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65618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模块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摘要从分析模块化的机理入手,引入了模块集群这一概念。通过分析一般产业集群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揭示了模块集群独特的创新和风险化解机制。模块集群集聚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将各能力要素协同在一个无形的网络平台上,通过不同组织模块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成员企业共享模块化经济,增强自生能力。关键词模块化集群风险1 模块化的理论综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模块化的理念和方法逐渐渗入现有的企业理论、产业经济以及企业战略等各个研究实践领

2、域,进而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模块化战略正从本质上改变着现存产业和产业结构,重塑着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本结构,以至于当今产业巳经进入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生产、模块化消费的模块化大发展时期。 “模块化” (modularity)概念最早由 H.Simcm 提出,Simon 把模块化理解为一种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模块化不仅在制造业公司很普遍,许多服务业组织也正在实行模块化管理,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进程很快, “没什么比股票和证券更容易模块化的了” :青木昌彦定义,模块化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

3、或过程;模块化组织是各个高度自律性的分部,就相当于一个个“内部市场” ,在不违反界面联系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创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附于总部的科层单位;价值模块的研发、重用和整合推动了传统价值链的分解和重建。2 模块化的具体过程模块化可以处理复杂事务,要达到这个目的,系统必须处理两类信息:一类称之为“系统信息” ,是关于系统环境的信息,其决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规则和界面的状态。另一类称之为“个别信息” ,是关于各模块活动(设计、工序等)的固有环境的信息,可以相互保密。系统信息的处理者可以称之为系统集成商,个别信息的处理者可以称之为模块商。系统集成商和模块商的相互作用过程见附图,其中,E1 和

4、 E2 分别代表模块 1 和模块 2 的个别信息。由附图可知,每种模块都由多个模块商在同时运作,而且模块集成商也不唯一。每种模块的许多模块商独立处理其个别信息和有限的系统信息,这样不同的模块商发出的系统信息就不一定相同。系统集成商对这种异化信息从其本身所处的系统环境角度进行处理以后,将信息再返回到整个系统之中。然后,模块商对反馈回来的异化信息进行比较、解释、选择。这种分散的信息处理、传达、交换,使单一的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不断被筛选、不断进化发展。系统集成商通过事后各模块商的信息处理、设计、生产之后对整体规则的整合,找出最合适的模块组合,进而形成生产系统。也就是说,系统集成商在此的作用就是找出适

5、合设计、生产的最优路径。3 模块集群和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系统集成商和模块商聚集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内就形成了一个模块集群。一般集群尽管有着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风险。根据集群风险的来源,可以分为外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是由集群外部力量引致的风险,包括周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在此主要研究模块系统的抗集群内生风险问题)两类。内生性风险是由集群内部力量引致的风险。吴晓波等借用植物学术语将集群的内生性风险称之为自稔性风险,意思是其既是集群借以产生的自身特性,同时也会消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败的根本性风险。他们把集群的网络化特性概括为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

6、、协同与溢出效应,认为这四个特性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内生的风险。一是专业化分工促使集群成员以最优规模生产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价值链纵向各环节的资产专用性,从而消弱了集群的对外应变能力;二是地理临近性在促进集群组织学习的同时,也促使产业价值链横向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往往导致集群内部激烈的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三是集群内部成员以及辅助性机构之间密切的相互关联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逐渐使集群转变为一个封闭自系统,从而导致集群不能快速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消弱了集群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四是协同与溢出效应在促使集群获得外部经济性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的创新惰

7、性,进而消弱了集群的创新能力,阻碍了集群的进一步演进。内生性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而外生性风险是集群衰退的诱导性因素。如果通过制度安排化解了内生性风险,切断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的耦合机制,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集群面临的风险问题。模块集群完全可以用来化解一般集群的内生性风险。(1) 就资产专用性风险而言,集群内企业沿着产业价值链进行纵向专业化分工时,就容易导致各专用性资产之间很强的前后衔接和相互依赖关系。如果某一环节的专用性资产出现问题。那么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导致整个集群衰落。如果将一般集群转换为模块集群,那么价值链顺序式的上下游关系就转变为模块间平行的立体网状关系,从

8、而降低了模块间的链接和相互依赖关系,就可以化解一般集群的资产专用性风险。例如,随着半导体加工的细微化和复杂化,前后顺序式工序之间就会相互干扰,前一道工序所达到的最优条件,后一道工序可能就无法进行。如果对生产过程进行模块化操作,将相关工序集中起来作为处理模块”进行统一管理,或则超越前后关系,把完成同一功能的一系列工序结合起来构成“功能模块” ,那么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2) 就战略趋同风险而言,资产专用性低的大量企业聚集在特定区域内,而且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很容易战略决策趋同,导致集群内部激烈的恶性竞争。如果根据模块化理论重构产业集群,大量中小企业在遵循看得见信息的前提下,在锦标赛的激励机制下,

9、各自相互独立地开发能够提供相同功能的模块,那么集群企业的战略就不会趋同,而是建立在互补能力集成的基础之上,从而有利于开发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且经济潜力巨大的特定技术。(3) 就封闭自守风险而言,一般集群发展得越成熟,与外界的信息和能量交换就越缓慢,对外的应变能力就越弱,从而面临封闭自守风险。模块集群是系统集成商、模块商以及各种辅助机构构成的信息异化、共同进化的系统。模块商在激烈的“背对背”竞争环境下,遵循共同的系统信息,实验各种各样的工程技术,从而使同种模块的多个主体同时开展研发成为可能。再次融资的激励就会促使集群内企业积极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管理技术等,从而化解了模块集群的封闭自守风险。例如,

10、作为模块集约地的硅谷,并没有随着成熟走向封闭,其主导产业从初期的晶体管、半导体制造等,逐渐发展为 20世纪 70 年代的电子信息、个人电脑、网络技术,以及 20 世纪末的光通信、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生生不息不断向更高层次演进。(4)就创新惰性风险而言,在一般集群中,知识溢出一方面使得集聚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搭便车” ,使得集群的创新停滞。在模块集群中,几十家企业同时为研发一个有前途的技术模块进行着锦标赛,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才能胜出,获得风险投资家的再次融资,从而获得全部的模块价值。这种机制就能够激励模块商开发出符合理想界面标准的绩效标准的模块产品。而且,作为形成模块集群重要途径之一的

11、人才衍生和企业衍生,往往不是设计同其衍生源企业或研究机构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而是设计、制造整个产品体系中的某一个互补性模块。衍生企业开发出的产品或专利的买主,往往就是衍生源企业。因为衍生人才和衍生源企业密切相关,衍生源企业将衍生企业的创新模块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会有效増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这样衍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模块集群的创新惰性风险。4 结论与启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集合型价值链发生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模块化价值链。不同企业的价值模块和模块化价值链在共同的界面标准内交叉连接、融合贯通,形成模块集群。模块集群集聚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将各能力要

12、素协同在一个无形的网络平台上,通过不同组织模块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能够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成员企业共享模块化经济、增强自生能力,模块集群必将成为产业结构的新型发展模式。参考文献1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2 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 (8)3 朱瑞博.模块化、组织柔性与虚拟再整和产业组织体系J.产业经济评论,2003 (2)4 朱瑞博.模块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5)5 吴晓波,耿帅.区域集群自性风险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3 (6)6 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4 (10)7 闫星宇.模块化:信息时代产业结构发展的新型模式J.经济管理,2006(2)8 Carliss. Y. Baldwin and Kim. B. Clark. Managing in an Age ofModular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4)9 Simon. H.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J. Proceedings of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62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