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65717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中国建筑史映射的装饰文化中国建筑史发展源远流长,每个阶段都有它标志性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建筑装饰文化与风格,在我们现在装饰的发展中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通过这学期学习中外建筑史,我了解到了中国建筑史发展在全世界都是别树一帜,展现出不一般的魅力,影响着装饰行业的发展。1、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只发现夯土台基,无瓦的遗存。说明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的时期。其中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陕

2、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的宫室遗址出土了瓦,数量少,可能主要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才广泛用于宫殿。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 、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直至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含元殿和明北京奉天殿都有很高的台基。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 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商都安阳殷墟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 。前者是中字形的地下墓坑,木椁室四壁用原木交叉成井字形向上垒筑,椁底和椁顶也都用原木铺盖。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构造:1、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 至数层,内置棺;2、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 ,内置棺及葬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的惯

3、墓,是崖墓。山东沂南石墓最具代表性。战国时代出现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为墓室壁体。4、地下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浙江余姚良渚大墓。南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大墓。北方燕齐等国的墓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燕下都和山东临淄故城的一批墓葬(战国时代残存高大的墓冢,郞家庄一号墓;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的 16 号墓。 )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称为“方上” ,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亦是此制。汉文帝灞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而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曹魏、唐太宗都属此制。南宋陵墓在浙江绍兴,属浮厝形制。元帝葬漠北,无墓葬标志。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

4、,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布置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防城明楼。5、陵园建筑汉陵园建制基本因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现存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墓祠、四川雅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和石辟邪和墓碑,都属于汉代遗物。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其中梁侍中萧景墓的辟邪和墓表最为优秀,是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明代陵墓有所创新:因山而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 2 进或 3 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明清各陵皆仿孝陵之制。清陵陵制大体沿

5、袭明制。各陵神道分立。6、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商都安阳殷墟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 。前者是中字形的地下墓坑,木椁室四壁用原木交叉成井字形向上垒筑,椁底和椁顶也都用原木铺盖。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构造:1、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 至数层,内置棺;2、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 ,内置棺及葬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的惯墓,是崖墓。山东沂南石墓最具代表性。战国时代出现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为墓室壁体。7、地下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浙江余姚良渚大墓。南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大墓。北方燕齐等国的墓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燕下都和山东临淄故城的一批墓葬(战国时代残

6、存高大的墓冢,郞家庄一号墓;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的 16 号墓。 )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称为“方上” ,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亦是此制。汉文帝灞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而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曹魏、唐太宗都属此制。南宋陵墓在浙江绍兴,属浮厝形制。元帝葬漠北,无墓葬标志。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布置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防城明楼。8、陵园建筑汉陵园建制基本因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现存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墓祠、四川雅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和石辟邪和

7、墓碑,都属于汉代遗物。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其中梁侍中萧景墓的辟邪和墓表最为优秀,是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明代陵墓有所创新:因山而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 2 进或 3 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明清各陵皆仿孝陵之制。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各陵神道分立。最早建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当时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样式。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徐州的浮屠寺以示如此。三国东吴,康居国僧人建有阿育王塔及建初寺是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很多

8、发展。现存著名石窟,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由皇室兴建极富盛名的大刹。主体部分是一座位于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绕以围墙,形成一区宽阔的矩形院落。院的东西南三面中央辟门。上建门楼。院北则置较简单的乌头门。其余配置在主体院落之后与西侧。另一类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舍宅为寺”的寺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即是如此。石窟寺还未与西域及印度佛寺脱开。但是整体看,石窟寺建筑中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栱以及壁画、雕刻中所反映的廊院式佛寺布局、木梁柱五架、四阿或九脊屋顶,鸱尾、筒瓦、勾阑等等,都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表明此时中国的佛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

9、已经中国化了。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个发展时期。敦煌壁画资料表明:隋唐时期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殿堂已经成为全寺的中心。佛塔则退居后面或一侧。唐代晚期密宗,佛寺中出现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明初以前,钟楼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 。田字形罗汉堂,最早建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现有遗物则以宋代数例为最早。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明清时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汉传佛教,明清时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大体遵循我国传统

10、的宫殿、祠庙体制。目前保存完整的早期道观,以元代中期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为代表。道教的圣地,最著名的有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和山东崂山。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也是道教的中心。伊斯兰教约在唐代传入中国。早期的礼拜寺(建于唐代的 广州怀圣寺,元代重建的泉州清净寺) ,在建筑上仍然保持了较多的外来影响:高耸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半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等。建造较晚的寺院(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等。 )建筑结构和外观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佛教寺院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今,它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不断摩擦磨合,在矛盾下产生和发展,体现它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力,中国建筑风格形式将会越走越远。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中国建筑史发展的特色,各个时期的建筑装饰的特点,在我们以后的装饰风格体现的时候,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同时学习到了中国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趋势,更加透彻的了解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