的基本途径(1)要彻底建立起一种全新观;念所谓全新观念即我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改革与运行的一整套的新知识和新觉悟、新价值观其中每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人都应该迅速建立起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既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唯一路径的基本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底线和发展变革求新的根本方向作为我们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全部问题的第一等重要概念并据此来彻底转变我们的办学思想转变我们的办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办学机制全员树立以做实“工学结合“为荣+以敷衍“工学结合“为耻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新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构建崇尚“根本“(“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循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